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小东在沈阳市皇姑区某小学读3年级,4月10日放学后小东在路边捡到50元钱马上想到要把钱交给学校。可小东让妈妈把50元钱换成10张5元的,想分10次交给学校,因为拾到5元钱交学校就可以给班级加5分。(4月13日华商晨报)
看了这个报道,笔者先是为孩子的聪明和应变感到欣慰,继而为其以5元为单位上交的简单量化道德做法在孩子心灵上出现了最朴素的功利主义想法感到忧虑和深思。9岁的小孩量化道德,谁之过?
千百年来,我们把拾金不昧作为一项传统美德,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传承。对于一项传统美德来说,上交1次和上交10次不该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学校的教育方式,却在无形间将这种美德进行了量化,且直接影响着正在成长中孩子的思考方法;美德一旦在孩子头脑中有了量化的区别,就有可能成为功利主义的源头。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社会道德的内在化,其根本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从而建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格,道德的教育不应该被附加在任何功利主义的荣誉之上。道德量化的效果却适得其反,它不仅不能促进道德的内化,反而把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与功利的目的联系了起来。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使小学生从小沾染道德投机主义的风气,而且将诚信教育抛到九霄云外。
诚信教育是一切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也该是所有人从小就恪守的道德准则。正是这个童言无忌的想法,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诚信教育的缺失。9岁的小孩量化道德,更让我们感到了如今道德教育的创新乏力的全社会面临的困惑。从社会上假冒伪劣盛行的诚信缺失,到官员的形象工程反映出的畸形政绩观;从投机主义的“道德银行”,到功利色彩明显的各种道德量化;使我们大人和小孩都一再遭遇道德建设的迷途。9岁的小孩量化道德,也让我们看到了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否则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就会走向缘木求鱼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