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从艺术哲学走向文化哲学

文化动态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作为一门学科意义上的美学是在18世纪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但是从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其概念内涵和研究内容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康德开创、黑格尔集大成的美学作为艺术哲学之路与这
 

作为一门学科意义上的美学是在18世纪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但是从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其概念内涵和研究内容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康德开创、黑格尔集大成的美学作为艺术哲学之路与这一时期人们对艺术的概念定位紧密相关,古希腊以来“艺术就是模仿”的古老观念在18世纪中后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艺术在于表现”成为近代以来人们关于艺术的主要观念,这就使艺术活动和艺术品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谢林、黑格尔所强调的艺术哲学中,艺术是作为“精英艺术”而存在的,艺术活动只是少数天才或精英才能拥有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艺术作为脱离了功利性的、想象的或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能与一种窒息着心灵世界的环境相抗衡;艺术品也成为独立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的、本身能够表达真理的美的化身。

在一些现代西方思想家那里,美学作为艺术哲学而存在则更为鲜明,因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改造传统哲学的二元论模式,批判人的现实生活中心灵与肉体、经验与直观、事实与价值以及科学与理性的二元对立,艺术由于具有内在真理性内容和自由创造特征,成为现代西方思想家改造哲学、改造世界、改造人的片面性活动的价值理想。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和海德格尔,他们把艺术作为与日常生活割裂开的否定性力量,认为艺术经验和日常经验的根本性不同就在于审美经验的非世俗化,艺术成为批判现实世界的有力武器和拯救人类精神世俗化的一剂良药。但是这种把艺术“孤独化”的立场却带来了双重恶果:在艺术方面过分强调个性化,使艺术和生活分离,使艺术家从对社会的责任感中逃脱,最终导致了现代主义艺术远离生活、远离社会的所谓“贵族化”倾向;在文化方面则造成了文化的分裂,在艺术与生活、日常经验和审美经验之间划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思想家、艺术家、哲学家普遍有一种“精英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的价值和理想凌驾于社会之上。

到了20世纪中叶,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姿态造成了世界的巨大灾难,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不信任,人们意识到所谓的“个性”和“精英意识”给社会带来的是深刻的文化危机,再加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定理等科学理论的发现,使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美学领域中首先是艺术概念的变化,后现代主义艺术已不仅仅是指作为精英艺术的面目而出现的艺术,它的概念定位相当宽泛,不仅包括古典艺术、精英艺术,而且那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商业化、快餐化的大众艺术也包含于艺术概念之中,艺术家们普遍强调的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审美经验已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艺术也不再是生活的否定性力量,而是与生活交融在一起,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变化要求我们重建与以往的艺术哲学不同的美学理论,使其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的需要。

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不断消失意味着艺术与文化的联系日益加强。这里的“文化”是与历史、生活具有同样意义的概念,“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并不简单地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问题,它像血脉一样,熔铸在总体性文明的各个层面中,以及人的内在规定性之中,自发地左右着人的各种生存活动。文化所代表的生存方式总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它通常或以自发的文化模式或以自觉的文化精神的方式存在。”(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在“文化”这一含义的基础之上,“文化哲学”意味着一种不同于意识哲学的哲学理解范式,它不再是对普遍性和绝对性的逻辑思考,而是对内在于生活之中的人类文化精神或人类文化模式的研究。由于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对于文化哲学的研究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哲学必定会得到发展。

现在应该追问的是:美学到底能不能作为文化哲学的一种理论研究模式从而得到发展?从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空间。

首先,艺术产生于人类文化的土壤之中,审美经验和日常经验不能截然分离。这方面杜威(John·Dewey)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审美既非通过无益的奢华,也非通过超验的想象而从外部侵入到经验之中,而是属于第一个正常的完整经验特征的清晰而强烈的发展。”(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9页)就是说,日常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包含着艺术产生的萌芽,不应将审美经验和日常经验分离开来,凡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利于生命活动、能够引起人们兴趣和享受的经验都具有审美的意味。因此从日常生活入手,求助于通常觉得并不具有美学价值的日常经验才能真正把握艺术本身。杜威的这个观念就使美学的研究视野从艺术转向文化,从纯粹审美转向蕴含着丰富审美知觉的生活。

其次,艺术不仅传递着文化,而且是不同文化能够相互沟通的承载者。在人类历史的过程中,某一种文化会转变,某一种文明会消失,但只要有艺术作品存在,这种文化或文明就会被记录从而传递下来。同样,借助于艺术,不同的文化模式也会相互沟通,从而达到不同文化孕育下的人们的相互理解。艺术是比语言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当人们用艺术来交流时,不同语种的语言障碍就会消失。因此,通过艺术,不同的文化和文明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再次,当代审美文化的泛化意味着文化的审美转向。当代文化本身就是审美化的,不仅美和艺术的领域,而且其他领域,包括经济活动、物质生活、现代科技、伦理关系、生活哲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都纳入了审美文化的范畴。艺术的品质在现实社会中充斥与蔓延,任何日常生活用品都可能以审美的方式加以呈现。同时,通过艺术设计手段,不仅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就连人们自身,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也都发生了审美化的转变,整容和瑜伽的流行就是这方面的实例,人们通过审美化的形象来满足实际的功利快感、官能快感、道德快感和认知快感。这些都意味着当代文化发生了审美转向。

最后,艺术自身具有的特征使文化哲学可以借助于艺术进行文化批判。艺术尽管和日常生活具有连续性,但是艺术仍然不同于生活,日常生活是片断的、零散的、分离的,而艺术是完满的、圆融的、统一的。艺术代表了文化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是人类生活意义的最完整展开样式。艺术经验或审美经验的这种特征使一种文化总是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向着自身的内在融贯与统一提升。一旦文化处于停滞或某种分裂状态中时,哲学就能够借助于艺术的职能和力量进行文化批判,艺术成为哲学的最重要表达方式。

因此,美学成为文化哲学不仅改变了以往艺术哲学的视角,而且使美学持有一种更加灵活、开放的立场,既承认艺术与文化、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之间的联系,又把艺术当作一种文化批判的武器,将文化的审美维度和文化的批判维度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文化的真正、彻底的统一。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文化动态-美学:从艺术哲学走向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