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自孕育形成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京剧的孕育与形成(1790年至1850年前后)
清代中叶的北京,昆曲居剧坛的主要地位,高腔与秦腔一度也曾在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 Java. 北京流行,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徽班进京祝寿演出,陆续进京的还有其他各班,在京演唱昆曲及高腔、秦腔、皮黄腔等剧目。嘉庆末年,道光初年,京师徽班已在艺术上各自呈现特色称盛一时。此后,京师徽班艺人又先后纳入湖北的西皮、二簧作为自己的主要声腔部分,由此引发了京师徽班面貌的变化,京剧这一新的剧种在京师徽班中逐渐孕育成长,这时的京剧已采用北京音,湖广音相结合的舞台语音,作为念唱的一般准则,徽汉两剧的舞台语音已有明显的区别。除此之外,京剧形成的标志还在其剧目、演员、行当等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剧目上的变化。在道光四年(1824),庆什平班的剧目册中,载有剧目272出,与乾、嘉时期京师徽班剧目相比老生剧目、武戏剧目比重增大,打破了过去专重旦角的局面,再有道光末年,京师皮黄戏班的皮簧剧目成倍的增长, 已经具备独挡一面的演出力量。
其次,是角色行当的变化,昆曲例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说,到了道光年间,京剧角色则分九行,但老生已居各行之首了。
再次是演员阵容的变化,老生成为各行之首和舞台的主角,其中有的著名生角演员已形成个性化的表演风格和流派,如有“老生三杰”或称“老生三鼎甲”之称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他们的成就高、影响大、特色鲜明,他们三人分别被誉为“徽派”、“汉派”、“京派”。其中,程长庚的声望最高,被称为“京剧鼻祖”。
清朝著名画家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图是一幅有历史意义的画卷,它画出了第一代京剧演员程长庚等五人的戏装像及第二代演员谭鑫培等八人的戏装像。按行当分,他们为:
老生: 程长庚(左六),《群英会》中饰鲁肃;
卢胜奎(右四),《战北原》中饰诸葛亮;
张胜奎(左二),《一捧雪》中饰莫成;
杨月楼(右一),《四郎探母》中饰杨延辉;
小生: 徐小香(左七),《群英会》中饰周瑜;
武生: 谭鑫培(右二),《恶虎村》中饰黄天霸;
旦行: 梅巧玲(左三),《雁门关》中饰萧太后;
时小福(右六),《桑园会》中饰罗敷;
朱连芬(右三),《琴桃》中饰陈妙常;
余紫云(左五),《金水桥》中饰银屏公主;
老旦: 郝兰田(左一),《行路训子》中饰康氏;
丑行: 杨鸣玉(右五),《思志诚》中饰闵天亮;
刘赶三(左四),《探亲家》中饰乡下妈妈。
此时,其他行当的角色也有不少脱颖而出,如旦角演员有胡嘉禄、陈宝行;净行的朱志学、庆春圃,丑行的黄二雄、杨鸣玉、刘赶三等。
综上所述,19世纪20至40年代,北京剧坛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剧目、新行当、新演员的涌现,标志着一个新颖的剧种——京剧形成。这是19世纪前五十年中,北京舞台及中国戏曲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
(二)京剧的成熟与兴盛(1851年至1916年)
京剧自形成后,发展十分迅速,进入19世纪50年代,日渐成熟,演出愈益频繁,京剧在剧场、剧目、班社、演出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和改进,特别是随着舞台条件的改善与舞台艺术的提高,表演艺术日趋完善,各行当的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各角制开始形成,整个京剧舞台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
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戏曲的兴盛,戏曲演出场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设有舞台的茶园逐渐取代了宋元以来的勾栏,成为演戏的主要场所。道光时期,北京茶园分布很广,到光绪年间,主要的茶园如广德楼、广和楼,基本以演京剧为主,不仅北京拥有大量茶园,上海、天津等地相继出现了新型的茶园。
京剧的突出特点,在于表演艺术的高度发达。伴随着京剧的全面兴 盛,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富有创造才能的优秀演员,推动了京剧表演艺术的迅速提高。杰出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谭鑫培,不仅是本时期优秀京剧演员的杰出代表,而且是京剧史上对发展京剧表演艺术作出划时代贡献的极少数艺术大师之一。其中他与汪桂芬、孙菊仙三人被称为老生后“三杰”或后“三鼎甲”。此外,小生和武生有王楞仙、德(王君)如、俞菊笙,旦行有梅巧玲(梅兰芳之父)、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之师)等,老旦有龚云埔、谢宝山等,净行有何桂山,裘桂仙等,丑行有罗寿山、郭春山、王长林等。
伴随大批优秀演员的涌现,班社的体制逐渐向名角挑班制演唱会进,名角制的出现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京剧发展、群雄并峙,竞争日益Ji烈的结果。班社体制的变化虽也有其弊端,总的来说刺Ji了京剧在艺术上的不断进取,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多样性、高层次的发展,使其充分生机和活力。
(三)京剧的发展与顶盛(1912-1948)
进入20世纪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渐逐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贯重视戏曲对开启民智、改革民俗的作用,因此,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改良运动应运而生。它以上海为中心,影响遍及京、津各地,戏曲改良运动对京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04年,《二十世纪大舞台》问世,发起人为陈去病、汪笑侬等,它 是近代富于革新精神的戏曲刊物。它为戏曲改良作为舆论准备,另外,上海新舞台创立。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新式舞台设备的剧场,同时它又是一个从事戏曲改良运动的进步艺人团体,以京剧演员潘月樵、夏月珊等人为骨干,编演过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时装新戏,改革了旧戏院、旧剧场的诸多陋习,对当时京剧改良产生了很大影响。其次,建立了新型的艺人组织,取代了旧时的“精忠庙”。1912年,北京成立了由谭鑫培、田际云任正副会长的正乐育化总会,上海成立了夏月润任会长的上海伶界联合会,天津成立了汪笑侬为副会长的天津正乐育化会。这些新型艺人组织,为培养艺人子弟、改善艺人地位、维护艺人尊严、隔除陋习、树立新风、组织义演,做了很多工作。再次,是编演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新戏。京剧界编演时装新戏主要是上海新舞台及北京的奎德社以及梅兰芳等。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剧坛一度被老生余叔岩、旦角梅兰芳、武生杨小楼所主宰,时称“三大贤”。他们都各成一派,艺术风格流传到后世,这时的京剧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标志为剧目的不断丰富与表演艺术流派的不断涌现。
四大名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出现了“四大须生”、“四大名旦”。他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各成一派,代有传人。前“四大须生”为余叔岩、高庆笙、马连良、言菊朋。至40年代,出现了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四大名旦”为梅兰芳、尚小云、程艳秋(后更名程砚秋)、苟慧生。4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后“四小名旦”:李世芳、张群秋、毛世来、宋德珠。南方的老生演员麒麟童(周信芳)与北 方的马连良、东北的唐韵笙被合称为“南麒北马关外唐”,这是人们在艺术上对他们的推崇。小生行的代表人物有程继先、姜妙香、金仲仁、叶盛兰等,武生演员有杨小楼、尚和玉、俞振庭、盖叫天等,武丑演员有叶盛章等,净行演员有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等,丑行演员有萧长华、慈瑞泉、刘斌昆等,老旦行有李多奎等,他们大多已形成流派,为后代所继承。
抗日战争爆发后,利用京剧旧形式表现抗战新内容的演出,在延安和解放区先后展开,1940年成立了鲁艺平(京剧)剧团,42年鲁艺平剧团,又与八路军一二O师战斗平(京)剧社合并,组成延安平剧研究院。演出许多以反封建为主题的剧目,在宣传教育群众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沦陷区的京剧工作者与侵略者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为保持民族气节,蓄须明志,毅然脱离舞台,为京剧界树立典范,程砚秋后来也隐居务农,同样表现了高风亮节。
这一时期,培养京剧演员的科班式戏校,在北京等地先后设立。其中,影响大的有北京的富连成社,北京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上海的戏剧学校。
(四)京剧的新生与推陈出新(1949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也宣告了京剧艺术的新生。新生的人民政权十分关心戏曲。1950年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建立了中华全国戏曲改进委员会,文化部戏曲改进局,中国戏曲研究院等单位。中央政府确立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方针和“改人、改戏、改制”的三改政策,1952年文化部在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王瑶卿、盖叫天等接受了文化部授予的荣誉奖状,另有一大批中青年戏曲家也获得了各种形式的奖励。
五六十年代,在北京,建立了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团等,上海、天津等地也建立了京剧院团和戏曲学校。舞台演出的骨干除老一辈演员外,还有大批的中青年演员和从业人员成为京剧事业的生力军。1964年,在北京举行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现代剧 目。“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只准演八个样板戏,“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遭到了践踏。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文艺界继续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与“三者并举”的剧目工作政策,京剧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除继续演出了一些传统剧目外,还新编了一批历史题材与现代题材的剧目。先后建立了许多京剧研究的团体,如1986年成立的“梅兰芳艺术研究会”,1989年成立的“余叔岩艺术研究会”等。1984年, 文化部创办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历届“梅花奖”及各种京剧大奖赛中,涌现了如李维康、孙毓敏等一批优秀京剧演员。以后又有了“文化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上海白玉兰奖”和“梅兰芳金奖”等全国性的戏剧大赛。特别式“梅兰芳金奖”是京剧表演艺术的专项大奖。获奖演员遍及全国各地。1987年以后,还陆续举办了多次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和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涌现出大批的京剧后起之秀。
1990年12月20日,文化部等单位在京联合召开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并展演了50多台 优秀剧目,40多个剧团参加了演出活动。
1995年底,在天津举行了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了《曹操与杨修》、《徐九经升官记》、《岳飞》(天津)等剧目。
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虽不很长,但它却是在我国许多民族古老戏曲艺术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它所以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即是在其发展一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几辈人悉心继承,努力创新的结果。在这段历史进程中,京剧舞台上涌现出的名家巨匠,势如河汉繁星、不胜枚举。
他们所塑造的众多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及丰富的艺术经验,为我国民族戏曲艺术谱写了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