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1年到1954年,全国出版连环画8955.4万册,连环画得到了预期的大发展。因此江丰在《美术工作的重大发展》一文中指出:"一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连续故事画,现在已得到彻底的改造,产生了大批新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已成了一种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并且最受群众欢迎的通俗读物。" ① 但是在这个大发展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为此,《美术》1954年第7期发表了刘迅的文章《连环画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谈到"创作题材问题"时,刘迅指出:"我们连环画工作者必须认识生活,生活中各种有益于推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前进的事物,都是我们作品所描写的对象。虽然有些题材是侧面的、是很细小的,也都值得我们去表现。那种对于'典型'的'统计的平均数'的理解,阻碍我们进一步发掘普通人和平凡事情的高贵品质和它的教育意义。""在我们整个文学艺术作品里,必须有从正面反映我们这一时代巨大矛盾和冲突的作品,反映这一时代基本精神面貌的作品;但同时也允许有从侧面来反映这一时代的作品。"刘迅指出了连环画创作的题材不够宽广,对改编群众喜闻乐见的古典题材作品"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片面的、和狭隘的观点"。在论及"形象的刻画"方面时,还指出:"公式主义,是阻碍连环画艺术向更高阶段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表现形式的问题",刘迅特别指出:"今天个别的连环画工作者中存在着这种倾向,他们主观觉得目前线描表现不是'提高'的,于是放弃了自己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学习民族线描艺术优秀的传统的经验,而硬要以自己不熟悉的、暂时还不易掌握的明暗表现方法去表现,再加上制版印刷条件的限制,于是印出来的作品黑糊糊的一片,分不清是什么。"他进而提出,"每一个民族应当有自己本民族的艺术表现的特色。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它们首先是民族的艺术,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艺术。新的民族形式的艺术,是在继承本民族优良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一切外来的优秀的艺术表现方法而丰富发展起来的。"刘迅关于形式问题的意见,实际上是针对苏联《星火》画报插图风格对连环画创作的影响。他提出了线描与传统的关系,提出了艺术形式与民族特色的关系,在当时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54年,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举办了4年来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连环画《鸡毛信》和《童工》获得了美术方面的一等奖。《童工》为东北美专创作室的周立、路坦、陶治安、贲庆余、王绪阳集体创作,最早发表在《连环画报》上,"就以在艺术上的新的成就而吸引了读者"。力群在他的《连环图画〈童工〉的成就》一文中指出:"它之所以较为优秀,不仅因为故事的比较动人及其内容的教育意义,而尤其在于作品人物形象的真实生动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以及它在艺术风格上的较有创造性。" ② 这一年连环画的初版新书900余种,共3500余万册,比1952年增加2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