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太平鼓

民族音乐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常用的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广泛流行于东北、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安徽等省区。太平鼓历史较悠久,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已有,宋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常用的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广泛流行于东北、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安徽等省区。

      太平鼓历史较悠久,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已有,宋代谓之打断,明代民间(公元1368——公元1644)称为太平鼓。相传,单皮鼓最早是满族猎民的围猎用具,出猎时边击边围,获猎后击鼓歌舞。清人何耳《燕台竹枝词》载有:“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满族萨满祭祀用的太平鼓,鼓框用铁条弯成,鼓面呈椭圆形,长径48厘米,短径38厘米,鼓框高1.5厘米,单面蒙以马皮、驴皮或羊皮。鼓柄长20厘米,柄下端的大铁环直径16厘米以上,大环中串以直径6厘米的小铁环。鼓槌称鼓鞭,用竹制成,鞭长44厘米,鞭尾系以红绸巾为饰。

      汉族民间流传的太平鼓,鼓面呈桃形、扁圆形或团扇形,鼓面宽20厘米—32厘米,鼓框高1厘米—1.5厘米,鼓柄长10厘米—15厘米,柄端缀以铁环或小铜钹。鼓面蒙以羊皮或多层高丽纸。鼓框缀彩球为饰。鼓鞭长34厘米。鼓柄和鼓鞭下端均系以红缨穗或红绸巾。

      演奏时,左手持柄举鼓,上下左右摇动,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太平鼓多用于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表演形式有单人、双人和集体等多种,常在农历正月新春或元宵佳节的喜庆活动中表演,是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舞具。咚咚的鼓声、飘舞的红缨,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着一面珍贵的太平鼓(见图)。鼓框呈团扇形,面径40厘米,蒙以羊皮,下接铁制鼓柄,柄长10厘米,外缠藤皮,柄下大铁环直径16厘米,内串直径3厘米小铁环18枚。鼓鞭长44厘米。鼓框周围缀有5枚彩色绒球为饰,外表雅致而美观。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影音戏剧-民族音乐-中国民族乐器:太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