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致劲秀气韵古雅
——仇英的《右军书扇图》
□陈铭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为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这段文字记述的是“书圣”王羲之见一位老妇人所卖的竹扇简陋,难以换米度日,顿生怜悯之情,书扇以扶贫济困的故事。这个故事成为后世许多画家钟情的创作题材。明代仇英曾多次绘写《右军书扇图》,传世的有两幅,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和云南省博物馆。这两幅人物画题材相同,笔墨韵味却相异:前一幅是“粗笔”写意,萧疏简远;后一幅属于“细笔”,精致妍雅。这里所欣赏的便是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细笔”风格的《右军书扇图》(见右上图)。
此《右军书扇图》为绢本设色,纵145厘米、横74厘米,描绘了王羲之为老妇人书扇后的情形,将不同人物的身姿、动作、表情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仇英出身于社会底层,文化根基较浅,故画上一般不题诗文,有时甚至不署年份,只题名款。该作便是一幅未署年份的作品,因此我们无法准确获悉此画作于何年。但根据画中的笔墨特征可以推测,这幅《右军书扇图》应是仇英步入中年后,画风已臻成熟时期的佳作。
青绿色调是仇英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他的青绿山水取法南宋赵伯驹、赵伯骕和刘松年,继承南宋“院体”风格并加以发展,又融入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工致而有灵气,艳丽又不失清雅。该《右军书扇图》便体现了仇英青绿山水的主要特征。此画将人物与山水融于一体,山崖的线条刚劲有力,近山陡峭,远山隐约;崖壁、坡石敷石青或石绿,远山、石案等设色浅绛,色彩浓淡相宜,不躁不俗。山谷间雾霭连接云天,缥缈无尽,境界幽远。两株以“双钩法”绘成的古松根植岩隙,树干相互交错,虬曲盘旋上展,枝叶疏密参差,显得苍翠坚韧。全图布局巧妙,匠心独运。画家将青山和古松作为背景,映衬王羲之的高士风尚。虽然人物位于画面下方,所占比例较小,却是此画的重心,也是用笔精细严谨之处。画家汲取了南宋马和之、明代周臣和元人技法,并将其融会贯通,令人物造型精准、气度清朗。溪边弯腰洗砚的童子被塑造得生动逼真,显示出画家非凡的艺术造诣。人物形体、衣服的线描,工细劲健、匀称流畅。画中人物个个身穿白衣,与山石的青绿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显得格外醒目,又富有装饰意味,透出古雅的气韵。人物均眉目传神:老妇人手提装着扇子的竹篮站立不动,脸上露出疑色;王羲之目视老妇人,正以眼神宽慰她放心去卖扇。精致入微的刻画,既显露出王羲之书艺的高超绝伦,又展现出他不计门第悬殊而出手相援的人间真情。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明正德年间移居吴县(今苏州)。他工匠出身,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靠卖画为生。他年轻时即显露才华,得到周臣赏识并被收以为徒,结识了姑苏诸多名家。中年后,他曾客居鉴藏家项元汴家中观其所藏画作,临摹了大量古代名作,所临唐宋名画让人真假难辨。仇英山水、人物、花鸟、楼阁界画,青绿、浅绛、水墨,无一不能,无一不擅。其中以山水、人物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虽然他英年早逝,但画艺精湛,技法全面,加上勤奋刻苦,遂有《汉宫春晓图》《桃源仙境图》《莲溪渔隐图》《剑阁图》《清明上河图》等众多佳作传世。
出身寒门的仇英,凭借着天赋和勤奋跻身“明四家”,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奇迹。文徵明称其为“异才”,并感慨道:“见仇画方是真画,使吾曹有愧色。”董其昌也说仇英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文徵明)、沈(沈周)亦未尽其法”。仇英是位全能画家,写实“落笔乱真”,功力“无愧古人”,故文、董之说当非虚言。他的许多传世名作曾被诸多名家临摹。现代画家张大千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在一幅摹作上自题:“予旧收得其(十洲)八尺堂轴《老媪乞书图》,神妙真欲令刘(松年)、李(唐)失色,何论戴文进、吴小仙辈!”由此可见,仇英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