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一辈子的教书匠”
苏士澍悼念欧阳中石先生挽联
2007年,欧阳中石先生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到现场领奖。于是在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补办了一个仪式。在仪式现场,他说:“我很感动,我有这样一种想法,这次的模范教师的荣誉好像是归到一个人身上,我说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模范教师这是我们这个集体的荣誉,他应当属于我们这个集体,不能属于我个人,我想把它交给我们学校,我已经接受了,谢谢。”这句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无不赞叹欧阳中石先生的为人。
“我和别人相处时,更尊重别人,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正是在孔夫子这句话的教益下,欧阳中石先生始终为人谦逊,有人曾在拜访欧阳中石先生时说道“我拜访大师来了”。而欧阳中石先生却说道:“那你太小看我了,我比大师可大多了,我是老师。”正是有着这样谦虚平和的心态和博大宽广的胸怀,欧阳中石先生总是自谦道:“我无‘家’可归,我是一个一辈子的教书匠 。”
“戏” “书”互证
2011年,83岁的欧阳中石将精力投入汉字认知与传播上。当年,在其积极倡导下,首都师范大学“汉字认知与表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对如何练习书法,欧阳中石始终都有自己的思考,带有哲学意味。在他看来,写字和做人做事是一个道理,要专一,不能贪多。
他也十分重视书法教育,过去很多人以为书法就是如何书写、怎样用墨,但实际上“书法不光是写字,最主要的还是要认字、解字”。先生认为书法不仅是艺术,而且是学问,要从文化的高度来研究书法,因此首都师范大学建立研究机构时,名字叫“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院)”。
此外,欧阳中石还对京剧有所研究。他提到,还在念私塾时,汶阳镇早上经常有戏班搭台唱戏,那时他对戏曲充满兴趣,常常一早爬起来,从西徐村走到汶阳镇,坐在地上看戏,一直看到戏班收工。
欧阳中石曾拜在京剧大师奚啸伯的门下,数十年交往,师徒情深。十几岁时,欧阳中石在同学家偶然唱了一段奚派的《白帝城》,不料奚啸伯就在屋内,听完欧阳中石所唱,一下就相中了这个好苗子,收其为徒。奚啸伯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在历史、文学、书法诸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师徒二人多年不在一地,其间鱼雁往返既多且勤,每周必通的两封书信,洋洋洒洒,都用毛笔写成。欧阳中石一面学习京剧艺术, 一面锤炼书法,对二者关系领悟日益加深,逐渐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程度,后来先生总结说:“写字是没有穿上行头的戏剧。”
我们采访中遇到欧阳先生的一位博士生,他至今保留着先生为他示范书写“华”字的墨迹,并对当时以戏喻书的情景记忆犹新:先生说“华”字关键的一笔,在中间的这道“竖”上。这竖向左下行笔走势,接近收笔时,须转锋从右下绞锋收束,前后形成相反相成的笔势,这样字才能够立得住。如同戏曲中的“亮相”和“擞儿”,动作完毕后要有一个短促的停顿,在一举手、一投足的刹那,将精气神充分抖搂出来。
少年拜师学书
欧阳中石十四五岁时,决定访求名师学艺。四处打听,访得隐蛰济南西门里路北古庙中的武岩法师是一位书艺高手,于是携习作造访。武岩法师已80高龄,看了他的习作后,摇摇头说:“你还不会写字!”
“你要拜我为师,可以。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到我这儿学字,笔墨我供应,纸要你自己出。我这儿有好宣纸,五块钱一张,你每次带钱来就行。”
欧阳中石觉得失去学习的机会很可惜,又担心如此昂贵的学费负担不起,回到家把法师的话原本复述给母亲。母亲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去两次——武岩法师轻易不收徒,机会难得,全家节约一点,去两趟摸个窍门儿,过后就不去了。
欧阳中石想着家中日子清苦,学习格外用心,每次都是在细心“研究”了老师的笔法之后才敢落笔,如此下来,进步竟比每天苦练要来得快。原打算去两次的计划不了了之。
大约经过半年,武岩法师教欧阳中石学习真、草、隶、篆各种字体,让他领略了中国书法的各种风格流派及其笔法奥义,然后对他说:“你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扎实的基本功,可以向某一个方向深入发展了。”不久之后,武岩法师悄然离去,云游他方。其实,武岩法师一个钱也没要,第一次交的五块钱,第二天就送回来了;每次交钱,实际上都是老师和母亲串通好,做戏给他看;那五块钱,半年里只是在三个人手中循环。
欧阳中石历经数十载成为中国书法名家,回忆起这段往事,仍感慨万千:“我的这位老师,不但书法好,而且懂得教学法。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珍惜,对学习机会也一样。武岩法师之所以要我交五块钱,就是借此给我施加压力,激发我的学习热情。这使我学习任何东西都很快,可以说使我一生受益无穷。我现在仍在吃那时垫下的老本。所以我觉得武岩法师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我一辈子都感激他。
“普普通通一教师”
欧阳中石把很多心血花在了教育上。
早在1948年,中学毕业,欧阳中石就在济南做起小学教师,直到考进辅仁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又被分配到师范学校教书;1954年,欧阳中石毕业于北京大学,开始在中学从事基层教育工作,他教过中学的各门课程,深得学生敬重;改革开放后,1981年,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颇有创新的欧阳中石来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开辟书法艺术高等教育之路。1985年,欧阳中石在快退休时,创办了成人书法大专班。在时年57岁欧阳中石的眼中,这是一个“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可以淋漓发挥出来的舞台”。
那一年,大专班授课老师除了他自己,还有他请来的书法名家金开诚、张充和等。此后,欧阳中石不遗余力地投身学科建设,将书法学科从大专扩展至博士学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成立那年,欧阳中石77岁。
不过,在欧阳中石自己看来,他不过是尽到了一名教师应有的职责,根本不值一提。正如此前他在《中石自况》诗中所言:“普普通通一教师,平平淡淡自无奇。无奇不意非无意,正是无奇正是奇。”
他曾说:“教了这么多年书,做了一点事情,感觉很欣慰。我把上面的继承下来了,再把继承的东西传下去,起到承传的作用……看到自己学生得到成长很高兴。”
最专业的京剧票友
欧阳中石对戏曲的情有独钟,早在儿时上学之前就表露无遗。京剧、蹦蹦戏、五音戏、河南梆子、柳子、莱芜梆子、上装洋琴、皮影、文明戏等,凡戏都爱看;尤对京剧特别着迷,《李翠莲上吊》《刘全进瓜》《西游记》《宏碧缘》《五鼠闹东京》等戏都曾让他激动不已,这为他日后走上京剧艺术的道路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画戏也是欧阳中石的特长,看完戏后回家就画下来。心中有戏,盎然趣味流露笔端,如《薛刚闹花灯》《霸王别姬》等都能画得惟妙惟肖。他初学“薛丁山”,还是一次偶然看演员排练的时候学的,随后跟着留声机反复练唱,直至佳境,乃至能演,可见其悟性非同一般。首次正式登台演出是在1937年,那年他9岁。当时他在山东泰安岱庙大殿前披挂上阵,一唱便是三天,显示出了过人的禀赋和才气。
欧阳中石的老师奚啸伯是四大须生之一,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齐名。他创立的“奚派”以气质脱俗、清新典雅、文静深沉、委婉细腻为特点。师徒之间情深义重,一个不遗余力、倾囊相授,一个悉心领会、全情投入,奚派艺术就这样得以相传。
除了跟随奚啸伯学戏,欧阳中石还善于多方汲取艺术营养,以丰富自己的舞台表现。他曾在张伯驹、刘曾复左右学戏,还得到过毛菊荪、张西侯、孙绍仙、范季高、孔繁昌、郁振东、杜啸仙等人的教益,京剧大家李洪春、谭富英、杨宝森、钱富川、高盛麟、锦遇春等的说戏也给欧阳中石带来很多启迪。他还悉心琢磨京剧不同行当表演的精华,从生旦净丑的舞台呈现上得到了不少借鉴。
欧阳中石勤于实践,在京剧舞台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鲜明形象,如《白帝城》之刘备、《龙凤呈祥》之乔玄和鲁肃、《四郎探母》之杨四郎、《武家坡》之薛平贵、《坐楼杀惜》之宋江、《范进中举》之范进、《打渔杀家》之肖恩等等,都充分展现了奚派艺术的特有魅力。
此外,欧阳中石还潜心于对戏曲理论的研究。他着眼于戏曲本体与舞台现状,努力构建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长期以来,戏曲理论滞后于戏曲表演,又以表演理论最为匮乏。这种滞后与缺失影响了业界对戏曲艺术作出符合其本体特征的科学改革、创新与转型,使得当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常常偏离民族艺术固有的美学范畴,产生异化。在此背景下,欧阳中石和女儿欧阳启名合著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研究》一书的出版,更见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见义勇为
1972年,44岁的欧阳中石在北京通县教中学,在东单住的他每天都要排队等车去通县上班。这年冬天,他在排队等车,轮到他要上了,突然两个女孩跟着公交车往前跑过来,要插队。当时公交车贴着路沿开过来,其中一个女孩已经滚到车底下了,还有一女孩马上要被车轧到。欧阳中石伸手去拉,身体往后仰,用左脚做支点。女孩被拉回来了,公交车却从他穿着马皮皮靴的左脚上轧过去了。他的3个脚趾头被轧坏,走路时,脚趾头不能吃力,必须用拐棍当脚趾头使劲。到北京协和医院鉴定,他拿了一个残疾证。
欧阳中石先生的脚残其实让他很难受,因为他是乒乓球、篮球国家二级运动员。身高仅162厘米的他,跳篮可以摸到篮圈,跳高到164厘米,比他身高还多2厘米,而他的左脚却因为这次抢救学生的见义勇为行动而残疾了。
“把所有精力都给了学生”
欧阳中石在通县师范工作时,学校师生全部住校,他每周只有周日可以回家,这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也全部被前来补课的学生们“占用”了,每天上午一拨,下午一拨,忙着备考的女儿怎么也找不到时间让爸爸辅导。
“直到我考试的前一天,等客人都走了,吃晚饭之前,我说可以了吗?他说可以,能不能躺着说?我说行啊。他跟我说了三分钟,因为太累,就睡着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欧阳启名又好气又心疼,“我觉得,我爸爸把所有的精力都给了他的学生。”
(本文根据欧阳中石先生亲友、学生提供的资料整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中国书法报》官方微信平台。
欢迎订阅2020年
《中国书法报》
《中国书法报》订阅方式
统一刊号:CN11-0286
邮发代号:1-237
每期定价:4.00元
全年定价:200.00元(全年50期)
1.邮局: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1-237
2.邮购:
①银行汇款
户名:《中国书法报》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团结湖支行
账号:0200 2068 0900 0012 936
②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文联大楼《中国书法报》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陈英嘉 张 罡 刘彦崇
联系电话:010-64060749 65012624
3.微店:长按并识别“《中国书法报》微店”二维码直接订阅
·推荐·分享
欢迎您将我们的公众号推荐给朋友,将我们的内容发布到朋友圈。
·联系电话
采编部:010-65389224
发行部:010-64060749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