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摄影的发展战略

摄影理论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起步于标准讨论时代的我国新时期新闻摄影事业,在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壮大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局面。不论是照片质量、思想认识,还是组织建设都涣然一新,都让人感悟到事业的生命力。而近几



 


    起步于"标准讨论"时代的我国新时期新闻摄影事业,在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壮大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局面。不论是照片质量、思想认识,还是组织建设都涣然一新,都让人感悟到事业的生命力。而近几年来,由于国策的调整,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加之我国电视产业的崛起,使得向更高层次、阶段发展的中国新闻摄影事业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当今世界,信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使偌大的地球被人们形容为"地球村"。资本与信息的全球化,已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料想程度。"顺势者昌,逆势者亡",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理当顺应时代潮流,实施战略性调整、变革来适应变化的社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来研究、考察或拟定我国及全球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战略,是有现实意义的,它能反映出我们的不足,在理论和实践上明确我们事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事业的发展奠定理论、思想基础。

    一、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1880年,美国人使用铜版照相印刷技术,成功地将一幅照片印刷在3月4日出版的《每日图画》报上,从此,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摄影事业的序幕拉开了。而在此之前,新闻照片是以明信片或画家"据一张照片"临摹成木刻、线画的形式发表的。由于受当时科技的制约,报刊还不能大量、及时地刊用照片,新闻摄影真正得以发展,还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
    本世纪三十年代,摄影科技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得新闻照片能够及时地印刷在具有一定制版周期,且采用较好品质纸张的杂志、期刊上。
    三十年代,是新闻杂志的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为新闻性期刊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以集中世界优秀题材、人员,因而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生活》为时代标志,它在1936年11月23日创刊号上整面地刊登了一幅题为《生活伊始》的照片,并写到:"照相机记录下生命中最充满活力的时刻,生活从此开始"。由于这样一大批新闻性杂志的创刊、发行,和新闻摄影的形象优势以及同仁们的努力进取,不久就改变了人们获得新闻的习惯。新闻照片需求的急剧增加,预示着一个图像的时代到来了!1966年《生活》迎来了它事业上最辉煌的时刻,创下了850万份的发行纪录。正当新闻摄影热火朝天,大放异彩的时候,另一种新闻形式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摄影唯我独尊的地位。
    1925年,一个英国人发明了电视,但初期的电视新闻形象性很差,只是屏幕上有一个读新闻的头像而已,与正风光的新闻摄影是不能相题并论的。电视与新闻摄影的竞争,还是七十年代的事情。
    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号满载人类的聪明才智,叩开了月球的大门,当宇航员踏上月球三秒种后,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就从电视新闻中看到登月的情景。电视对于诸如此类重大事件的成功报道,极大地提高了电视新闻的声誉。由于它具有形象的连续性和与事实同步的时效性,一下子就将读者吸引到电视机前,并对脆弱的新闻性杂志形成一种取代之势。1972年,《生活》这本曾占全美杂志广告份额14%的新闻性杂志的代表,由于受到电视的冲击,经济上入不敷出而被迫宣布停刊。它似乎在向人们宣告一个时代结束的同时,又昭示着新闻摄影的变革。
    关于这场来自电视的冲击,人们在冷静下来以后认为:电视新闻取代不了新闻摄影是因为,电视只能在一定时间、地点才能收看,而新闻摄影是新闻事件的一个高潮,不仅能反复阅读,而且阅读方便,作为历史资料容易保存、查阅。然而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九十年代,人们看到这种解释并不能成为不被取代之理由。世界上任何事物,在今天看来,不发展就存在被发展的社会淘汰出局的可能。
    1978年,停刊六年的《生活》复刊,但今非昔比,新闻摄影将主战场从期刊杂志转到了报纸。如果说七十年代电视新闻只是对传统的报业构成一种隐性威胁的话,那么八十年代,电视已经对报纸发起了挑战,形成一种攻击之势,为迎接挑战,西方报业纷纷开始了变革:
    1982年9月15日,《今日美国》创刊,作为全美一份全国性的报纸,它以"慷慨放大"的照片,占领着版面并实现了报纸的彩色印刷,这一崭新的面孔,使它在几年以后,就创下了美国报业史上发行量增长速度的最新纪录;
    1984年,英国《镜报》确立了短文章、大标题加更多照片的办报方针;
    八十年代的这场报业变革,是报业与新闻摄影各自寻求发展的产物,由于有科技、经济的支持,这场报业变革的主要内容,很快转向以新闻摄影为中心。至此,作为一种新闻形式的新闻摄影,又稳稳地站在较杂志更具时效性的报业变革的前列。如果说,传统的报纸是一种文字形式的新闻报的话,那么?quot;图文并茂"为报业特征的新时代来临了。
    回顾世界新闻摄影的发展,能够让我们从中窥视出事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新闻照片早期是以明信片、木刻等形式传播的,尔后是刊登在新闻性杂志上,再后来就是报纸。传媒、形式的几次转变,让我们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判断:在不久的将来,新闻摄影将依靠科技进步与社会物质基础,开辟其他战场,改变现在以报业或依附于报业发展的局面;
    --摄影的历史,是一部科技的历史,从针孔相机到变焦镜头以及当代的数码相机;从传真设备的使用到通过因特网传递,这些让我们不得不正视:科技推动了我们事业的发展,也正是科技,无情地改变、打击着我们的传统习惯和势力,而顺应科技发展,是这们立足于社会的基本前提:
    --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改变了新闻业的组成结构,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身临其境的形象世界,标志着一个更适合于人类认识的图像时代所具有的生命力;
    --九十年代,当我们再来回首那场来自电视的冲击时会认识到:经历了电视洗礼后的新闻摄影有了新的发展,在理论上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瞬间的新闻形象性"的固有特征,以及"在瞬间的形象里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新闻信息"的美学理想。
以全球新闻摄影为镜,来梳理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或许反映出的问题更具针对性:
    二、新闻摄影如何定位?
    1997年,中国发生了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一件是香港回归,另一件是三峡截流。这两件事发生时正值中国人的法定休息日,于是在电视已相当普及的中国,人们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目睹了该事件的发生。尽管新闻摄影界派出了强大阵容,但也抵挡不住电视的现场直播与立体报道对报业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生活在由各种新闻媒体、形式组成的"新闻"这一环境中的人们,并不是单一地接受一种传媒的新闻,而是各种媒体、形式兼而有之,只是有所侧重罢了。这样,各种新闻媒体、形式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报道在社会结构系统中就形成了分工。
    由此,作为构成报纸整体之一的摄影形式,在报纸的范畴内,因自身的特点、能力导致了与文字新闻的分工。关于这一点,我们是必须有明确认识的,因为它直接制约了我们对新闻摄影的理性认识,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战略定位。
    七十年代的西方报业,在电视新闻的冲击下开始变革,这场变革很快转向以新闻摄影为中心,经过人们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于怎样在新闻业竞争中发挥新闻摄影的优势?如何确立新闻摄影在社会结构系统中的位置并不明确。这样,关于新闻摄影的定位,就不仅只是我国,而且也是全球新闻摄影界共同面临的战略性课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走向,都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固有特征决定的。我们现在来研究、确立新闻摄影的位置,不仅必须明确新闻摄影所处的社会环境腋切瓒孕挛派阌暗墓逃刑卣饔凶愎坏陌盐铡?br>
    日新月异的科技,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尽管我们有理由作出这样的设想,在不久的将来,新闻摄影将打破依赖于报纸生存、发展的格局,但由于资金、习惯、宣传、功能等等方面的原因,新闻摄影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仍将以报纸为传播主体。而且即使是新闻摄影在科技的推动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就报纸而言,摄影这种形式仍将与文字成为构成报纸的主体。在新闻摄影服务于报业这样一个背景下,新闻摄影的专业理想只有服务于或与报业的理想结合起来,新闻摄影才能得以迅速发展。离开这一点,至少在现阶段,新闻摄影欲寻求发展是不可思议的。基于这种判断,关于新闻摄影的定位,我们必须将之与报业联系起来,并以新闻摄影在社会结构系统中的战略任务、地位是服务或依赖于报业这个基本思想为指导。
    一个时期以来,新闻摄影在改革中努力探索,出现了大量的组照,其目的是加大新闻照片的信息量,亦即人们常说?quot;报纸电视化",但这是不是一种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报业竞争、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含义既有优胜劣汰,又有扬长避短。大千世界的任何人、任何行业在Ji烈的社会竞争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个扬长避短的问题,新闻摄影亦如此。"扬长"或"避短",首先是要对"长"或"短"有充分的认识。否则,因为认识不清,将"短"当"长"扬,那结果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一图胜千言"、"身临其境"等这些新闻摄影的"长",我们是有足够的勇气进行认识的。但对与"长"并肩而至的"短",我们则缺乏勇气加以研究或认识得不够。就我们的实际情况而言,只有充分地认识新闻摄影?quot;短",认识它的局限性,才可能对新闻摄影作出理性判断并在宏观上确立它的位置。
    最近几年,人们对加强经济新闻摄影报导的呼声不断,但就整体而言,成功的或稍有影响的经济新闻摄影报导还是凤毛麟角。从理论新闻摄影学的角度看,新闻摄影是以瞬间的新闻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形式,这一固有特征决定了新闻摄影无法报道那些时过境迁或概念、抽象的事实。它不及文字新闻在宏观上、深度与广度上对事实的叙述、剖析、评论能力。很多经济方面的事实,如产业结构调整、股份制改造等等,大体上都是新闻摄影无法从宏观上进行报道的,这是我们必须和应该有正确认识?quot;短"。
    新闻摄影的发展已经证明:新闻摄影在报业的范畴内较文字新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文字与摄影这两种构成报纸的新闻形式,面对同一事实,文字所要解决的只是如何写才能更好、更容易被读者明了的问题,而摄影首先面临的则是"能否拍"的问题。正是这种"能否拍"的局限,才导致了"身临其境"等新闻摄影的"长"。在社会结构系统中,瞬间的新闻形象性特征决定了新闻摄影以"瞬间"立足而与文字新闻相得益彰。这个"瞬间"是指能够反映、提示或佐证事实的新闻性瞬间。当然就整体而言,任何新闻事实,都是新闻摄影力求参与报导的,只是角度、形式上的不同而已。这里?quot;不同而已",正是新闻摄影"扬长"或"避短"的过程与选择。
    1985年,第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在安徽召开,会上蒋齐生老师提出了"图文并重"的办报思想,立即获得与会者的赞同。但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并不是将摄影与文字等同成是"半斤八两"的问题。但是顾名思义的简单理解,使得我们的认识、理解出现了偏颇。所谓办报趋势将由"图文并重"向"图重于文"发展的理论预言,正是这种头脑发热,偏Ji思想的突出表现。由于我们还未能正确地领会"图文并重"的思想核心,加之西方报业在新闻摄影改革中仍处于探索阶段,这样不仅使我们盲目地将西方报业变革中的一种现象误以为是新闻摄影的一种发展趋势,而且更使得我们在实践中盲目地将一些本不能或不具有形象要素的事实勉强地拍成照片,以显示自己无所不能、包罗万象的摄影能力。但这?quot;扬短"的做法产生的结果是令人尴尬的。不论西方报业对新闻摄影作出何种选择与应用,我们都必须坚持按新闻摄影的规律办事,都必须在实践中体现"瞬间的新闻形象性"的固有特征。否则,我们将左右摇摆,失去立足之本,更何况,"报纸的电视化"只是西方的部分报纸在改革中的一种探索行为,并未形成或预示一种发展趋势或战略选择。没有科学地估计、认识自己在社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作用,是我?quot;无所不能"而丧失摄影特性的一个重枷搿⒗砺刍 U庋颐桥Φ厝鲜渡阌白ㄒ翟谀承┓矫娴?quot;无能为力",着力摒弃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想理论,紧紧扣住"瞬间的新闻形象性"的固有特征,正是新闻摄影走向成熟的体现。
    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只能从小处、瞬间、直接的新闻形象入手、落笔的新闻摄影,在报业的范畴内,无力完成必须具有顽强的叙述能力方可完成的"画龙"任务,而只能依据自身的特点、能力充当"点睛"的角色。这种"点睛"的角色,正是新闻摄影在社会结构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它不仅是在报业的范畴内文字新闻与新闻摄影的战略分工,而且更是新闻摄影在Ji烈的行业竞争中,实?quot;扬长避短"战略所采取的必然选择。
    "文字画龙、摄影点睛"是经过努力探索之后,人们对新闻摄影进行理性认识所确立的战略位置。这不是缩小,而是更加明确或更大限度发挥新闻摄影的作用所采取的战略性选择。它不仅让人更加明确新闻摄影的能力、位置,而且更是为新闻摄影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在宏观上明确或确立了新闻摄影的发展方向。
    三、新闻摄影的全球意识
    当我们来鸟瞰、审视今天的新闻摄影事业,或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新时期的新闻摄影事业,尽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还需探讨,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例如新闻摄影的中国特色便是如此。
    自从我国确立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后,我国众多领域、事业都戴上了"中国特色"这四个汉字的帽子,"中国特色的新闻摄影"便是其中之一。但这种提法是否科学?勉强?何谓新闻摄影的中国特色?新闻摄影是否应该具有中国特色?倒是我们应该明确的问题。
    新闻摄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广义地是指整个新闻摄影事业,狭义地是指新闻摄影作品或与之直接关联的过程、应用等,而且我们一般只对之作狭义的理解与应用。所谓中国特色的新闻摄影,是指在中国这个区域范围内,新闻摄影与众不同的不一般的风格、特征。新闻摄影界曾就新闻摄影的中国特色进行过研究、讨论,暂且不去深究这些讨论的是非得失,一言以敞之,新闻摄影是存在中国特色的。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彼时的情况与结论并不一定符合变化了的现实。这样,我们对新闻摄影的认识或所持的态度,理应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而发展,否则就会使我们思想僵化而痛失发展机遇。
    九十年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成了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与信息的全球化,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固有认识。人们不仅力求使自己的认识紧跟社会发展以适应变化的社会,而且更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视角、高度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当我们放眼世界,将自己的事业融于全球事业中,并对之作整体考察的时候,就能明确:新闻摄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它能为不同的阶级、肤色的人们所接受。新闻摄影的固有规律、操作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是带有共性、普遍规律的东西,大体上无什?quot;特色"之谈。当然就一个国家的新闻摄影而言,它的主要服务、摄影对象是本国的人民,但这种由于区域不同而带来的不同服务、摄影对象,并不是一种特色、风格的表现,也并不足以说明特色的存在。就新闻摄影而言,?quot;中国区域"已经出现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长期共存的格局时;当中国的新闻摄影师们发出"与世界接轨"的呼声时,就预示着新闻摄影的中国特色将不复存在。作为"宣传"或"传播"的新闻摄影,要解决或制约它行动的是必须被人自愿接受,否则什么都无从谈起。当我们现在来研究前辈们关于"特色"的论述时,一方面感到人所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世界的变化,今天还强调新闻摄影的中国特色,不仅阻碍我们事业的发展,而且更是有悖于我们的事业走向世界。
    我们自认为的新闻摄影的中国特色,有些是扩大了新闻摄影的概念;有些是对全球新闻摄影缺乏了解、杜撰出来的;还有些则属"历史遗留问题"。但这些"特色",因缺乏一般规律这个坚实基础,所以尽管作为一种"特色"存在,但也只是一种暂时的,它必将随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而消亡。
    八十年代,如果我们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广大通讯员的参与是新闻摄影的一大中国特色的话,那么到了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这支队伍基本上已经瓦解,这个"特色"也就随之消失。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在中国人开始"第三次思想解放",并着力使自己融于世界、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来审视我们的事业,就能更加清楚地看到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和与世界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与不足常被我们冠以"特色"加以鼓吹。新闻摄影的新闻性不强,缺乏竞争等等这些"特色",不仅是不符合客观规律、落后的,而且也是我们急于改进和必须抛弃的。
    我国新闻摄影缺乏竞争可谓是又一"特色",但这能否长久?回顾一下历史,或许我们就能有清醒的认识:在我国改革开放引进竞争机制的初期,我国理论界曾连篇累牍地论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竞争间的种种区别。但当我们今天再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发现:竞争不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改变其固有属性,毫无特色可言。竞争不论是被谁,哪个阶级、制度运用,它都是优胜劣汰、残酷无情,没有区别的。当我国新闻摄影发展到今天还显示不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特有风格的时候,就表明被我们反复论证?quot;特色"是何等的脆弱。故而,在世界及中国格局发生变化的今天,中国新闻摄影理应摒弃狭隘的"特色"观,而将自己融于全球新闻摄影事业中,以加速走向世界的步伐和推动全球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四、稿件是不是商品
    1993年11月,第五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在无锡召开。会议对我国刚确立?quot;市场经济"作出反映,并就新闻摄影的商品性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在会议发表的《纪要》中指出:"报纸的广告是商品,报纸发行是商品,新闻照片当广告用和在市场上出售是商品,但新闻照片稿件不是商品"。
    我国对市场经济的运作已有十年。十年来,经过人们的求实探索,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澄清了许多糊涂或偏见的认识。就新闻摄影、特别是就新闻摄影理论界而言,是否应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科学的态度及求实的作风来重新审视新闻摄影的商品性问题呢?
    第五届年会,对稿件作出不是商品的判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1993年,我国刚实施市场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的起步初期,对新闻摄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作缺乏理论依据和足够的认识也是必然的。加之当时"有偿新闻"的泛滥,更是加重了人们的顾虑,甚而打击了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理性认识的勇气。但是当市场经济的运作雏形或发展趋势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重新认识、判断稿件的商品性问题,也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们,只要略晓经济学常识,便不难作出稿件就是商品的判断,而对这个简单的常识性问题作出错误判断。恐怕更多的是来自"有偿新闻"的顾虑和真实性的担心。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里,只有优质的产品才可能赢得并占领市场。而新闻如果是有偿的,那么其真实性也就大打折扣,失掉真实性的"稿件",也就不成为新闻稿件,也就失去了这个市场的"进入资格",以至失掉一个赖以生存的更大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没有"市场"的约束,才造就了有偿新闻。稿件作为商品(或特殊商品)在西方运作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而且从运作的情况看,并未发生有偿新闻的问题。故而,认为稿件成为商品将导致有偿新闻的判断是错误的。而我国之所以曾出现有偿新闻的问题,一方面是我们的从业人员素质低,缺乏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没有一个市场,也更没有一?quot;市场进入准则"来实现稿件的交换、竞争、淘汰。而建立这个市场的理论根据或所依赖的就是对稿件是不是商品作出肯定的判断。否则,没有商品,哪来市场可言。
    在今天,否定稿件为商品,已不仅仅只是认识、理论上的问题,而且在实践上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们的改革。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为提高照片质量奔走呼号,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一个竞争机制,而竞争机制的形成,有赖于新闻摄影建立一个"市场"。从发展的角度看,建立一个有效的新闻照片市场,是我们参与竞争,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必然选择,而建?quot;市场"的基础就是将稿件作为商品运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肯定稿件为商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稿件运作的必然选择。
    将新闻摄影推向市场,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不论我们对稿件是商品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它都以商品的固有属性存在着。而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加速自身的变革,将新闻摄影事业融于社会变革中求发展,则是我们应该加紧研究,并作出明确答复的问题。
    五、向重大题材倾斜
    现代社会或我们将面临竞争的Ji烈程度和残酷性,恐怕是我们估计不足的。在竞争中提高固然好,但在竞争中被淘汰的也不少见。兴许,现代市场的竞争还未走进我们,但宏观地看,在一个没有竞争就没有前进的社会里,这种竞争的到来只是时间的问题,而竞争的残酷性,恐怕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这样,从新闻工作的实际出发,按新闻摄影的规律办事,实施向重大题材倾斜战略,就是我们参与竞争、争取读者,立足于社会的关键。
    不论是何种新闻形式,如果不能聚焦于社会热点,反映重大题材,那么其至少在新闻的含义上是大打折扣的。而造成新闻摄影新闻性不强的直接原因是:在报导题材上没有向重大题材,没有向突发性、事件性新闻倾斜。尽管它是难点,但当我们的事业进展到没有发展就难以生存的地步时,它对我们就是致命的。这样着力解决这个难点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首先确立向重大题材倾斜的思想,力避或限制、抵制生产、使用没有新闻性的新闻照片,是我们参与社会竞争,争取读者、立足于社会,并在实践上寻求突破所必须实施的战略性步骤。
    当我们来考察全球新闻摄影事业,可以看到:向重大题材倾斜,改革现在的稿件结构,使能体现新闻摄影独有特性的的突发性、事件性作品占绝对主导地位,是充分展示新闻摄影独特魅力的最好途径。我们从新闻摄影"整体论"关于新闻摄影"瞬间的新闻形象性"固有特征的界定,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社会理想、美学理想中能作出这样的判断:抓住了重大题材,就是抓住了它的社会理想,而抓住了瞬间的新闻形象性,也就能充分体现新闻摄影的美学理想。而所有这些较为集中地反映在突发性、事件性等重大题材中。由此可见,向重大题材倾斜,不仅是我们现阶段寻求突破的主战场,而且更是全球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
    明信片、杂志、报纸,是新闻摄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依赖生存、发展的主要传播媒体,亦即当代报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如何,直接决定了依其生存、发展的新闻摄影的命运。但在有高科技发展支持的今天,我们一方面做好新闻摄影将开辟甚而开发其他传播媒体、渠道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必须明确这样一种认识:新闻摄影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仍将是服务于报业之根本。不论新闻摄影作何发展、变化,万变不离其中的是瞬间的新闻形象性。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新闻摄影的本质,也就抓住了生存与发展的资本。
    将新闻摄影推向独立,是我们极力倡导和推行的,但进展缓慢,遇到了似乎超越不过的"坎"。新闻摄影是新闻战线上的一个独立兵种,但由于我们的实践还未能达到"独立兵种"的水平,还未能起到独立兵种的作用,于是,尽管在思想或认识上有了共识,但实施起来还有相当的难度。急于求成和矫枉过正的作崇,又使我们产生了新闻摄影扩大化的错误思想。但推向独立,是参与竞争的前提,没有独立,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以发展的眼光,从战略的角度考虑,竞争是一种发展趋势,是大势所趋。而在竞争中明确专业所追求的宏观方向以及专业理想,是我们将之推向独立的资本和理论基础。
    六、建立自由撰稿人队伍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各种原因,使我们的事业中形成了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供职于基层单位,以报导本单位、部门的先进人物、经验或作法为己任。但由于社会及价值观的变化,还或许是人们对新闻性的重视,这些通讯员的来稿已越来越少,见报率的急剧下降,反映着这支队伍呈现出萎缩、瓦解之势。就现在的情况而言,象征性的稿费和义务劳动式的工作,已不可能有效地将这支队伍组织起来。这就如同我们花人力、财力将一壶冷水烧到99℃,放置就将冷却,将全功尽弃的道理一样。而是否有必要改组或将这支队伍组织起来,纳于我们的事业中,则是我们在战略上必须有足够认识的问题。
    从新闻摄影和报业的发展角度看,我国报纸将面临一个优化、调整稿件结构的时期。而稿件结构调整的成功与否,或能否成功地实施稿件结构调整,取决于我们生产照片的质量与结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由于新闻摄影的特性或规定性,使得我们在战略上有必要设法、吸引通讯员的加盟来完成稿件结构的战略调整。
    从竞争或提高质量方面看,倘若一个市场对新闻照片的需求量为100的话,那么只有生产量超出100,才可能形成竞争,亦即没有重复就没有竞争,也就没有前进。竞争神奇地成为推动社会前进及我们事业发展的动力,这是被我们几十年来的实践,甚而是被人类几千年来的发展所无需再证明的道理。这样,即使在专职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稿费,为自由稿人提供能够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特别是经济环境,从而吸引自由撰稿人的加盟,是我们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步骤。
    新闻摄影在最近几年之所以缺乏活力,就是因为缺乏竞争,或者说象征性的竞争还未触及、竞争到威胁个人生存的地步。在新闻摄影界,一种既得利益势力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竞争的形成和新闻摄影的改革。但不论我们愿意或不愿意,竞争都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而只有去面对竞争、去参与竞争,我们才可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七、理论
    理论,是我们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但我们是一个善于思辩的民族,我们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能力、水平、成果与二十年前是不能同日而语的。1983年,我国第一届新闻摄影理论年会召开,它是我国乃至世界新闻摄影界的创举。连续七届的理论年会,极大地推动了理论建设,提出了很多好的思想、理论主张,但即使?quot;创举",和组织者的推动,也并没有将我们带出"薄弱"的境地,只要我们虚心,也不难发现一些致命的问题来。
    我们的理论活动,尽管开发得很活跃,但由于我们的理论研究是以一种"散兵游勇"的方式进行的,缺乏宏观意义上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理论研究缺乏理论应具备的思想性与严肃性。关于这一点,扫描所出版的新闻摄影文集就可得知。十多年前,已有人提出建立理论新闻摄影学的意见,但十多年来,这种有价值的意见,也只停留在"呼吁"的阶段上,究其原因?quot;散兵游勇"不可能在一定时期内来构架一个完整、系统的学科理论。这样,极力改变现在这种理论研究状况,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组织资金、人员,并在战略上策划、实施重大课题的研究,不仅会使我们的理论研究更具针对性、系统性和实践意义,而且更能迅速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和加速走向世界的步伐。
    横向地看,新闻摄影理论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新闻摄影与新闻和摄影的共性理论,如时效性、摄影技术等等;另一部分是反映新闻摄影独有的个性化理论,如新闻摄影的特性、规定性等等。在一个已经使很多事情变得越来越相融、越来越具有世界性的当今世界,我们在理论研究上,理应确立理论研究课题的全球战略,将研究重点迅速转移到个性化理论上来,使理论研究成果具有世界意义。
    如果说理论的"薄弱"是选题、研究水平方面的问题话,那么摄影评论的理论匮乏,就使得理论无不有脱离实践之嫌。而理论的最大价值就是推动实践。
    摄影评论即摄影批评,它是理论的实践,是理论用于实践的一种形式。在多数情况下,理论是通过评论来完成实践意义的。但正是在这个环节上,我们放弃了理论的鼓吹,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理论起不到对实践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
    八、结束语
    研究新闻摄影的发展战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就个人而言,透明度低、资料少、难度大,而本文与其说是在研究新闻摄影的发展战略,倒不如说是将这个课题提供给大家,以集中大家的智慧,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思考、研究,以便使我们明确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当前的任务,从而在这个领域上步于世界的前列,贡献于世界。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摄影艺术-摄影理论-论新闻摄影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