李铎,1930年4月出生于湖南新阳乡,1949年9月入伍,1953年3月入党,原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荣获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书法作品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独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丽、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风格。著有《书法入门》,出版有《李铎书前后出师表》《李铎题画集》《李铎书〈孙子兵法〉碑拓全集》《笔伴戎马行》《李铎和他的艺术》《李铎行书千字文》《我爱我的祖国-李铎诗词书法集》《李铎书画集》《李铎论书断语》等字帖和专著。
著名书法家李铎于9月17日与世长辞——
翰墨抒怀,写尽丹心
中国艺术报记者杨阳 张亚萌
“李铎先生,因病久治不愈,于公历2020年9月17日上午9时56分在北京301医院抢救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90岁。”9月17日,李铎之子李少青在微信朋友圈的一段文字,让书法界人士悲痛不已——当代书坛巨擘李铎先生已撒手人寰。
中国文联荣委、中国书协顾问李铎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在人民军队成长起来的著名书法大家。从烽火连天中孜孜求学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携笔从戎,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到誉满全国的书法大家,他毕生用书法记录伟大、颂扬胜利、讴歌时代,用满腔热忱报答祖国,用诚挚付出回馈社会。
李铎
对书法的热爱近乎痴迷
说起李铎对书法的热爱,李少青介绍:“父亲十几岁就参军了。听父亲讲,当年行军打仗时,根本没有条件去临帖读帖。每到一处,各地的庙宇牌匾就是他学习的字帖。那时父亲也没有照相机,他那会儿总是随身带着大大小小的碎纸片,看到喜欢的字就用铅笔头儿临写下来。”
1960年,李铎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时留影
20世纪50年代,李铎调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的书法氛围更是震撼了年轻的李铎——各大景点、街道上各式各样的牌匾,故宫里那些手书真迹,无不让他流连忘返。那时,李铎对书法的热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时在睡梦中手指都在被子上划拉。李铎惜纸如金、惜墨如金,为了节约宣纸和墨汁就在卫生间的墙壁上练字,墙上的大白写满写湿了,晾干了再写,久而久之,墙上的大白都脱落了,露出了满墙磨光的水泥原色。后来,李铎还曾用树枝在沙滩上、在雪地里书写,练就了书写大气磅礴的榜书功底。
上窥秦篆汉隶魏碑,下习颜、苏、黄、米诸家,在80多年的博采广集、体悟通变中,李铎自创高格而独步天下。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评曰:“其书刚劲挺拔、雄秀古厚、气撼山岳,自有一种挽天地正气于毫端,集宇宙万象于胸中的气概。先生强调为书之事,重在洗涤尘垢,只有在心灵的高贵之处方能凸显出精神之高昂。先生从军六十余载,风雨人生,阅尽沧桑,其行笔自带军人豪迈之气,故能挟持风雷、畅写心怀。”
“李铎的书法粗犷豪迈,遒劲有力,与他军人的身份正好相得益彰,而他也一直喜爱书写与军事有关的文字,其中书法长卷《孙子兵法》就是他倾尽全力创作的一个浩大工程。”书法家单纯刚说。李铎所书《孙子兵法》共6000多字,总长220余米,高70厘米,按原大一比一刻制成碑。启功先生曾赋诗赞扬说:“猿臂伸来录异书,淋漓点画古藤粗。鸿都门下中郎笔,视此豪情逊不如。六千文字百余石,信手镌来若等闲。纵使庞涓逃树下,也难擎此重如山。”
以魏隶入行书,李铎独创出古拙沉雄、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书法风格。书法家李刚田说:“李铎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家,他对书法有着挚爱,数十年来对书法真爱热恋,老而弥笃,这是一个书法家的根本动力。李铎善书大字,愈大愈妙,愈大愈有气势,这是他的书法创作顺应时代审美所致,更是他性情禀赋的自然流露。李铎是雅俗共赏审美之路的成功者,他的书法具有专业性,为业内所称道,又被广大社会受众喜爱,可以说他的书法上达阳春白雪,下接地气。”书法家张铜彦评价:“李铎的书风雅俗共赏,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正大气象。我看过他写的不少文章,谈‘临立变创’,强调植根传统鼓励创新,有自己的思考,对书法界的创作而言是正确的导向和引领。”
尤其令本报同仁记忆深刻的是,2017年10月26日,本报“欢庆十九大增刊”出版,当年已近九旬的李铎先生欣然为增刊题词“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九个遒劲有力、生气蓬勃的大字,笔墨淋漓,力透纸背,显示出一位老艺术家不老的艺术青春和对新时代的美好祝愿。
李铎应邀为《中国艺术报》2017年10月26日出版的“欢庆十九大增刊”题词: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
《中国艺术报》2017年10月26日出版的“欢庆十九大增刊”第4版
作为一名书法家,李铎谙熟古典文学与历史,始终保持着一种敏锐的反应能力,时刻把握传统与现代审美观的结合点,几十年来一直被世人称道。书法家汪碧刚近几年和几位同事帮助李铎整理资料,发现李铎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共有近千首诗词手稿。汪碧刚介绍,李铎在青少年时期就刻苦研读诗词,他既喜欢李白的豪迈奔放,又喜欢李清照的婉约清丽;既喜欢岑参的苍凉悲壮,也喜欢苏东坡的潇洒飘逸,对杜甫、王昌龄、王维、辛弃疾的诗词也很感兴趣。诵读的同时,也对诗词的格律进行探索,并且开始了尝试,先写律诗,再写古体诗,通过长期的领悟和理解,他内蕴感情,外修文采。
感恩、奉献、报答
在得知李铎先生去世后,中国书协顾问张飙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一首《水调歌头》:“毫蕴湘江水,墨取罗霄松。碑帖态法汲括,意韵纳苍穹。诗载千营号角,文采九州繁盛,椽笔唱心胸。纸动飞雷电,字舞走云龙。观深远,怀伟扩,气豪雄。拓新开派,‘临、立、变、创’古今融。艺术人民合契,时代家国同步,奋臂最先冲。书共河山丽,德化漫天虹。”上阕写李铎先生书品陶古铸今,下阕写他人品豪迈正派——人品书品俱佳,这也是书法界对他的普遍赞誉。的确,“感恩、奉献、报答”,是李铎经常念叨的字眼。作为德艺双馨的书法家,耄耋之年的李铎依旧戎装在身,多次参加“走基层”“送文化”系列活动,先后走进社区、课堂、农村、企业、军营、革命圣地,走到居民、农民、学生、战士、工人身边,送文化、谈心得,用其高尚的价值取向诠释出人品与书品的关系,为当代学者树立典范。他经常下基层部队,为官兵们书写和普及书法知识,更是官兵心中的“明星”。张铜彦常和李铎一同到各地慰问:“李铎先生德艺双馨,这些年的书法走基层,去社区、学校、军营,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他为书法家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做出了表率,而且没有大书法家的架子。”近年,因为身体原因,李铎“跑不动”了,但是在一些展览上,每见到战士们,李铎就亲切地问长问短,战士们也乐意里三层外三层地簇拥在他身边,或汇报军营生活或求教书法知识,让人不得不感叹,真是一位“人民的艺术家”。
李铎对军队的热爱是深沉的。2015年、2017年和2019年,李铎分三次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捐献作品、收藏品共约计11000多套件,包括其个人书法作品、习练书法草稿、收藏书画作品、拓片、自用印章等。“父亲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是军营把他从一个山村孩子培养成为一名军人、一名党员,使他懂得了革命的道理、人生的道理,是军队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李少青说。“先有人品,后有书品,人无品格,下笔无法”,李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
李铎热心公益,经常为社会捐款、捐物、救灾、济困。以李铎名义设立的500万元奖学助学基金资助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子。在2010年玉树发生地震时,李铎也进行了捐赠,书法家吴震启回忆:“我参加先生的师生展时,曾临时客串主持李铎师生向玉树灾区捐赠的仪式,先生一身正气,爱国亲民,热心公益的身影深深印在我的心里”,吴震启说,李铎既是文艺界的一面旗帜,也是书法同道的榜样。
热心公益有他,扶危救困有他,对于新时代的文联工作和文艺事业,李铎更积极、热心地投身其中。2012年,中国文联提出了“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后,李铎马上创作了以此为内容的巨幅书法作品,并赠送给中国文联。“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在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都非常拥护。作为一名老书法家,应该带头践行和宣传。”当年李铎先生的话言犹在耳。如今,这件大气磅礴的作品就悬挂在中国文艺家之家,让每一位来到此地的文艺工作者,都时刻牢记践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
“临池学书,须手、眼、心三者俱到。常谓练手容易练眼难,练心更难。凡手上功夫不力者,必点画轻浮,筋骨软弱,了无生气;若眼力不济,莫辨高低优劣,虽勤,便书万纸,亦难脱俗;而心力不到,无通达睿知之思,无高深学养之基,无超拔奇妙之才,无精察善鉴之能,更难彻悟真谛成就大家。”李铎在《论书断语》中对书界同道的叮嘱与勉励犹在,而斯人已逝。回望来路,他以笔立心、以书弘道,翰墨抒怀,写尽丹心,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军队的书法事业,献给了国家的文化事业,不负军旅书法家的使命担当。
李铎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