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陈师曾的文化贡献与艺术成就

艺术奇闻轶事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1923年9月17日,中华民国的星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陨落了,他就是至今人们依然怀念和扼腕叹息的北京画坛领袖陈师曾先生。
回眸陈师曾的文化贡献与艺术成就

陈师曾《山水》(张仃题字)
  回眸陈师曾的文化贡献与艺术成就


陈师曾《花鸟图》52×138厘米
  回眸陈师曾的文化贡献与艺术成就

 陈师曾《翠鸟松树》36×112厘米
 

  1923年9月17日,中华民国的星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陨落了,他就是至今人们依然怀念和扼腕叹息的北京画坛领袖陈师曾先生。是年10月17日,梁启超在致悼词中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吴昌硕题字“朽者不朽”,更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陈师曾,祖籍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县),1876年生于湖南凤凰县,名衡恪,字师曾,以字行,号槐堂、朽道人、朽者等。陈师曾少好为诗,陈三立《长男衡恪状》有“七至十岁,能为擘窠书,间作丹青,缀小文断句,余父辄以夸示宾客”,又随尹相伯学画,与知名书画家胡沁园、王湘绮等交往;后又从周大烈习文学、岳父范当世学诗;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学堂,与鲁迅结下友谊;1902年与弟陈寅恪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留日八年后回国,任教于江苏南通师范大学,教授博物学,时拜著名书画家吴昌硕为师;1913年任长沙第一师范教员,同年又任北京政府教育部编篡处编审;1915年任教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及女高师博物教员;1918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中国画学会导师,同年,任国立北京美专中国画教授;1922年,受邀携自己与吴昌硕、齐白石、王梦白等人绘画作品,与金城同往日本参展;1923年,梅兰芳从其学画,是年9月因奔母丧过度疲劳染伤寒病逝于南京,终年48岁。

  20世纪初是中国学术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代,中国的现代学科都是在这一阶段建立起来的。生于官宦书香之家的陈师曾,成长于国家民族动荡鼎革换代的时期,这个时期既蕴含几代人对民族崛起、文化复兴的渴望,又具有在某些时代节点上梳理历史、重整河山的客观需求。陈师曾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中国绘画的满腔热爱,投身于这个时代,成为当时书画艺术界敬仰的引航人,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一笔丰赡的文化财富。

  陈师曾的代表作《文人画之价值》,是20世纪以理论形式肯定中国文人画的第一人。他中西融合、固本出新的画学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他认为中西绘画没有谁优谁劣、谁高谁低的问题,中国画坛的流弊是“沉滞不前”,“宜以本国之画为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他主张“中西融合”、“固本出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这种画学思想在五四之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超前的。他提倡师法自然,开启花鸟画、山水画亲近自然之先河,主张人物画当随时代,充分体现其思想敏锐、治学严谨的大家风范,为现代美术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中国绘画史》更是中国绘画史开山之作。该书从思想政治经济大局入手,自上古三代一直讲到明清,举凡画种、流派、各派代表人物以及各个画家里籍、生平、绘画特点,杂以工艺美术,不仅叙史,更加评点,发前人所未发,为中国画历史与理论研究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师曾不仅是近代学术重镇,其文化贡献也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在文化上有捍卫“国粹”之担当,而且在南北画派与中外文化交流上,也作出过贡献。他是吴昌硕、齐白石两位大师间的桥梁,是中国文人画从清末向民国迈出大步的关键人物。他独具慧眼点石成金,是近代画坛金针度人的伯乐。1917年他把吴昌硕海派金石画风带到北京,介绍给齐白石,还劝其“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白石说,“师曾向我自出新意,变通画法,我听了他的话,自创红花墨叶一派……”使齐得以衰年变法,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巨星,其功不可没。1922年,又将齐白石的作品带到东京参展,使齐白石声名大振,润格也随之显著提高。还有《陈师曾先生遗诗》三百余首,由其女弟子江采小楷恭录出版,弥足珍贵,其中题画诗近百首,从一个侧面充实了陈师曾的绘画理论。

  学问似水,艺术如舟,艺舟双楫,知行合一。陈师曾不仅画论学术上有卓越的建树,在绘画艺术上成就亦很高,在当时北京画名极盛,其诗、书、画、印俱工。绘画创作注意与文辞诗赋紧密结合,有画必题,使画面情景交融,形象更加充实完美。他主张感情移入和画外功夫,双翼齐飞。作画讲创造,重生动,求意趣,师造化。他的许多写生小品,尤其是庭院小景,意趣盎然,都是从生活中而来,在当时临摹成风的画坛中,独树一帜。

  陈师曾的山水画,既重视传统技法,又学而能变,用粗笔大点,以迅速的笔法画成。快笔中注意笔墨表现,为其鲜明的个人风格。笔墨淳厚自然,含蓄内敛,是其人格学养的外现。如图1,系陈师曾36岁时所作的一幅山水小品,画不盈尺,却堪称精品杰构。该画是他同内兄范彦殊(当代画家范曾的祖父)、范彦矧及汪旭初观梅于日本大森的纪游之作。画面山丘上几幢临海小楼错落其间,岭上梅花盛开,湛蓝色的海面风平浪静,远处白帆点点,上方题画诗文(《陈师曾先生遗诗》有载)计244字,书法天真自然,题诗贴切,进一步引深了画面的意境。右下压角闲章“绿山青水”,使整个画面协调自然,给人美的享受。正如海子诗中名句所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移作该画名再恰当不过。陈师曾的遽然去世,仓促出版的画集中少有精品。随本文刊出的是他在南通期间创作的部分书画作品,皆属首次面世(图1-图4)。陈师曾还有山水妙迹被台湾及日本等海外藏家收藏,这无疑影响了人们对他的评价。从收藏和投资角度看,像他这样在中国美术史上被评为大师级的作品,仍处于价格洼地,尤为值得关注。

  他的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徐渭、陈淳、扬州八怪二李(李鳝、李方膺),长于大写意笔法,又因长于博物学,于造型尤为准确,浑厚绮丽,自成简远雄秀一派。

  他的人物画,带有速写和漫画的情趣,笔墨紧跟时代。如《北京风俗图》册页、《读画图》等,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以没骨法出之,摆脱陈习,用真实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20世纪初的民俗风貌,意境新且耐人寻味,极具创新精神。

  他的篆刻,导源于吴昌硕,又广泛学习铜器铭文、砖瓦陶文等章法,博采兼收,为我所用。如果说,黄牧甫制印光洁无伦,过于平正,总嫌单薄;吴昌硕苍浑雄强,难免有些霸悍之气;而陈师曾则睿智取两家之长,去两家之短,中和而后补,遂造就了自家面貌。其小印潇洒秀劲,大印气势磅礴,浑古朴茂,不矫揉造作,有磊落之气。有《槐堂摹印浅说》和《染仓室印存》传世。受其印风影响者有宁斧成、张樾丞、王梦白等。

  他的书法,诸体兼工,尤以篆隶为多,大篆取法石鼓文,惟恪守师法无霸气。早期题画行款受李鳝、李方膺影响,清新自然。后入北平与梁启超、鲁迅、姚茫父友善,从他们搜集之两汉、六朝碑版、砖文造像等拓本中汲取营养,书风为之一变,所作天真浪漫,稚气盎然。

  他还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开拓者。其1909年创作的《逾墙》开中国现代水墨漫画之先河,直接影响了丰子恺等人的漫画创作和中国现代漫画之勃兴。

  他于工艺美术也颇有贡献。1913-1917年间,他曾绘制笺纸、墨盒、镇纸一类小品兼带工艺性的创作,鲁迅在《北平笺谱》序中给予极高的评价:“义宁陈君师曾入北京,初为镌铜者作墨盒、镇纸画稿,俾作雕镂,即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且又为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盖至是而画师梓人,神志暗会,同心合作,遂越前修矣。”在当时京城流行用名人画作笺的风尚下,陈师曾墨盒上铜刻作品印笺纸则誉满京城。

  绝顶聪慧,绝对勤奋,假以长寿,大家可成。“书人不可无年矣”,“画人不可无年矣”。工笔写实画家,年富力壮,目力腕力皆佳,正是出佳作的年龄;而书法家、写意画家,必须有渊博的知识为基础,加上技巧的结合,他们画的是修养,越老越佳。以陈师曾当时雄厚的基础,高超的修养,如果能高寿,必为中国第一大家。可惜他去世太早,历史也不承认假如。

  陈师曾一门皆重学问,受家风濡染,生平致力于美术史论的研究,成果斐然;其诗书画印四绝俱工,是我国少见的画坛通才和一代艺术宗师。台湾将他列入《中国画百名巨匠》之中,乃实至名归。可惜天妒其才,未臻巨擘,而流星陨落,使人遗憾。回眸陈师曾先生生前构筑的学术艺术高峰,不仅在于怀念他的文化贡献和绘画艺术,更在于励志后来者数祖毋忘典,见贤思齐,为振兴中国绘画艺术而勇猛精进。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作品欣赏-艺术奇闻轶事-回眸陈师曾的文化贡献与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