硖石灯彩相传起源秦代,据说是秦始皇东巡江南,遗存下来的一方民俗,从此,硖石有了“灯乡”之称。到了唐宋时期,灯会更盛,已成为大规模民间民俗活动。延续至今,硖石灯彩制作依然发达,花色品种千姿百态,动物、花鸟、亭台楼阁在花灯中竞相展现。大型龙舟灯,长至几十米,而玲珑小巧的小花灯仅3-6厘米见方。硖石灯彩集彩扎、编织、裱糊、刺绣、髹漆、雕刻、剪纸、金属工艺、书画等多种手法,尤其是针刺画,精细而有特色。1913年的南洋劝业博览会灯赛会和1934年的法国巴黎灯彩赛会上均获得奖章和奖状。1955年,周恩来总理曾把一对硖石花篮灯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现硖石民间依然保留灯会的民俗形式,民间艺人还把力学、机械学、声学等现代科技运用在灯彩的制作中,使之更具观赏性。
海宁是观潮胜地,又是灯彩之乡,古镇硖石制作灯彩的历史悠久。据传,始于唐而盛于宋,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其融工艺、书画为一体,以精湛的针刺工艺而独树一帜,早在宋代就已列为贡品。其采用竹篦为骨架造型,糊纸绘图,完全手工针刺花纹,精心制作,巧夺天工。一座灯彩少则刺一万多孔,多则刺二十至三十多万孔,可谓“万窗花眼密”,再配以现代照明技术,集传统“针、拗、结、扎、刻、画、糊、裱”技法与现代高科技于一体,光线透过针眼,构划出一幅幅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图画。硖石灯彩不仅名闻江南,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1910年“南洋劝业博览会”及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奖章和奖状。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花灯作为国礼赠送给斯里兰卡贵宾。1994年海宁市人民政府把硖石工艺社制作的两对宫灯作为礼品,赠给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及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受到高度称赞。
硖石灯彩是吴越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是海宁世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海宁人民的努力下,将有更大的发展。
海宁硖石灯彩的工艺特色主要采用竹篾为骨架造型,糊纸绘图,完全用手工针刺花纹,精心制作,巧夺天工。早在唐代,硖石灯彩已经闻名遐迩,从宫廷到民间无不以灯彩装饰为时尚。到了宋代,硖石灯彩被列为皇宫贡品。而在清代,康熙两次到海宁,乾隆四次到海宁,硖石灯彩更是大放异彩。在硖石灯彩工艺社的制作现场,记者看到,硖石灯彩兼取南北制灯工艺之长,既有北方扎画、剪纸等技法,又有南方裱糊、粘贴之特点。它以刺纹精巧细美见长,集书法、绘画、刺绣之大成,一旁的老师傅比划着介绍,硖石灯彩有“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工艺技法,尤以第一道工序针刺铲刻最见功夫。工匠在五层宣纸裱成的纸面上,用刻刀和针把图案以外的空隙一刀一刀铲除,一针一针刺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针刺花纹,即采用多种针法,完全用手工针刺,工笔绘画。一盏灯彩少则要刺几十万个针孔,多则数百万个针孔,诗人曾用“万窗花眼密”来形容。经过针刺后的灯彩在灯烛辉映下,玲珑剔透,构画出一幅幅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体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