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历史:解读中国古代纸“身世”

艺考培训
+关注

      一则消息引起人们关注:甘肃敦煌发现写有汉字的西汉麻纸,比“蔡侯纸”早113年。

      最早的汉纸出自哪里?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地处中国西北的新疆、甘肃、陕西等地,曾多次出土西汉纸。1933年,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罗布淖尔麻纸”,是在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西汉麻纸。因为同一遗址中还发现有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简,该纸当为西汉时期的文物,比“蔡伦造纸”早了一个半世纪。

      1957年,西安灞桥汉墓葬区出土西汉初期的“灞桥纸”,比新疆罗布泊地区的纸还要早,经科技史专家潘吉星教授的研究和分析化验,确认“灞桥纸”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

      此后几十年,考古人员在甘肃、陕西等地多处汉代遗址发现西汉麻纸,但均没有写字。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代墓葬群中出土绘有地图的“放马滩纸”,图上有用细黑线条绘制的山脉、河流、道路等图形。

      1990年,甘肃敦煌甜水井汉代悬泉遗址,首次发现写有汉字的西汉麻纸。

      依据出土的文物断代是考古界和史学界通行的做法。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西汉麻纸,没有出土其他文物,难以佐证具体年代,因此这块纸即使声称比“蔡侯纸”早,也不能视为我国发现最早的麻纸。
      改写“蔡伦造纸术”?

      《后汉书·蔡伦传》记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人以此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据《中华印刷通史》记载,历史上的纸有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之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纸解释为,人们在漂丝时,残留于竹席子上的一层碎丝绵,晾干后,所形成的一张薄片。将这种粘附在席子上的薄丝绵片加以利用,最初可能是无意的,后来就有意识地制成当时的“纸”。

      然而,这种纸价格贵、数量少,是难以推广使用的。人们在总结动物纤维纸的制作工艺后,经过不断摸索、实践,终于发明了现在所说的纸——植物纤维纸。

      何双全认为,考古发现使大家认识到在蔡伦之前中国已经有了纸,但蔡伦的历史贡献在于总结了西汉以来造麻纸的技术经验,组织生产大批优质麻纸献于朝廷,利用官方力量使之改进与推广。蔡伦作为重大改良者和完善造纸术这一发明的人功绩巨大。

      西汉麻纸不是为书写?

      对于汉纸用途,有专家提出,东汉之前的纸,只是当作杂用,而非用于书写。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认为,迄今为止,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表明西汉纸用于杂用,而东汉纸已用于书写。

      然而,在敦煌悬泉遗址出土的西汉纸,似乎要推翻这个论断。负责敦煌悬泉遗址发掘研究的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说,悬泉遗址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汉代麻纸最多的地方,共出土麻纸400多件,其中写有文字的麻纸碎片共10件。根据质地和颜色可分为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褐色薄、白色厚、白色薄、黄色厚、黄色薄等8种,纸上写字的多为白色和黄色纸。

      据介绍,在悬泉遗址发现的10块有字纸片中,其中汉纸9件,晋纸1件,为文书残片和药方。根据同时出土的简牍和地层,这些有字古纸片可分为3个时期。西汉武帝、昭帝时期3件,第四层出土,色白,纸面粗而不平整,有韧性。其中一块正面写有隶书“付子”,还有两块正面写有隶书“薰力”“细辛”等字样,均为药名。根据纸的形状和折叠痕迹,当作包药用纸。

      有意思的是,悬泉遗址还发现西汉宣帝至成帝时期的4件纸片,为规则残片,黄色间白,质细而薄,有韧性,表面平整光滑,写有“□持书来□致啬□”(□表示一个无法辨认的字),专家认为是古代文书残片。

      这说明,纸张在西汉,不仅当作“杂用”,也为了书写。

      这些残纸文书的发现,证明帛、竹、木、纸四种材料作为文书用品,在西汉时期并存。考古专家指出,从汉武、昭帝开始,经过宣、元、成帝至东汉初及晋,麻纸沿用时间较长,并与简牍相伴使用。

      何双全说:“从残留在纸面上的残渣看,纸质主要用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制作,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装物品。用于书写的纸张质地细腻、光滑,较厚,用于包装的纸张则粗糙。”


首页

热门艺考培训搜索

最新艺考培训文章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博览-文房四宝-纸的历史:解读中国古代纸“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