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一种信仰!

文学评论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人的最高Ji情止于信仰!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如是说。在这位略显偏执的哲学家看来,信仰是不需要验证的,它完全是个体化的东西,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或许因此,在他的《恐惧与颤栗》

人的最高Ji情止于信仰!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如是说。在这位略显偏执的哲学家看来,信仰是不需要验证的,它完全是个体化的东西,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或许因此,在他的《恐惧与颤栗》一书中,《圣经》中的亚伯拉罕才一再被他提及。据《圣经》所言,上帝为了考察亚伯拉罕对自己的忠诚,让他将儿子以撒作为祭品奉献给上帝。在一种孤绝的境地中,亚伯拉罕坚守自己的信仰,并在最后的时刻获得上帝的救赎。也因此,这位《圣经》中的人物被克尔凯戈尔称为“悲剧英雄”!

信仰的存在来自于经典文本的传承。尽管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莱特,每个时代都会产生自己的文化经典,都会产生符合自己价值意志的经典文本阐释。但是,如同诺思罗普·弗莱所言,经典是一个民族和文化的风向标,从对待经典的态度和方式上,可以见出一个社会的文化风尚和价值趣味。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前辈曾如此虔诚地面对那些历史的遗存物,曾如此珍视那些简单的文化书页:鲁迅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现,胡适对于中国白话文学的体认,朱自清对于“诗言志”历史的梳理,闻一多对于楚文化的发掘……在这些前辈心中,文化经典不仅是一种文本、一个期待被阐释的对象,更是融合了个体血肉和体温的生命,是一种缘自于内心世界的不可更易的信念!而这正与今天的肆意曲解经典形成了Ji烈的反差!

在一个“拳打水浒,脚踢三国;爆炒吴承恩,气死曹雪芹”的语境中,谈经典与信仰的问题的确有些不合时宜。而在如此多的是非争执背后,是个体欲望的不断膨胀,是一种伪个性主义的横冲直撞——对于自我的想象已经彻底淹没了自我反思的维度。而对于没有反思维度的个体而言,经典的意义都不过如此,又何谈敬畏,何谈信仰?

如同有学者指出的,在近百年前的那场新文化运动中,尽管鲁迅先生对孔子的嘲弄是最尖锐的,他甚至写出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子有胃病》这样典型的解构主义文本。但在对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坚定信念上,鲁迅却不敢有丝毫的不敬和懈怠;而那个中国自古就有为民请命、为民抗命的构筑民族脊梁的群体中,谁能说没有孔子的位置?

以敬畏之心面对前人的努力,以敬畏之心面对民族文化经典!这是我们民族前辈的信念,或许也正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需要我们去努力追随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沥尽碎沙淘尽英雄之后,经典作为一种恒在,一种民族与个体的信仰,将依然闪烁其璀璨的光芒!

 (石天强)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文学艺术-文学评论-经典,是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