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达三: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复苏素描

文化动态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一股思潮,一股中国文化的思潮,正在中国大地上高调登场。尽管2006年7月以培养儿童诵读中国古代经典为主的现代私塾“孟母堂”被上海有关行政部门叫停,但纵观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化从沉睡中逐
 

一股思潮,一股中国文化的思潮,正在中国大地上高调登场。尽管2006年7月以培养儿童诵读中国古代经典为主的现代私塾“孟母堂”被上海有关行政部门叫停,但纵观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化从沉睡中逐渐苏醒的轨迹,仍可看到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一个值得期待和乐观其成的历史潮流。
 
思想界是中国文化脉动的前沿。在80年代中期广有影响的“文化热”中,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为主的“中国文化书院”系列丛书和以科学主义取向为主的“走向未来丛书”、以现代主义取向为主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并列为当时的三大文化思潮。正是“中国文化书院”系列丛书在中国文化沉寂了三十多年后,初步表露了对中国文化的“温情和敬意”,吹响了中国文化复苏的号角。1989年,不为时人注意的年轻学者蒋庆在台湾发表文章,揭开了复兴中国文化的大旗。但蒋庆的观点囿于两岸交流的障碍,少为时人所知。1994年,年轻学者陈明创办《原道》杂志,在大陆公开亮出了复兴中国文化的旗帜。斯后,蒋庆、陈明、康晓光、盛洪(经济学家)、张祥龙(哲学家)、梁治平(法律学家)等人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越来越受到关注。2004年,蒋、陈、康、盛四人的“龙场会讲”,标志着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集体亮相。从九十年代末期到现在,文化保守主义已经与“自由主义”、“新左派”并列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三大思潮。2004年的“读经大讨论”、 2005 年的“国学大讨论”、2006年的“儒教大讨论”,使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骤然升温,正逐渐超越“左”与“右”,成为思想界的新主流。尽管文化保守主义阵营内部也有分歧,但从总体上来看,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主张把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当下文化建设的主导、主流、主体、主干。
 
大学是中国文化脉动的风向标。上个世纪的后二十年,中国文化以纯粹的学术研究在大学体制之内得以留存。进入本世纪以来,一些大学出现了以“了解之同情”研究中国文化的迹象,甚至是引导和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复苏。中国人民大学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2001年在中国大学中率先树立起孔子像,2002年成立孔子研究院,2005年成立国学院。人大校长纪宝成“振兴国学”的观点被外界视为中国回归自身文化的一个官方试探,而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先生提出的“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的建议则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200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参与竞标的教育部“儒藏”编纂工程最终花落北大。北大还创办了面向企业家和商人招生的“国学班”,把弘扬文化与创收利润结合起来,可谓是鱼与熊掌兼得,这一做法很快就被复旦大学等学校模仿。山东大学于2004年成立了儒学研究中心,聘请著名学者庞朴先生为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则于2006年初成立了“儒学院”。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大学早在1998年就创办了国学实验班,虽然不事张扬,却成绩扎实。大学里面的中国文化运动,缺陷就在于过于张扬。人大国学院对“红学”、“西域学”、“简帛学”独有情钟,仍是一如既往的纯学术套路,少有中国文化的价值担当,不免另人失望。
 
民间是中国文化脉动的大舞台。虽然民间的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出现稍晚,但在近期却是轰轰烈烈、热闹异常。90年代初期,台湾学者王财贵把儿童读经理念带进大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800万中国儿童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读经班。北大的“一耽学堂”默默推广儿童读经,已经坚持了6年,可谓是“贴着地面行进,不在云端跳舞”。“学在山林,道在民间”。2001年蒋庆在贵州创办“阳明精舍”,2005年鞠曦在吉林创办“长白书院”,揭开了中国民间讲学传道的序幕。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广泛传播思想文化的新兴平台,聚集着大批鼓动、支持和投身中国文化复兴事业的网友,而持中国文化立场的网站和论坛则为这些网友搭建了一个交流场所,如孔子2000网、原道网、儒学联合论坛、中国儒教网等。“汉服”和“儒服”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新宠,他(她)们身穿古代样式的服装,招摇过市,往往可以吸引众多的行人瞩目。中国传统节日受到了西洋节日的严重冲击,特别是中国的端午节竟然被韩国抢注为世界文化遗产,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担忧。作为反弹,“中国人过中国节”成为一些人的呼吁和行动,也成为众多商家的一个机缘。民间的中国文化运动,良莠不齐,有些人容易走极端。穿“汉服”的人往往持“汉族主义”立场,而穿“儒服”的人往往持“复古主义”立场,因而受到一些批评。
 
官方是中国文化脉动的关节点。从彻底颠覆和全面批判中国文化,到支持乃至引导中国文化复兴,官方走过了一个自我反思、自我转换的艰难历程。80年代初期,中国文化还被经常与封建思想联系甚至等同起来。但是,信仰危机、道德滑坡、伦理失范等社会现象逐渐使官方意识到中国文化资源的宝贵性。早在80年代,公祭黄帝陵就已经有政府官员参与。而如今该祭祀据说已经上升为“国家大典”,因为有在职或退休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或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同样,2004年的公祭孔子和《甲申文化宣言》也因为有同样级别的人参与,而被视作是“官方祭孔”和“官方宣言”。持中国文化立场的人,正热切盼望着国家主要领导人主持或参与公祭黄帝和孔子。但这一点至少在近期很难做到,近期可以做到的,或许会是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因为2005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中央五部曾联合发文要求用传统节日来弘扬中国文化,被认为是传统节日法定化的前兆。台湾的“去中国化”、宋楚瑜祭拜黄帝陵等,也使官方认识到中国文化是维系两岸统一的重要黏合剂。中国要在国外开办100个孔子学院,被海外认为是中国要以中国文化来建设自己的“软实力”。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都曾给予中国文化以充分肯定与积极评价,被海外认为是中国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与文化方向。官方在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上的问题在于,如何从反传统文化的历史合法性走向以传统文化建立自己的现实合法性,这恐怕仍然是官方一个长期自我反思和自我转换的过程。
无论如何,中国文化正在缓慢复苏,正在逐渐走上复兴,这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历史的潮流。毕竟,一个民族的复兴,虽然未必以该民族的文化复兴为必要前提,但必然会以该民族的文化复兴为最高标志。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抱有坚定的信念,这就是中国文化复兴必底于成的坚实基础。

来源: 中国学术论坛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文化动态-王达三: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复苏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