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筷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手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在世界各国的餐具里,中国筷子是独秀一枝。筷子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还是精美的手工艺品呢!筷子的造型看上去简单,只不过是细又长的两根小棍子,但细看它上边的纹样却如锦上添

      在世界各国的餐具里,中国筷子是独秀一枝。筷子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还是精美的手工艺品呢!筷子的造型看上去简单,只不过是细又长的两根小棍子,但细看它上边的纹样却如锦上添花,装饰手法也多种多样,所选择的原料,也各有千秋。它轻巧实惠图案雅致,既是得心应手的实用品,也是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据说银筷子可以鉴别菜肴是否有毒。祖国各地不同地区出产的筷子,有不同的特色,从制作的工艺来看,虽然原料不同,但都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如有的要锯料、脱水、雕刻、光漆、磨亮、彩绘、锉头、烫火、镶头、烤腊等,并讲究精心取材,尽心裁料,细心制作。 

      四川宜宾的楠竹筷,其特点是在筷子顶端雕有一只狮子,口含转动灵活的竹“球”,小巧玲珑,生动可爱。此外,还有带铃铛、眼会动的狮筷;镂空雕和浮雕的龙抱柱筷;彩云龙凤筷等。

      浙江杭州的名产天竺筷,是用天竺山上的竹为原料,精心加工出天竺筷。每逢香节,灵隐寺的香客、游人云集,争相购买天竺筷,说是从佛地带回家的筷子,能为全家人“增口福”。

      福建福州的漆筷,以花色新颖,色调瑰丽吸引人。这种筷子的下圆上方,有传统的印花,贴花、套花、双影等,筷头上有寓意美好吉祥的福禄寿禧、梅兰菊竹、祖国名胜等图案,浓淡相映,花纹清晰,别具一格。

筷子渊源之--筷箸溯源及发展

  筷子,古称《箸》,它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对使用刀叉的欧美人士来说,学会用筷箸确有一定的难度,可一旦能熟练地操纵这两根小玩意,使用起来却是灵巧无比,所以西方有学者赞扬筷箸是吉老的东方文明代表,是华夏民族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的祖先以箸进餐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或许远远不止三千多年,可当今又有谁能说清中华箸文化起源的准确年代?中国每天有十多亿人口一日三餐筷不离手,正因为餐餐用筷、日日用筷、年年用筷、人人用筷,所以中国人对筷箸习以为常,视若无睹,因此历史上很少发现有关筷箸文化的记载,即使在某些古籍中偶而写有只字片语,也是记录其他事而非指箸本身而言。千百年来,也很少发现有专人对筷箸进行研究和探讨。

  时至今日,筷箸可以说已成为当前以筷进餐的所有中国人共同关心的研究课题。

一、筷箸起源说

纣王是最单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  以《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怀疑古籍「纣为象箸」的记载,他们认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无象,何来牙箸?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还有「茯象」和「来象」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据《本味篇》载:「旌象之约」,就是说象鼻也是一种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时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围猎,才有「纣为象箸」的可能。

    古籍载:「纣始为象箸」,说的是纣王乃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而他并非是中国用箸第一人,箸的诞生应早於殷商若干年。

 



 

大禹为传说的中国用箸第一人

  我国东北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後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礼记》郑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认为这种烤食法也推动了箸之形成。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不断用树枝拨动,我们聪明祖先也就是在拨动原始爆米花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这当然是推测,因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进入到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当时无法记录箸之发明过程,但饮食专家的这些推测是不无科学道理的。

  《韩非子·喻老》称筷为「箸」,这再次佐证筷最初是以木竹为材质。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者声」,古人云:  「箸为挟提」而挟从木,这又一次旁证先民最早以细树杆或竹为挟食工具。不过用树枝、细竹从陶锅中挟取烫食到箸之形成,这是一个数百年甚至更远的漫长时间。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著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於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於雏形,後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现在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博览-中国民间艺术-中国筷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