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绘画史话:巴罗克时代(下)

中国绘画史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二)法国巴罗克艺术原来,巴罗克(Baroque)这个词是西班牙真珠工艺品的术语,他们把巨大的畸形的变色的真珠称之为“这个是巴罗克”。而在今天则主要用作建筑上的名词,即十六世纪

  (二)法国

  巴罗克艺术 原来,巴罗克(Baroque)这个词是西班牙真珠工艺品的术语,他们把巨大的畸形的变色的真珠称之为“这个是巴罗克”。而在今天则主要用作建筑上的名词,即十六世纪以后,以意大利为中心,曾经由米开朗基罗创作的那种巨大的建筑、沉重的建筑,使人惊异的建筑、奇怪的建筑开始流行,人们就将它称之为“这是巴罗克”。例如,柱子大得了不得,屋顶安置许多雕像,有过分的健壮感的建筑。建筑上这种流行、倾向、风气,马上也传到雕刻上。雕刻的姿势极其夸张,使人Ji动,即使雕刻衣服皱褶,也雕刻凹陷很深,现出浓烈的阴影。而且巴罗克的情趣也波及室内装饰、家具设计等,椅子、桌子、衣架都作成确实沉重威严的感觉。巴罗克艺术最初起源于意大利,但兴盛于十七世纪的法国。十七世纪中期以后,当时的法国人很喜欢这种巨大沉重怪奇的巴罗克式建筑、雕刻、室内装饰、家具设计等,连服装、日常礼仪作法之类都是巴罗克式的。路易王朝的强盛那时,统治法国的是路易十三世。他任命那有名的大主教黎塞留和马萨林为宰相,恣意压制大贵族,镇压新教徒的反叛,企图确立王权。到他的儿子路易十四时代,借王权强盛之机,开始和荷兰、西班牙、意大利进行战争,而且连战连胜,竭力大事扩张法国的王权;然而,结果却反而财政穷拮,国力衰退。总之在路易十三、十四时代,法国的王室确有欧洲霸主之势。要成为欧洲的霸主,就必须有霸主的威严,而在意大利流行的巴罗克的风格正合其意,因此建筑凡尔赛宫那样规模宏大豪华壮丽的宫殿;雕刻也要与之相适应,成为巴罗克样式。庭院、室内装饰、家具的设计等等都是如此,连出入宫廷的贵族、贵妇人的服装、礼仪作法、言谈举止都变成隆重威严的,女性的柔软娇弱是绝对不允许的。不单是围绕君主路易王室的人物是如此,连僧侣和商人等也都追随这种倾向,嗜好妄自尊大和高傲的东西。高乃依和拉辛等古典主义诗人也就出现在路易十四的时代。巴罗克式绘画绘画也不能超脱这种风气之外,所以,在路易十三、四时代的法国绘画中大多是具有庄严感的所谓巴罗克式的作品。巴罗克绘画和强大的尚武的国力有关,这已在西班牙部分叙述过,而且画的题材也是巴罗克式的,不是国王或贵族的肖像,就是关于战争的画。以委拉斯凯兹的作品为例,他的处理方法就有强烈Ji动人心之处,例如创作中的显著的明暗对比;也可以考察一下埃尔·格列柯的作品,色彩豪华壮丽,线条曲折夸张;这在后面要叙述的法兰德斯大师鲁本斯的艺术中更为显著。总之,十七世纪的欧洲绘画是巴罗克式的。那么在巴罗克艺术繁荣的十七世纪的法国有哪些画家呢?美术院的创立 在这里先谈谈1648 年在王室保护下创立美术院的事。

  众所周知,所谓Academie 这个词原来是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创办的学校的名字,后来,成为文学家、美术家、科学家等集会或团体的名称,以后更转义连美术学校、美术院也称之为 Academie 欧洲最初的美术院出现于十四世纪的威尼斯,而这时,在法国也出现以王室的势力为背景的强有力的美术院。但是,这个法国的美术院中却没有出过了不起的画家。因为当时的美术院的画家都只是模仿意大利,不注重独创;而在法国真正的伟大的画家,却是在美术院外面产生的,这个画家就是普桑。

  尼古拉·普桑 (Nicolas Poussin,1584—1665)生于诺曼底,从小到巴黎,后来成为一个画家。然而他却憧憬意大利的艺术,曾几次企图去意大利旅行未成功,好容易达到目的,却是在他四十岁以后。他在罗马居留期间,研究文艺复兴大师们的作品,声誉逐渐高涨,而且受到罗马大主教的保护,可以过着优裕的生活。普桑的名声传到法国时,路易十三想召他回法国。然而他喜欢罗马的艺
术气氛,不想轻易服从国王的命令,但是1640 年终于没办法回到了国王的宫廷。在宫廷里,他作为画家,受到优厚的款待,在圣·日耳曼宫、枫丹白露的宫殿里画画。但两年以后,他又回到罗马,以后再没有返回巴黎;据说大概是受到法国画家的嫉妒,一定还因为讨厌拘束的讲求虚伪仪式的宫廷生活。不过,他虽然回法国居住只有两年,但却给法国绘画史留下了重大足迹,这是不能否认的。他的作品可以举出《阿尔卡迪亚的牧人》、《诗人的天启》等,都是健壮的男性的宏伟壮丽的画,被认为不愧是巴罗克的大师。

  克洛德·德·洛兰 另一个大师洛兰(Claude de Lorran1600—1682)一生大部分也是在意大利度过的。他生于商巴涅的偏僻农村。关于他少年时代的情况不很清楚,家庭似乎并不富裕,从小就帮人洗碗碟,作看马棚的人,干着种种活,还曾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各地流浪。在那期间,他学会了画画。二十七岁时定居罗马以后,渐渐成为受人尊敬的画家,画过很多有海、建筑物、树林等的风景画。他由于受时代的影响,虽然具有雄伟的风格,但较普桑为逊色。其他画家普桑和洛兰二人是奠定法国人民绘画的最初基石的大师,但因为两人都不住在法国,或许不能说是纯粹的法国画家。从这点来看,在路易十四宫廷服务的比埃尔·米尼亚尔(Pierre Mignard,1610—1695)及其竞争者夏尔·勒布仑(Charles Le Brun,1619—1706)却是地地道道的法国巴罗克画家,特别是勒布仑不单是画家,而且也是建筑家、雕刻家,似乎极受路易十四的信任。从凡尔赛宫殿的天顶画开始,一人承担了许多宫殿的装饰,逐渐完成了伟大的工程的,确实是这个勒布仑。但是米尼亚尔和勒布仑都不能说是了不起的杰出的画家。所谓巴罗克式,不过是装模作样徒有其表,而缺乏伟大艺术所特有的紧迫人心的那种真实力量。总之,在巴罗克时代,应当说法国没有真正巴罗克的伟大画家。要说巴罗克的绘画,下述的法兰德斯却是首屈一指的。

  (三)法兰德斯

  十七世纪的法兰德斯①的文化艺术受法国的政治势力所支配。尽管在文艺复兴的时代,如前所述,尼德兰的文化艺术支配着法国,但随着路易王朝的权力增大,那种支配关系却颠倒过来。因此,当时的法兰德斯的艺术,也随着路易王朝的爱好,转变为巴罗克式的;特别是在绘画方面,出了欧洲第一个巴罗克画家,那就是天才的鲁本斯。

  鲁本斯(Paul Rubens,1577—1646)生于德意志一个小城。他的父亲是安特卫普的律师,也是参与市内政治的人,由于宗教方面的问题,被驱逐国外,在德国各地流浪;流浪中,在德国一个城市里生了鲁本斯。鲁本斯十岁时,父亲在科隆去世;从此,母亲带着孩子们回到故乡安特卫普。鲁本斯不久进入安勒巴尔克的宫廷作公主身边的侍童。按照当时的风习,侍童也要学习宫廷官员的一切学业,即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英语。开始学习绘画是十四岁的时候。最初的老师是他的叔伯哥哥,一位风景画家;后来变换过不少老师。在二十二岁时,他已经成为挺不差的画家,终于到艺术之国意大利去留学。在意大利住在威尼斯,研究提香和委罗奈斯,热心地临摹他们的作品。他的临摹使曼图亚侯爵很喜欢,鲁本斯就成了侯爵的宫廷画家。既有从前宫廷生活的经验,又有学问,也善于社交,因此被起用作外交官,派遣到西班牙、意大利其他城市去。三十一岁时得到母亲病危的通知,鲁本斯急忙赶回安特卫普,但是没有赶上母亲临终。由于不忍离开亡母居住的国家,因此鲁本斯没有回曼图亚侯爵那里去,而是留在法兰德斯。鲁本斯不久作为法兰德斯的首府布鲁塞尔的宫廷画家,为阿尔伯特国王画画;以后又住在安特卫普,自由地进行创作。他的许多杰作,都是住在安特卫普期间完成的。这个时期的作品首先是《画家及其妻子》。鲁本斯住在安特卫普不久,和十八岁的伊莎贝拉结婚,因为怀念意大利,就住在意大利式的邸宅里过着幸福的生活。当时鲁本斯三十二岁,图中就是无比幸福的新婚夫妇的肖像。而且他那豪华的服装和衣服的皱褶等早已表现出巴罗克式,总是有点严肃的气味,皱褶的画法也相当深。在安特卫普教堂的有名的《基督被抬下十字架》的画也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整个画面虽然是晚上的情景,但以基督遗体为中心,把基督从十字架上放下的使徒们,抹大拉、悲伤的玛利亚都处于强烈光线之中,这是引人注意的。不用说,这种光不是月光,月光不能只照射在这样小的范围内;也不能说是灯光,也就是说不是现实的合于自然科学的光。有人解释是为了表现基督的神性的光,当然也可能是那样,但不如说光和暗的对比,它成为画面的中心和着力点,使画面更加有力。这就是巴罗克的精神。这光从科学上、从常识上讲是虚假的,但从艺术上,可以说是真实的。正如以前说过,尼德兰的绘画具有现实的、写实的特点。他的《基督被抬下十字架》使尼德兰——法兰德斯的绘画发生一个转变,即转向巴罗克式。据说后来荷兰的大师伦勃朗很受这幅画感动。确实,今天看教堂里这幅杰作,也不得不佩服它的艺术感染力。鲁本斯的名声不断高涨。他的画室里聚集了许多弟子,鲁本斯用弟子作助手,陆续接受大作品。《基督在抹大拉和玛利亚家里》和出自希腊神话的《狄安娜狩猎归来》等就是例子。四十五岁时,他应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之母玛丽·德·美第奇之邀请,不得不去巴黎,为装饰卢森堡宫画了三十三幅大画。这些画今天保存在卢佛尔美术馆里,是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加以神化的作品。少女时代作为亨利四世的新娘的玛丽,她的王妃时代、摄政时代等等。特别是亨利四世注视着她的肖像画的场面特别有名。在云上希腊众神之王朱比特拉着众神之女王赫拉之手,注视着亨利四世和玛丽未来的幸福;给亨利四世看玛丽的肖像的是美和爱的女神维纳斯,爱神也从旁插嘴;亨利四世对玛丽·德·美第奇一定燃起了爱慕之情;另外在他背后站着的众神使者麦鸠利也呈现着殷勤怂恿的面孔。亨利四世和玛丽的结婚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政治策略的结合,美化它,加以诗意化,处理成恰象无比幸福的恋爱结婚一样,是因为鲁本斯是富于诗情的画家,也因为他是外交家出身。实际上鲁本斯在巴黎逗留时,似乎发挥了外交官的才能,五十一岁时带着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使命,被派到西班牙菲利浦四世的宫廷。这时鲁本斯给西班牙年轻的宫廷画家委拉斯凯兹以不小影响,这在前面已说过。却说鲁本斯在西班牙办完了事,那件事实际上是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缔结和平条约。完成那件任务,为了向英国报告,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这时,他当然也没有停止画画。逗留期间画的最有名的画是《和平的祝福》,用以祝福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和平,画的是知识女神雅典娜驱逐战争,而和平女神接受财富、幸福与微笑的场面。据说英国贵族和贵妇人看见这幅画构图严密,画法有力,色彩鲜艳,都争先恐后地向他订作肖像画。两年之后,鲁本斯离开伦敦,回到住惯了的安特卫普,以后不再过问政治外交之类的事情,专门致力于艺术。他的妻子伊莎贝拉不幸病死,娶了第二个妻子十六岁的少女海伦娜。这个年轻的妻子很受鲁本斯的喜爱,鲁本斯画了相当多她的肖像画,仅仅我看到的就有十四、五幅之多;她生孩子之后,鲁本斯画了不少孩子的像。鲁本斯的作品堂堂然有大师的风格,的确不愧是巴罗克的第一人。他的画构图宏大,色彩华丽而富于变化,明暗对比显著,线条曲折,很能抓住观赏者的心灵。画的人物都肥胖、健壮,具有巴罗克的情趣。画妇女也决不柔弱。要是看看他的第二个妻子海伦娜的肖像,就可知道鲁本斯理想的美人是什么样的了。不仅限于鲁本斯,连下面谈到的约尔丹斯以及其他画家,都画了许多肥胖强壮的女人。由此看来,在国家权力强盛的时代,大概认为那样的女性,就是理想的美人。鲁本斯的作品在他整个一生中达二千件以上。他的作品题材包括宗教、神话、肖像等一切方面,晚年喜欢画平静的风景画,多半是因上了年纪厌倦了巴罗克式Ji动人心的夸张的绘画吧。例如可以看看《有虹的风景》,不就是宁静、湿润具有美丽的光泽的田园景色吗?鲁本斯的风景画给予后来荷兰出现的一些风景画家以极大的启示。凡代克 前面已谈过,鲁本斯有许多弟子,在这些弟子中,可称为鲁本斯的嫡系的是凡代克(Van Dyck,1599—1641)。凡代克是安特卫普丝绸商人的儿子,很早就作了鲁本斯的弟子,在许多弟子中最出色,最合老师的心意。据传说,有一天鲁本斯骑马出外散步,弟子们挤进鲁本斯的画室看鲁本斯的画时,碰了刚画好的画,人物的下颚和手都被弄得乱七八糟。弟子们都吓得脸色发白,而凡代克马上拿起笔修复。鲁本斯回来看见了,说“比以前的更好了”,不但没有斥责弟子们,反而很高兴。十九岁时,凡代克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画家,博得相当的名誉;应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之邀请去伦敦,也仅仅二十一岁。不久又返回安特卫普。二十四岁时,受鲁本斯的劝告去意大利旅行。他在意大利特别倾倒于提香,研究这位大师的华丽的色彩和构图。五年后,回到安特卫普,随后用在意大利锻炼的技巧逐渐创作出不少杰作。《荷兰的总督菲利索普·鲁·罗阿和狗》是这时期的代表作。总督的坚定面容,富于思考,锐利的性格的描绘,都值得注意。凡代克以肖像画家而著名,当然,除肖像画以外,也画宗教画,如《基督的埋葬》、《圣彼得的受难》等等。三十三岁时,他再次去英国,任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据说他被赐以泰晤士河岸旁豪华的住宅,享受相当大数目的年金,过着豪华的生活,国王也常常出入他的邸宅。因此,凡代克画了多幅查理一世的肖像,查理一世骑在马上的肖像,拄杖的肖像等,都可列为堂皇的作品。但是若想到这个国王在1645 年被克伦威尔处以死刑,在政治史上也是颇令人感慨的吧。凡代克不仅画国王的肖像,也画《二王子的肖像》等其他宫廷贵族、贵妇人的画像。不过他的晚年生活很贫苦,因为他和机敏的鲁本斯不一样,神经质、迷信,被那些炼金术师欺骗,花掉大笔金钱。总之,他的作品初期具有堂堂的巴罗克风格,定居伦敦后,力量感贫乏了。查理一世的肖像虽然相当高雅,但被认为缺乏男性的力量约尔丹斯 (Jacob Jordaens,1593—1678)他虽然不是鲁本斯的直接弟子,但其作品在巴罗克风方面,应当说比凡代克更接近于鲁本斯。他也是安特卫普人,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城市,出入于鲁本斯的画室,研究他搜集的提香、委罗奈斯等意大利大师们的作品。约尔丹斯同鲁本斯不一样,不画迎合宫廷贵族的画。他画的农民都是乐天的庄稼汉。请看《食桌上的国王》中热闹喧嚣的老百姓。他也遵循巴罗克的理想,只画肥胖强壮的女性,试看《爱神的幼时》就可以明白这种情况。

  总之,约尔丹斯是继鲁本斯之后的巴罗克画家。约尔丹斯以后,法兰德斯就没有出现过值得特别注意的画家,而美术的中心也逐渐转移到从尼德兰独立出来的新兴国家荷兰去了。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绘画艺术-中国绘画史-西洋绘画史话:巴罗克时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