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宋善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徽墨”之 名逐渐形成,相沿至今。
到明代,经受万元朝贵族严重摧残的制墨业重新复苏;制墨工人Ji增,文人兼作制墨成为一时的风气。特别是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刺Ji,引起了制墨业的剧烈竞争;并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使徽墨传遍全国,乃至海外。据明末麻三衡的《墨志》记载明代徽州墨工竟达一百二十多家。嘉靖年间的方正、邵格之、罗小华以及万历中期的程君房、方于鲁、汪春元、叶立卿等,都是在Ji烈竞争中相继兴起、各树一帜的代表人物。这时期的制墨特点是“桐油烟”、“漆烟”被广泛采用,并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不仅质量精良,而巨墨谱的图式、墨模的雕刻,也各尽其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如Ji派送君房制的“玄元灵气”墨,董其昌赞赏说:“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与程君房同时驰名墨坛的当推方于各。方氏精制了一种“九玄三极墨”,被誉为“前无古人”的佳品,声誉已经“传九士,达两都,列东壁,陈尚方”。在此期间,富有装饰性的成套丛墨——集锦里,也开始出现,就连装墨的漆盒也非常精致。
至清初,制墨倾向于实用美观,集锦墨和另锭墨进一步盛行。歙县的曹素功、绩溪的汪近圣、歙县的任节庵以及稍后崛起的胡开文,被称为清代四大造墨名家。相传康熙皇帝南巡时,曹素功献墨,颇得赏识,遂赐“紫玉光”三字,于是名声益震。汪近圣以制集锦墨著称,“其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他的砍子汪惟高曾应召人清内府教习制墨。咸丰年间,鸦片战争之后,整个制墨业陷入赖帐不振的境地,胡开文的墨店却由于徒孙众多,分布大江南北,故其墨行销国内外,独里一时之秀。胡氏的“地球墨”,于一九一五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和南京南洋劝业会忧等奖状。时至今天,年淹代迁,人们仍能看到胡氏早期的“织耕图墨”、“四阁藏书墨”以及“苍佩宝墨”等珍品。
解放前夕,徽墨业已处于“风前残烛,瓦上晨霜”的衰微阶段。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各地墨厂墨店的恢复和发展。一九五六年,分别在屯溪、歙县成立了徽州墨厂和歙县徽墨厂;绩溪县成立了徽墨生产合作社;泾县文化用品厂稍后也恢复生产,久负盛名的徽墨获得新生。广大制墨工人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不断加以革新,工艺精益求精,品种日新月异。徽墨按质分高、中、低三档;按取料不同分超Ji烟、桐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数种。其中以超漆、桐油两种烟墨尤为著称。 目前,我省的四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还继承明清两代的优秀传统,制作了成套的集锦墨。如“苍云珍品”、“延造法”、“萧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 “金龟”,“蝉墨”、“罗汉墨”等,都是足以称道的精品,既畅销国内,又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港澳等地。特别是屯溪徽州墨 厂的超漆烟墨,系用桐油油烟、麝香、黄金等珍贵材料制成,堪称特种工艺精品,一九七九年国庆前夕。国务院向这个厂颁发了全国优质产品银质奖章。
徽墨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
今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徽墨品种繁多,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徽墨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始创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看到这里有茂密的松林和清澈见底的新安江水,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逐令奚廷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奚氏一家从此变为李氏。李墨顿时名扬天下,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在这种风气的Ji荡下,一时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徽州墨业进入了第一次鼎盛期。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产量Ji增,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胡开文墨店作为后起之秀,善于把握时机,在商业竞争中逐渐领先。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的地球墨就是胡开文墨店的珍品。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1989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超漆烟墨”获国家金质奖。黄山山区盛产竹材,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细软坚韧,为发展竹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徽墨
为我国“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黄山市屯溪、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徽墨品种繁多,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其规格分高、中、低三档。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尤其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的特色是色泽黑润,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腐防蛀,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它的两面还有由镌刻的木模压制出来的名家书面图案,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还有多种仿古套墨和集锦套墨等工艺墨,不仅有实用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徽墨所以成为独树一帜的手工艺品,主要是由于生产技术复杂,难以掌握。压制墨形、图案的墨模,是刻制在稀有的“坚如硬石”的石楠木上,雕刻难度很大,画面的细微处如窗棂、树纹、水文、衣衫绉褶精刻得比发丝还细,这种绝技是不易学到手的。除墨模外,制墨还有点烟、拌料、锤坯、压模、晾墨、挫边、描金、装盒八道工序。其中点烟、锤坯最为辛苦。点烟是将千万盏油灯熏结在碗顶的烟灰搜集起来,工人光着身子在高温烟房中奔走,忙着拨灯芯、添油和扫烟,民间曾有诗赞叹:“烟房点烟实难熬,赤身喘气入阴槽。熬尽灯油沥尽胆,留取乌金千秋照。”锤坯是将和拌好的烟料锤打成坯,每一锭墨几乎要敲打千万次,超漆烟中有一种取名“轻胶十万杵”的产品,就是意在反映墨工的辛苦劳作的。
徽墨的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始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悉超因避战乱,携子廷珪南逃至歙州,因此地多松,又有清泉可供制墨,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遂令奚廷珪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奚氏一家从此变为李姓。李墨顿时名扬天下,时有“干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在这种风气的Ji荡下,一时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了第一次鼎盛期。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产量Ji增,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歙派,和以汪中山、邵格之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成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江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胡开文墨店作为后起之秀,善于把握时机,在商业竞争中逐渐领先。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革新了点烟工艺,汇集各家配方之所长,提高了徽墨品质,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色古香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1989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超漆烟墨”获国家金质奖。
胡开文墨店
墨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出现了人造墨,春秋战国时期墨被广泛使用,以后不断创新、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始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战乱,携子廷圭南逃至歙州,因此地多松,又有清泉可供制墨,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遂令奚廷圭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奚氏一家从此变为李姓。李墨顿时名扬天下,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在这种风气的Ji荡下,各朝制墨高手纷纷涌现,推动了徽州墨业的发展。到了清代,徽墨制作出现四大名家,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胡开文墨店作为后起之秀,善于把握时机,在商业竞争中逐渐领先,名列清代四大墨家之首。
胡开文旧居位于休宁县海阳镇齐宁街育才巷内,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由大厅、客厅、花厅、八合院、四个四合院、五个大三间以及帐房、厨房等组成的建筑群,内有128个门洞相互连接。房屋前后还有花园式的庭院,现已毁坏过半。胡开文是绩溪人,旧居却座落休宁县城;其本名胡天柱鲜为人知,却以开文名世。欲解其中之谜,不能不说到其创业的历史。
胡天柱(1742年-1808年),原名胡正,字柱臣,号在丰,绩溪县上庄乡人。乾隆二十年(1755年)从家乡来到休宁县城汪启茂墨店当学徒。由于干活勤快,不怕吃苦,为人诚实,善于经营,因此在16岁时被汪启茂招为上门女婿。乾隆三十年(1765年)承租屯溪汪采章墨店,这标志着胡氏墨业的肇始。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承继汪启茂墨店。胡天柱接管墨店后,回想到孔庙内“天开文运”匾额的象征意味,于是撷取中间两字,将“汪启茂墨店”改名为“胡开文墨庄”。
关于改换店名一事,在民间还流传着李廷圭梦点胡天柱的传说。胡天柱继承岳父汪启茂墨店时,已濒临倒闭,他日夜思索着如何振兴店业。有一次他从老家绩溪上庄村省亲回来,经过一座叫“ 溪源”的山。爬到半山腰,天色已黑,只得摸到附近一座山神庙里宿夜。睡至半夜,忽然眼前一亮,只见一位白发老翁手托一墨,飘然而来。老翁在他面前站定,问道:“你就是休宁汪氏墨店的胡天柱吗?”胡天柱说:“正是。老翁怎知贱名?”老翁笑道:“我便是南唐李廷圭,知你接替汪氏墨店, 店业待兴,特来转达神明旨意。你可将店号改为‘开文’,取‘天开文运’之意。”说罢,将印有“岭耀彩”字模的神墨交与胡天柱,飘然而去。胡天柱从梦中惊醒,朦胧间见庙堂正上方有一块斑驳的匾额,上书“岭耀彩”四字,大喜过望。胡天柱回到休宁,当天就挂出了“胡开文”招牌。接着,根据梦中的幻境,融合徽州山水的风光,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时间制作了一套“岭耀彩”墨模,用它制出的墨立刻震动了制墨界和文坛。胡开文墨店很快兴旺起来。
胡开文墨店之所以卓立于世源于其一流的质量, 而产品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为了保证原材料的质量,胡天柱令其子在黟县渔亭办了一爿正太烟房,利用渔亭一带丰富的优质松木,精炼松烟,这就为优质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证。此外,他改革配方,不断提高生产工艺标准,终于生产出一批墨质极佳的著名珍品,如“苍佩室墨”、“千秋光”、“乌金”等。他所制作的“集锦墨”则长期当作贡品送入宫廷。
“鱼戏莲墨”是他制作的一锭名墨,墨体呈手卷式,长12.3厘米, 宽6厘米,厚1.4厘米,重157克。墨的正面是当时户部尚书、歙人曹文埴所书乾隆皇帝五言绝句:“鱼戏莲叶壮,潜跃适生殖,周南喻民劳,慎哉鲂尾赤。”字体为楷书填金,末款书“臣曹文埴敬书”,并附“臣”、“埴”之连珠印。墨背面镂鱼戏莲图,体现江南盛世景象。一侧楷书“乾隆年制”,一侧楷书“胡开文造”。
胡天柱以墨业致富后,曾捐官而获从九品头衔,被赐予奉天大夫,成为正宗绅士。胡氏后人世代制墨, 1915年所制“地球墨”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使胡开文墨业又一次大放光辉。
墨都说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碳黑的国家,到了南唐开始以碳黑来制墨。这第一个用碳黑的人,就是徽墨的创始人李廷,继李廷而后起的徽墨名工,有宋代的潘谷、明代的程君房,到了清代,徽州涌现四大墨家胡开文、曹素、 汪近、 汪节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徽墨潇潇洒洒地书写了一千多年灿烂的华夏文化。上自皇帝,下至平民,只要读书写字,使人人都要用徽墨,徽墨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寻找远去家园》摄制组,兴致勃勃地前往休宁老街寻找徽州名店胡开文老店。屈指算来 这家老店应该有219年的历史了,在我们的想象中,曾经名震大江南北的胡开文老店,应该是一家古色古香的老字号。
(采访实录)
休宁老街居民:我1961年到这里,我亲眼看到胡开文几个字,现在做豆腐坊了。就是这一家,它里面老大的,老大的一个作坊,有个老头原来是个炸元宵的,他是胡开文(墨店)的学徒,我问他的,胡开文发家在休宁这个地方,后来搬到屯溪去了。
李宗瑶:发家是在这儿?
休宁老街居民:对,这个地方。所以根在这里,应该讲根在这里。
没想到胡开文老店破败成这个样子,而且已经成了豆腐店。听店家说,早几年前胡开文的七世孙就把老店卖给他们。
(采访实录)
李宗瑶:那个时候那墨店是什么样子的,您还记得吗?
休宁老街居民2:两边都是招牌呀,高处也是招牌呀。它那模子做的都是各式各样的,搁两麻包袋子,到处的人都来买呀。
李宗瑶:后来,现在怎么不是商店了呢?
休宁老街居民2:文化大革命给搞掉了,给毁掉了,从地板里挖出了所有的模子。红卫兵造反嘛,做墨的模子整堆地烧,烧掉了,烧了许多。
李宗瑶:之后这个店就没再开?
休宁老街居民2:没开 ,开不起来了,拿什么开呀?!
李宗瑶:那他家的后人还做墨吗?
休宁老街居民:不做了,他后人都当老师了,都离休了。
我们在老街碰巧遇到一个认识胡开文七世孙的人,他领我们找上门去。
(采访实录)
李宗瑶:得奖纪念证?!
胡玉麟(胡开文七世孙):巴拿马得奖的,原件赠送给省博物馆了。我的祖上是从绩溪到休宁打工,在绩溪,没有搞墨业,原来这个墨店的名称姓汪,汪启茂,对我祖上就很欣赏,这个小伙子干活儿也不错,也肯干 ,也肯钻研,所以就招他为女婿。后来从这个转折点下来,汪家的产业就变为胡家了,这个胡开文(墨店)的来历,起初就是这么过来的。
胡开文原名胡余德,绩溪上庄人,12岁入墨店烧饭卖墨,后来成为店主。他有一次在一间茶亭歇脚,见门首上有"宏开文运"四个字,他只认得中间"开文"二字,觉得意思不错,就加上自己的姓氏,用来做了墨店的店名。到了清末,胡开文墨店的分号遍布大江南北,一时名噪全国。我们在歙县寻访到一些经营有方的私人墨坊,从这些墨坊可以依稀看到,当年胡开文墨店的影子。项德胜是从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出来的,他意识到如今徽墨的实用功能日趋减少,而收藏价值日趋提升,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工艺性的礼品墨上,产品很受欢迎。
(采访实录)
项德胜(个体制墨者):因为我们面对的客户不一样,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收藏家,一些爱好收藏的一些知名人士,一些书画家。他们(祖上)面对是商人比较多一些,如果再完全根据传统的那些做法的话,就不适应现在。我们这些各种造型的墨了,特别是在工艺上,模具设计开发,我们必须要下很多功夫去研究这个东西。以前它是作为一种文化书信传递的一种重要的工具来源,笔墨纸砚,现在它随着科技的发展,圆珠笔、钢笔替代了毛笔。现在毛笔, 绘画,写书法变成一种艺术了。就是讲,要从原料上各方面去讲究了,而不是原来,后面是作坊前面是店的话,那样子做的话,现在就行通了。
项德胜是子承父业,他的父亲也是老胡开文墨厂的墨工。制墨是徽州的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徽人家传户习,从事制墨的墨工很多,明清以来说得上名字的著名墨工就有好几百,墨店林立,墨品繁多,家家都有秘不外传的祖传配方。项德胜的制墨配方也是保密的,他的墨店只有他才能配料,旁人不能窥视。
(采访实录)
李宗瑶:我们可不可以去拍一下他们配料的过程?
项德胜(个体制墨者):配料最好是…,一般的是不能拍配料,因为我们这个保密,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行规)。因为现在我们这个行业,好多包括宣纸、景泰蓝那些都失密了,我们徽墨目前还没有失密。
李宗瑶:那您的这个秘方是家传的?
项德胜(个体制墨者):我们是祖传,以后再进一步研究、变动就形成了我们独特的风格。
各擅胜场的祖传配方,造就了千奇百怪的徽墨品种,也同样限制了这些墨店的生产规模,家家都只能是小打小闹。
(采访实录)
项德胜(个体制墨者):作为我来讲,秘方也不一定要去卖,就是保存在那里。假如说…
那个就留给下一代,去处理这个问题了。
上千个品种的徽墨,适应了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对墨的不同需求,林林总总的私人墨坊,也正在分割国营墨厂一统天下的市场
墨都说墨(下)
徽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由于徽墨在书画上的特殊功能,大大丰富了东方文化艺术宝库,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视为至宝。如果没有徽州历代墨工的
智慧和辛苦,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代表的书画神韵,又何从体现"吾家洗墨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但留清气满乾坤"。
(采访实录)
周美洪(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在整个徽墨史上,南唐、北宋、明、 清朝都出过不少制墨家,胡开文是乾隆42年的时候,他就开始做墨了,全国各地开了不少店。到民国的时候,歙县,就是徽州府,也就建成了四家小作坊。那么54年、55年的时候,四家小作坊合并起来一家工厂,我们就叫安徽省歙县老胡开文墨厂。那么现在呢,我们厂一年要生产40吨墨,1979年以前,一年只生产10吨墨,那么墨生产最好的时候,就是文革那时候,就是写大字报那时候是最多的。但原来这墨的生产全部都是销到日本,那么这些年来也就改变了,就国内一, 国外一半了。
徽墨之所以历久不衰,主要是歙县具备异常优越的制墨条件。黄山松用以炼烟,世无匹敌,徽州水吸以好胶,能发翰墨之香。历代墨工精益求精,不断推陈出新,加之徽州文风昌盛,徽商遍布全国,徽墨的生产规模和名气也就与日俱增。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是目前中国仅存的三家国营墨厂之一,生产工序大多维持了手工制作的老工艺。
(采访实录)
周美洪(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厂长):传统的制墨程序,有配料,有做墨,有修墨,有晾墨,有描金等11道工序。在整个做墨过程中,所有的工艺和所有的做法都是跟以前做墨一样的,但现在做墨用的工具,比以前先进了。
徽墨要在烟熏,火烤和捶打中才能诞生,徽墨的制作离不开墨模,墨模集中体现了书法、绘画、金石、雕刻的艺术水平,形制与款式花样翻新,甚至延请书画名家参与设计。徽墨的配方除了油烟与胶,往往还加入熊胆、麝香、桂皮、丹参等多味名贵中药。高雅的翰墨馨香,其实就来自这些名贵中药。因此,徽墨可以治病并非虚妄之说。
(采访实录)
周美洪(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徽墨的出名,与这里的原料有关,与当地加工的配方有关,与当地的名气有关。墨有八宝五胆,猪、 熊胆、蛇胆,宝里面有冰片、梅片
、三七、麝香,还有金箔,墨就不褪色,或者说它有亮度,其实就是这些中草药和这些添加剂起了作用。这种墨画在这画上就是一点如漆,万载成真,比如讲,这个画贴到柱子上,这个纸没有了,这个墨还存在,就是叫一点如漆。所以徽墨的特点就是,比用其他的东西写在纸上,一个,永久不褪色;二,一个是装裱的时候,它层次马上就显出来。
将调好的墨泥放在墨墩上,用6磅大锤翻打数百上千次是制墨工序中的武活。翻打次数越多,墨的品味就越高档。这道工序因为是力气活,即使寒冬腊月,墨工也是汗流浃背。
(采访实录)
墨厂职工:你捶的次数越多,它的内在结构,内在质量就会有一定的保证。墨号称是轻胶十万捶,主要就是捶的功夫,它可以保证你墨的内在质量。
李宗瑶:就是捶的越多越好?
墨厂职工:对,墨的内在结构就越细。对于书法写的效果特别好。
李宗瑶:能保证它颗粒细。
墨厂职工:对。
接下来还要经过成型、晾墨、锉边、填金几道工序,有一首诗这样赞美徽墨"一丸佳制有余馨,歙墨从来举世尊,冰麝龙涎皆不贵,杵工汗滴是真魂"。墨色的细润还要靠正确的研墨方法,研墨要用清水,好墨研时细润无声,差墨研时声音粗糙。墨汁的颜色以紫光为好,黑光次之。自唐代以来,画家推崇水墨素有"水墨胜处色无功"之说,这与徽墨的墨色微妙有很大的关系。
(采访实录)
墨厂职工2:磨的时候要轻,按下去的时候稍微重一点。过去有一种说法叫磨墨如病,好像生病的样子,其实它不是生病,为什么呢?它太快了打滑,磨不下来。另外呢,它在磨的过程当中,一幅作品呀,他在构思那么墨磨浓了,他构思也就完成了。
徽墨生产一直都是在各家的Ji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所以各家都把祖传配方视若生命,即使像老胡开文墨厂这样的国营企业,配方也分别掌握在八家老墨工手上,而且配方属于私人所有,传子孙而不传外人。
(采访实录)
周美洪(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墨的配方,以前都是一种家族性形成的,一千多年来,一直没有失传到外面。那么我们这个厂呢,1957 年公私合营以后,合作的人每家都掌握一部分墨的技术,或者是一家有几个人掌握,那么凑起来的,是一个完美的质量比较好的墨的配方。它这个配方只能是传给子女,不传给别人,如果墨的这个配方继续这样保持下去呢,说不定哪一天要失传。
王鲁湘:必须是每一个合到一起,才能把这个配方完整地组合起来。那么这当然是冒很大风险的,如果一旦有一个,掌握这个秘方的人夭亡了,或者遭遇到不幸,那么这个配方中
缺了一样东西以后,这个墨(的配方)就不完整了。像这种情况应该说,我们中国古代社会很多很多的所谓秘集秘方
其实就是这么失传的,那么徽墨会不会面临这样的境遇?很难说。
徽墨给中国书画艺术渲染了一层翠色冷光的文化品性,仅仅为此,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惦记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
江志伟 文
徽墨
在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由安徽省古徽州的歙县、屯溪和绩溪等地政府联合申报的“徽墨制作技艺”令人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徽墨制作技艺一直都是那么神秘且妙不可传,更因为它的日益濒危、渐趋失传、急需保护。
徽墨是指古徽州(今黄山)生产的,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特种颜料,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南唐时期,徽墨创始人墨工奚超、奚廷珪父子为避藩镇之乱,从河北易水南下逃至歙州,见“山有黄山、白岳之奇,水有练溪、新安之妙”,松佳水秀,极宜制墨,于是定居黄山祥符寺,重操墨业,并被歙州用作贡品,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不但委任奚廷珪为墨务官,而且还赐国姓李,奚墨因此称作李墨,一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便更名为徽墨,一直沿袭至今。
徽墨的主要特点是:“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丰肌腻理,砥纸不胶;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香味浓郁”。因此,徽墨不仅成为书画家们的文房之宝,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和描瓷等领域。
历史上的徽墨名家有明、清时期各四大家之说。明代徽墨四大家为:邵格之、罗小华、程君房和方于鲁;清代徽墨四大家则为: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和胡开文。徽墨的种类,若从形制来分,可分为零锭墨和集锦墨两大类;若从质地来分,则可分为油烟墨、松烟墨、炭黑墨、再和墨、朱红墨、五彩墨、药用墨和银珠墨等。徽墨代表作有:“地球墨”、“御园图墨”、“金章八座墨”、“苍云珍品墨”、“廷珪遗法墨”、“潇湘八景墨”、“八宝奇珍墨”、“十二生肖墨”和“罗汉墨”等。徽墨的生产工艺大致有点烟、和料、杵捣、制墨、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刻模等11道工序,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刻模、和料和制墨。
1915年,徽墨“地球墨”分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和南洋劝业会优等奖;1989年,徽墨获国家质量金奖;1994年,徽墨荣获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国际博览会金奖;2000年至2004年,徽墨连续荣获中国文房四宝国之宝证书。而珍藏于安徽各地博物馆和徽墨厂的几百副清代墨模和几百锭历代古墨等,已经成为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国家邮政局将于9月10日发行4枚一套的《文房四宝》特种邮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07-12 第07版)
中国古墨与现代墨元素成分研究
承焕生 何文权 姚惠英 汤家镛 杨福家
(复旦大学, 上海200433)
马承源 单国霖 钟银兰 王维达
(上海博物馆,上海200231)
摘要 对中国古墨(汉墨、明墨与清墨)与不同产地的现代墨元素成分作了对比分析。用离子背散射测定墨中常量元素C、N、O的含量,用质子Ji发X荧光法测定微量元素K、Ca、Ti、Cu、Fe等l0种元素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古墨中微量元素K、Ca的含量比现代徽墨、沪墨高10倍以上,而现代徽墨与沪墨中元素N和Au的含量也有明显的差别。
关键词 中国古墨 现代墨 元素成分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大量的古代字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可惜其中不乏后人(或现代人)模仿的赝品。到目前为止,对真迹与赝品的鉴定都是由专家凭经验来进行的,即通过字画的外形(称为"望气")来加以判断;采用科技手段来判别古画的真伪在国内还很少见到。采用核技术方法有可能研究和辨别古代书画的真伪,而且这些方法是无损的。
如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采用高能质子的x荧光法研究了世界上第一部活字印刷的圣经,研究其中是否有些章节已被人篡改过。这项工作得到了有意义的结果。在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复旦大学与上海博物馆合作,采用核技术对中国古墨进行了研究,即采用荧光分析法或质子x荧光分析法测定中国古墨、现代墨的常量与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以期得到系统的规律性,进而来判定古画的创作年代。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样品
古墨样品为上海博物馆部分藏品,共12种,(见表1)。现代墨为目前市场上可以买到的产品,主要是上海墨厂(原曹素功制墨厂)和安徽墨厂(原胡开文墨厂)的产品。
表1
编 号 古墨样品说明 编 号 古墨种类说明
A1宣统甲寅(1914)九月,徽州老胡开文广白氏制 B1 汉 墨
A2大清乾隆年制御用墨 B2 清嘉庆肖阮元款
A3光绪丙子(1876)春 B3 嘉 庆
A4清胡开文云华氏 B4 明天启元年(1621)程天约藏
A5清曹素功制 B5 清乾隆三十年(1765)汪节庵选
B6 清同治乙丑(1865)和甫选烟,
承志堂藏墨
B7清程君房墨
1·2实验方法
采用卢瑟福背散射技术定量测定墨申常量元素C、N、O的含量,用质子Ji发X荧光分析定量测定微量元素种类及其含量。实验是在复旦大学串列加速器9SDH2上进行的,背散射分析采用2.0MeV的4He+离子束作分析束,散射离子用金硅面垒探测器测量。质子X荧光分析采用能量为2.5MeV的质子作为分析束,实验时,取样约lmg,在高频灰化炉中经灰化处理,并加入元素Y作为定量分析的"内标",经处理后的样品均匀滴在衬底Mylar薄膜上。样品产生的X荧光用Si(Li )探测器测量,探测系统对5.9KeVX射线的能量分辨率为162eV。
2实验结果和讨论
用背散射测定了现代几种墨的主要元素成分,也测定了从上海墨厂得到的制墨主要原料油烟灰粒(桐油烟灰)和胶(牛皮胶)的主要成分,作为防腐(臭)作用而加入的中药添加剂则因未得到样品而没有测量。典型的墨的背散射能谱如图1所示,每种元素均用箭号标出。元素含量在表2中给出,由表2可知油烟粒的主要成分是碳,而牛皮胶中的主要成分是C、N、O,这与蛋白质的结构相符合,它们所含的其他次要元素成分在表中也给出,其详细数值将在质子荧光分析结果中列出。在表2的测量数据中,上海墨厂的"101油烟"与徽墨相比,N的成分明显减少,反映了上海墨厂的墨用胶较徽墨为轻。实际书写时过重的胶浓度,将产生书法家所说的"滞笔";但墨中用胶太少,则在书写大楷时,毛笔会储墨汁过少而感不便。在上述墨块中C、N、O的测量时,曾研究了不同部位元素成分的均匀性,对C而言,均匀性很好,其变化量在3%以内;而N、O的变化稍大,在墨中的上、中、下各部,其变化范围可在士20%左右。
表2用背散射测得的现代墨的主要元素含量,wt%
Table2
样品 C N O 总量 其他元素
油烟灰 97·46 0·51 1·95 99·90 Si,S,Ca,Fe
牛皮胶 66·37 22·10 7·58 99·06 Si,S,Ca,Fe,Zn
101油烟 上海墨厂 89·70 5·70 3·30 98·80 Sj,S,Ca,Fe,Zn
安徽胡开文 龙翔凤舞 86·64 7·65 4·28 98·64 Si,S,Cl,K,Ca,Fe,Zn
安徽胡开文 茶墨 81·67 9·33 6·08 97·10 Si,S,Cl,K,Ca,Fe,Zn
安徽胡开文 一生知己 66·67 I0·94 10·84 88·40 Si,Na,P,S,K,Ca,Fe,Zn
用PIXE法测量古墨和某些现代墨中痕量元素的浓度,典型的墨的PIXE能谱如图2所示,图2中元素Y是作为"内标"而引入样品中的,原来的墨样均不含元素Y,表3列出了加10个微量元素的结果,除此之外,每种样品都有不同浓度的Si、S、P、Cl等元素,但实验发现,浓度值不够稳定,因而实际应用中较难用作分析标准,故末在表中列出。由表3可以看出,所有古墨中的K、Ca浓度都很高,约为现代墨的10倍;另外,元素Sr的浓度也大于现代墨,这些元素的浓度的不同可以作为辨认古代墨与现代墨的一个判据。上海墨厂生产的墨与安徽胡开文产品在元素Au的含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上海墨厂为了提高字迹的反光效果,特意在墨中掺入了金(用金膜混人墨料中),因而在分析上海墨的墨迹中都测得了相当含量的Au;但安徽墨则很少采用这一方法,墨中很少有元素Au出现。如果要分析古代字画,需要解决纸张本身的元素对墨迹的影响,因为纸张都用纤维素制成,都有元素Si、K、CA、Fe等,即需要将墨迹中的元素信息分离出来,通常的纸不会含有Au、Pb元素,而Au、Pb等元素在不同的墨样中的含量变化较大,因此用它们来进行判别是比较理想的。
3 结论
用背散射和PIXE方法定量测定了某些古墨与现代墨的主要元素与痕量元素成分与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古墨与现代墨的某些元素(如K、Ca)含量有很大的差异;徽墨与上海墨在某些元素含量上(N、Au)也有明显的差别。这些结果对于鉴别字画的年代将有一定的价值。
致谢:感谢上海墨厂在提供某些墨样及材料上的热心帮助。
《本帖内容为转帖》
墨上101,102,103,104编号的含义
101……是怎么定义的呢?以70年代上海墨为例子来稍微谈一下。其他墨厂很少用101……的标记,当然不是没有的。
文革前上海墨厂油烟烟料的标法为五石漆烟、超贡烟(超贡漆烟)、贡烟、顶烟。文革开始后因为破四旧,废除以前的一套称法相应改为油烟101、102、103、104。
70年代油烟101为纯油烟(手工烟),加入麝香、金箔(一般1斤8张)及其他一些名贵中药材。
70年代油烟102也为纯油烟(手工烟),加入麝香及其他一些名贵中药材的量减少。(80年代的油烟(机器烟)102以下就不加麝香、金箔及其他一些名贵中药材了))
70年代油烟103也为纯油烟(手工烟)但其中加入了部分回收烟但量不大。麝香及其他一些名贵中药材的量也更加减少。
70年代油烟104也为纯油烟(手工烟)但其中加入了稍多的回收烟。麝香及其他一些中药材仍旧还是有的。
当然,101最好。不过那时期的104墨也比现在很多厂家产的墨好多了。
“文人墨”的收藏
任何的一项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只要有了中国文人的参与,这项手工业的产品也会随之变为艺术品,就会变得如此有趣,有意味。中国传统的制墨业也不例外。作为实用品的墨,有了文人墨客,书画名家,达官士绅的参与也变得艺术化起来。
在收藏界,实用品向来不是什么高档的藏品,而是那些赏玩之物,由于艺术价值高且数量少,而价格不菲。墨也不例外。普通的肆品向来都不是藏墨家的上选。倒是那些制墨作坊精致的文人定版墨成为藏家的焦点。
文人自制墨这一风俗由东魏韦诞延续至清代乃至现今。大凡文人自制墨均有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在墨庄或请制墨名家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制、定制、题名、珍藏的专用墨。其特点是:数量少、选料精、墨模精巧文雅、题铭意味隽永,做工精致到位,追求墨质精良,造型美观及诗情画意。下面我就谈谈文人自制墨的这些特点。
文人自制墨,追求墨质的精良。墨质主要有原料来决定。烟料大都取较好、较纯的上等清烟或称顶烟。如李鸿璋自制墨上题曰“同治己巳少荃属新安胡开文选俞麋清烟按十万杵法制”。(一般较好的墨顶端或侧面均表明烟料如:顶烟、超贡烟、五石漆烟、五石顶烟等)然后和以上等好胶(一般古代制墨以鹿角胶为上选,因其无色透明、牛皮胶亦可。现多用骨胶、植物胶,实不堪用也。),配以名贵药材,如:麝香、冰片、珍珠粉、熊胆、牛黄、丹参、琥珀、绿矾、公丁香等。达到使墨增色,添香,坚韧,防腐等作用。更有打入一定量的金箔,使墨色增亮发彩。
文人自制墨的墨模,根据文人墨客的要求进行刻制。文人常常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古文人自制墨的内容及设计大多反映了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所选造型大多美观、古朴、简洁、品位较高,有:提梁式、瓦当式、古璧式、磐式、砚式、古泉式、书卷式,仿古器式等。
做工精致到位。除了墨模刻制精美以外,便是墨工在制墨过程中的和杵到位。有些文人墨上时常标有“按古法十万杵制”和杵够数方可使烟胶结合均匀,干后墨质坚硬如玉,如:唐初李阳冰的自制墨被誉为“坚泽如玉”。
现在市场上清代及民国的一些文人自制墨尚可一见。下面列举一二,以便参考。如:李鸿章的“合肥相国著书之墨”、“封爵铭”;曾国藩的“涤生相国判牍之墨”,“涤生相国拜疏之墨”、“求阙斋墨”;金农的“五百斤油墨”;袁枚的“随园老人著书墨”;王文治的“柿山房墨”;梁启超的“饮冰室用墨”;民国于右任的“鸳鸯七志斋墨”。
除了这些清代民国的文人自制墨以外,建国后的一些书画家或艺术团体、协会也曾有一些定版墨。中国画研究院向上海墨厂订制的一系列定版墨,如:“五色”、“神韵”等。程十发也有定版墨数种;吴子建在60年代中后期曾以明代残墨再和定制了“吴子建珍藏”60锭;谢稚柳也曾委托安徽曹素功“艺粟斋”制有“壮暮堂藏烟”
随着时代发展网络也正进入书画家的生活,许多书画类网站悄然兴起。这些网站上有许多爱墨、藏墨的网友,他们也曾共同设计监制了一些以网络的名义定制的文人墨,开文人自制墨网络版之先河,如:书法江湖网的“江湖义墨”大有直追“雪堂义墨”之意;中国书法网的一些墨友以振兴曹素功“紫玉光”墨品为名定制的的五周年纪念墨。这些网络定版墨,其意义不同一般,也已成为藏墨者的优选。
作者:启之 来源:中国文房四宝论坛
墨
China ink
一种固体砚磨颜料。通常为黑色块状。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主要用于书写、绘画、拓碑等。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墨的使用改善了文字的储存条件,推进了文字的传播和演化速度;墨与其他中国书画材料结合运用,形成了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墨对中国印刷术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之一。
简史 中国约公元前50世纪的彩陶和约公元前14世纪的卜辞甲骨上,遗留有黑色的纹饰和文字,可视为墨的痕迹。原始墨的黑色颜料直接取之于自然物质,如雷炙、燃烧后的有机物炭质、烟炱、动植物分泌物(墨鱼汁、氧化的漆树脂),以及色土和有色矿石(煤、石墨)等。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仰韶文化墓葬出土一套完整的绘画工具中的黑红色矿石,须用研石压住在砚上兑水研磨后才能当颜料使用,即是墨的一种雏形。
春秋、战国时的文字著述中,出现了墨的内容,如《尚书·吕刑》中有:“墨罚之属千”的记载;《礼记·玉藻》中有:“卜人定龟,史定墨”的记载。出土的同期实物竹简、木牍、帛书上的文字,经考证有许多是用毛笔蘸墨书写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出土的古墨残块,是由人工将色素原料与连接原料拌和后制成固态墨的最早实物。早期墨的色素原料为松烟,是松树枝干和根熏炼后得到的黑色烟炱;连接原料为鹿胶、麋胶等动物胶。原料拌和后用手捏制成瓜籽形、螺形或丸形,使用时还需用研石压住在砚上研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制墨集中在隃麋、延州、扶风(今陕西千阳、延安、凤翔)等地,其中以隃麋产墨最为著名,后世常以隃麋作墨的别称。汉代出现了以制墨传世的人物田真。宫廷中设置了专门掌管纸、 墨、 笔等物的官员。东汉时墨形逐步发展成用手抟攥坯料做成馒首形和两头细、中间粗的“握子”,可以直接拿墨在砚上研磨,以后,研石逐渐消失。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释“墨”为“书墨也,从土黑”。三国时魏国(220~265)书法家韦诞在制墨原料中加入真珠和麝香一类添加材料,使墨的色泽和光泽持久具有“一点如漆”的效果。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的《合墨法》第一次系统地记载和分析了制墨工艺。
汉末到唐代中期,制墨区域逐渐移向易水、上党、潞州(今河北易县、山西长治等地)一带。唐末,墨工李庭珪利用黄山优质松树资源,又改进了捣松(加工松烟)、和胶(松烟与胶的配比和拌和)工艺,在添加原料中增添了玉屑、龙脑、生漆以及藤黄、犀角、真珠、巴豆等十二物,从原料拌和到制墨成型要经过反复锤敲达“十万杵”之多,使烟料和胶原料细腻均匀,工艺十分精湛。李庭珪墨色泽光艳,质地细腻。李墨的出现,是中国制墨工艺趋向成熟的标志。
至迟在南唐以前,制墨已由徒手成型转变为模具成型,使墨的内在质地更加坚密细腻,墨的形态发生根本变化,墨体厚薄均匀规正,棱线挺直,轮廓形制和表面纹饰渐渐丰富起来。李廷珪墨中有“剑脊龙纹圆饼”、“双脊鲤鱼”、“乌玉玦”等品种。
宋代制墨手工艺进入成熟阶段。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四川等地均有制墨,涌现诸多制墨名家,其中以安徽黄山一带制墨最为兴盛。继李墨工艺之后形成了体系更完整的徽墨工艺。此时,制墨原料方面出现了重大突破,以桐油炼制的油烟取代松烟成为制墨的主要色素原料。桐油烟墨在黑度、光泽、渗透、层次、耐水性和墨色稳定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松烟墨。1978年安徽祁门北宋墓葬出土“文府(大府)”墨一锭,虽然已在水中浸泡了800多年,质地和外形都没有明显变化。宋代文人涉足制墨成风,陆续出现了关于墨的专著,如苏易简著《文房四谱·墨谱》、晁说之著《墨经》、李孝美著《墨谱》、何薳著《春渚纪闻·墨记》。宋代成熟的制墨工艺和理论一直在制墨手工业中传承。
明代出现制墨作坊替代原来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墨进入了商品化阶段。最为著名的制墨名家有程君房和方于鲁。程君房在全面研探各家制墨工艺的基础上有许多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所制的墨坚实细腻,黝黑滋润,墨色深沉,光采持久;不仅质地优良,而且款式图案丰富精致,集中了明代徽墨的精湛工艺。传世的程君房墨仍完好如新,光泽湛然。程君房编刊的《程氏墨苑》和方于鲁编刊的《方氏墨谱》,完整地保存了两家各自墨品的图录,共近千种,是研究墨锭形制的重要史料,也是明代徽派版画艺术的优秀作品。
明嘉靖、万历(1522~1620)和清康熙、乾隆时期(1662~1795)是制墨的全盛时期。墨在数量、质量、工艺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墨的内在质地日臻完善,制墨手工业的探索和竞争内容集中到了墨的装饰形式上。形制款式有长、 方、 圆、扇、方柱、圆柱、棱柱、杂珮、不规则形等等,刻意变化,题材层出不穷,图样纹饰趋向精美绚丽。休宁派著名墨家汪中山将装饰性名品汇集成成套的“集锦墨”,把墨的艺术欣赏价值推向了新的层次。在墨的造型中,综合了绘画、书法、诗文、雕刻艺术和工艺技巧等,墨由书画工具跨入了工艺美术品的领域。
清代徽州制墨业最有声望的有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形成“徽墨四大家”。曹氏徽墨1914年参加东京博览会,获金质奖章。胡开文超顶漆烟徽墨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清末,谢嵩岱、谢嵩梁借鉴传统制墨的配方和工艺,创制了液体墨汁,在北平开设专营墨汁的作坊“一得阁”。液体墨汁虽然不能完全取代块墨,但取用方便,是中国传统书画用品的一次革新。1840年后,用工业方法生产的色素炭黑成为新的制墨色素原料。
除中国之外,公元前13世纪埃及已经使用炭质和植物胶制成墨。公元前11世纪这种墨曾传到西亚地区。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有用诸如炭化的象牙、骨类、油类和矿石等制成的固态墨。但是,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墨没有保留下来。
原料 有基本原料和添加原料两类。基本原料包括色素和连接料。色素原料是有机物经不完全燃烧得到的无定形炭粉末,主要有用桐油和少量不同比例的动植物油、生漆、烛红等炼成的油烟(漆料比例较大的油烟称为漆烟);用松树枝干和根炼成的松烟;用天然气或煤焦油炼成的色素炭黑。此外,各种色彩矿石粉末和化工颜料也可作为墨的色素原料。连接料是用动物的皮、骨熬煮而成的动物胶,是制墨的粘合成型材料,也有光泽作用。早期制墨用鹿胶、麋胶,现基本用牛皮胶。优质胶的特点是质地轻,色泽纯净透明,长期存放性能稳定。
添加原料有:①香料,如麝香、冰片等,可增添墨的幽雅气息,增强墨色落纸后的渗透效能,防腐、防蛀、延长作品寿命;②金箔、珍珠、玉屑等,使墨液光艳,具有厚度,使作品富于立体感;③熊胆及其他动物胆类,能增添墨色浓度,凝聚墨胶,避免胶质水解而产生笔墨层次漫漶不清;④梣皮、紫草、丹参、皂角、绿矾、朱砂、鸡子清、牛角胎等中草药,都有增色、添香、坚墨、发彩、防腐的作用。
种类 按原料分为:①油烟墨:中国书画墨的代表品种。纹理坚密,发墨爽利(可溶性好),墨色黝黑,墨彩浮艳,墨液迎光泛出紫玉光泽,气息馨香,掭笔不滞,运笔如若,浓墨不燥,淡墨不漶,层次丰富,墨色经久不变,装裱耐水性强,浸水不化。用于书写富有立体感,用于绘画墨韵生动有神。②松烟墨:墨色雅致,黑而无光,冲水后的淡墨呈青蓝色。适用于书写、绘画以及修描古画。③色素炭黑墨:色泽深黑,层次单一板滞,墨色持久性和耐水性差。适宜普通书写练习使用。④青墨、茶墨:用油烟或松烟添加其他色泽原料制成,墨色含黛黑或茶褐色,用于特殊色象效果的书法、绘画。⑤彩色墨:其中矿物颜料墨有朱砂、银朱、雄精、赭石、石黄、石青、石绿、蛤粉等色,色泽典雅,化学性能稳定,色度持久。化工颜料墨有红、黄、绿、蓝、白 5色。都可用于绘画和圈批缮抄书籍、文卷。⑥再和墨:用退胶的古墨、陈墨捣碎后掺入新的色素和连接料重新加工制成,墨色陈醇古雅。⑦药墨:以油烟和阿胶为基本原料,配上比例较大的药用金箔、麝香、牛黄、犀角、羚角、珍珠粉、琥珀、青黛和熊胆、牛胆、蛇胆、猪胆、青鱼胆等。可外敷或内服,有清热、止血、解毒、疗疮等作用,也可书写、绘画。⑧蜡墨:用蜡为连接料,不须用砚研磨,可以直接在纸上涂划书写,色泽乌黑,不退色,耐水性能良好。用于传拓碑刻器物,不受条件限制,携带方便。
按题材或组合形式分为:①仿古墨:用传世的古墨模复制的产品。②套墨:两锭以上装成一盒的墨。有仿古墨,也有现代创作题材,数锭可联成通景。③集锦墨:又称丛墨、豹囊丛墨、瑶函墨。每套从十数锭到数十锭,错综排列,整齐美观,外盛装螺钿漆盒、彩绘漆盒、书函盒、书卷盒、宋锦盒等,十分华美。集锦墨中大多数为仿古墨。集锦墨、仿古墨一般作陈设、 观赏、 收藏、馈赠用。
制作工艺 传统制墨工艺有炼烟、和料、制作、晒干、描金等(见图)。炼烟包括油烟和松烟的炼制,要严格控制火候、出入风口,掌握收烟时间,才能保证烟炱黑度、细度、油分、灰分;和料先将胶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添加原料,充分搅拌,杵捣均匀,制成坯料;制作时坏料经过反复锤敲而粘糯滋润,各种原料分散均匀,按规格搓拓成浑然无缝隙的墨果,压入墨模成型;成型墨有平放、入灰、扎吊3种方法晾干。平放晾干的初期,墨要不断翻转,使干燥收缩时自然拱翘的墨体恢复平整。要严格控制晾墨环境的温度、湿度,吹风、太阳直晒、烘烤、高温干燥会导致墨内水分析出不均匀而产生坼裂和碎裂,湿度过大会产生霉变。墨干后按墨面已有的款识纹样描金填彩。色彩以金银色为主,要求光亮、整洁、色层均匀。
墨模雕刻艺术 墨的艺术欣赏价值主要在于墨模雕刻艺术。历来制墨家对墨模十分重视。墨模又名墨印、墨范,用石楠木、棠梨木制成,也有金属墨模,金属模具钤压的墨棱边锋利。墨模上,以手工镂刻造型纹样的负形。主要造型技法有阳刻、阴刻两大类。阳刻包括平底浅浮雕、浮雕;阴刻包括线刻、浅刻、深刻。平底浅浮雕是墨模雕刻与其他雕刻艺术不同的特有基本造型技法,除了刻出凸起0.1~0.2mm的阳纹外,凹下的部分包括阳纹底缘要刮平、刮光,处理成一个平整的托起阳纹的底面,这样,钤出的墨表面平坦光洁,微凹的纹样描上金色后基本填平,有直接绘写的效果。墨模雕刻造型形象一般以工细写实见长,在方寸版面上,表现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等。
使用和保藏 墨在砚中和水研磨成流体墨液。须用清水,边磨边添,不宜用热水。墨磨毕揩干磨端水渍,放入盒中存放。
新墨胶质较重,存放一段时间后胶性平和,易磨,墨色深沉。墨在保藏中,要防止因干燥而开坼、碎裂,或因受潮和湿溽空气影响产生霉变。霉变的墨胶质破坏,影响使用,也容易碎裂。不使用的墨,特别是陈墨和古墨,要盛在盒中,储于箱柜或者荫蔽而又不潮湿的地方,避开热源和风口,天气急骤变化和湿度高的季节不要打开墨盒。收藏方法得宜可长期保存,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