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伦勃朗简介: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
伦勃朗生于荷兰莱顿,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他们共有九个孩子。
出生于磨坊主的小康人家的伦勃朗,曾入过大学,不久捉缀学当了画家,干上了专画肖像的热门职业,并娶了一个福家小姐。妻子富裕的家庭为伦勃朗事业成功的基础。直到1642年妻子去世前,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衰落,伦勃朗开始陷于债务之中。当伦勃朗1669年去世时,他除了几件旧衣服和画具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人世沧桑,人情冷暖,给伦勃朗的绘画打上了强烈的生活烙印。
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16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利用迭色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
17世纪初,荷兰新兴资产阶级以加尔文教为国教,废除教堂的装饰画和祭坛画。可是伦勃朗受拉斯特曼影响,加上宗教画在荷兰富裕市民中仍有市场,因而一直对圣经题材感兴趣,一生中没有中断过绘制宗教画,但对这类画作了世俗化的处理。
从1640年代开始,他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就作画较少,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他和女仆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为此受到教会的正式谴责为“罪恶的生活”。由于他为了画画经常采购大量的衣物和绘画工具,从不计较财产,所以很快就到了破产的边缘。1669年他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
伦勃朗创作生涯四个阶段:
莱顿时期(约1625~1631),伦勃朗的绘画体裁广泛,包括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宗教画、历史画等。现存的最早署有年代的作品为宗教画《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约1626,里昂美术馆)。这类油画受拉斯特曼以及乌得勒支画派画家洪特霍斯特的影响,采用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强烈明暗对比画法,以加强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它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通过更深入地捕捉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来揭示其内心活动。此外,从莱顿时期起,开始绘制大量肖像画。他一直对老年人以及各种富有绘画性特征的人物感兴趣。自画像真迹目前估计总数在60-100幅之间。为了塑造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画家耗尽毕生精力来研究面相学。这方面的探索成果,乃是他表现技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莱顿时期中,伦勃朗把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画法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即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气韵生动,层次丰富,而且富有戏剧性。早期作品虽不像后来作品那样成熟,但已显示出画家很早就致力于发掘油画颜料本身的质感和潜力,从他那时的有些油画作品,已经可以看到,他曾采用厚涂画法以及在画布的颜料层上用笔杆刮出痕迹之类技法。
阿姆斯特丹早期(约1632-1640)从1632年起,伦勃朗定居阿姆斯特丹,在艺术上进入成熟阶段。成名作《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突破荷兰传统的团体肖像画的呆板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态上均处理得逼真而生动,因而受到好评。伦勃朗此后10年中成为该城最受欢迎的画家。在此期间,他还画了大量肖像画和宗教画,其中的宗教画主要以巴洛克风格画成。伦勃朗在他所写的少数几篇文章中谈到,他力求在作品中,以显眼的人体姿态和运动来表达最巨大的内心情感。此类巴洛克绘画中,最Ji动人心的为《参孙被弄瞎眼睛》(1636)。画中的参孙之妻大利拉,因犯下伤天害理的罪行而惊惶失措,表情细腻而复杂,被有些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
年轻时候的成功使伦勃朗富裕起来。他开始收购艺术品和古董。1639年迁居一座豪华的住宅。妻子萨斯基亚为他许多作品充当模特儿。画家在这阶段中看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评论家们一般认为从他当时的一些自画像中,可以察觉其心情的愉快。但也有人指出,这类自画像和亲友肖像中,有一部分曾被搬用于他的宗教历史画。著名的《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约1635,德累斯顿画廊),据近年考证,可能是一幅进行道德说教的宗教画。
阿姆斯特丹盛期(1640~1648)40年代,伦勃朗个人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幸事件。生活的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在艺术上进入深化阶段。1642年,萨斯基亚在儿子蒂蒂斯出生后不久病死。同年,名画《夜巡》(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问世。画家进一步突破传统的团体肖像画程式,使它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的性质,其目的可能是为了要使观众由此而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革命斗争。"夜巡"这个名称是约1800年才出现的。这是由于,此画被后人涂上过厚的光油层,加上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侵蚀和空气污染,以致画面变暗,像是夜景图。
20世纪,主要是1947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以此画整修,把过厚的光油层除去,这样才证实,它所描绘的确是白天情景。有人认为,它的名称应改为"弗朗斯·班宁·科克上尉射击手连的出发"关于此画,过去流传过这样的说法:当此画的顾主们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时很不满意,因为他们中间不少人被画在不够显眼的部分。他们要求画家修改此画,而画家拒绝,造成僵局,伦勃朗因而成为阿姆斯特丹上层社会中不受欢迎的画家。他后半辈子生活在贫病和不幸之中,似乎主要是《夜巡》这一幅画造成的。这种假设近几十年来经许多国家专家考证,已被否定,但是自画家去世后不久,以上传说就开始为一些富有浪漫主义幻想的传记家所一再复述,为的是要渲染所谓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为群众理解。事实上,《夜巡》这幅画最后仍为顾主接受,画家也获得了事先议定的报酬。此后,他仍继续不断接受种种重要的订画任务。至于40年代后期起,伦勃朗不再像在30年代中那样受许多顾主欢迎,以致生活越来越因难,这种情况则不仅仅是为《夜巡》一幅画,而是为画家画风的改变所造成的。《夜巡》这幅画实际上标志着第2、3这两个时期之间的过渡。《夜巡》采用接近于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使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的中心,显得很突出,并好像正在向观众走来。这种手法加强了整个画面宏伟的巴洛克气势。不过《夜巡》以后,伦勃朗越来越少地运用巴洛克美术那种Ji动不安和讲究排场的艺术效果,而是热衷于采用更加含蓄的手法去表现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类手法当时并不流行,因而尽管伦勃朗的创新作品仍有一批赏识者,但毕竟没被多数市民理解。这时期的作品《圣家族》(1645)等虽为宗教画,却洋溢着世俗精神,正如马克思所说:伦勃朗是按照尼德兰的农妇来画圣母的。同一时期中,他对景写生,制作了《三棵树》(1643)等蚀刻画和一些风景素描。约1645年,斯托费尔斯来到伦勃朗的家中,以后成为他的妻子,她的形象曾出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
晚年(1648~1669)1656年,伦勃朗被迫宣布处于变相的破产状态。以后两年,房子和动产均被拍卖。他的油画买主不多,可是宗教题材蚀刻画却销路甚广,其中有一幅俗称《100荷币版画》(约1649),即是由于买价高而获得这一名称的。1660年,他迁居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区域附近的一座小屋。同年,他充当妻子与儿子开设的一家美术公司的雇员,因为这样才能免于受到债主们进一步的逼债。次年,他受托绘成历史画《西菲利斯的密谋》。西菲利斯于公元69年发动过反抗罗马暴政的起义,是荷兰远古的民族英雄。此画为荷兰历史画中最有纪念碑式气派的杰作,但由于某种至今尚未弄清的原因,它遭受了从市政厅墙上取下的厄运,如今只留下了其中的一块残片(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1662年,他绘成《呢商同业公会理事》(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这幅团体肖像画非常深刻而含蓄地表现了因人而异的外貌和性格特征。不过,据近年考证,画中人物并非理事,而只是该会的几个抽样检查员以及站在他们后面的一个仆人。1663年,他的家庭遭到不幸,但是一系列折磨并未摧毁倔强的老人,他在去世前还绘出了一批名画,包括《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
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伦勃朗留下的作品包括约600幅油画、350幅蚀刻画和1500张素描。70年代以来陆续还有一些新的发现。《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参孙被弄瞎眼睛》、《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夜巡》、《圣家族》、《三棵树》、《100荷币版画》、《呢商同业公会理事》、《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
伦勃朗绘画历史地位:
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自画像莱顿时期(约1625~1631)作品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光暗。这名辞,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光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光暗是含着绝然不同的作用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目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卢浮宫中藏有两幅被认为代表作的画《木匠家庭》《以马忤斯的晚餐》。
伦勃朗作品选:
《夜巡》(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1642年 尺寸为363X437厘米
此画是受阿姆斯特丹民警总部委托而创作的群体肖像画。按惯例,订件者的肖像应在画面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都付了一样多的定金。可是伦勃朗选择了民警队在班宁·柯克大尉的带领下,紧急集合准备出发的瞬间,描绘了该场面的紧张和仓促。结果订件者提出抗议并拒绝接受此画。这幅画本耒描写的是白天的行动,由于年久而变得发暗,后人称为《夜巡》。
《夜巡》可以说是伦勃朗艺术和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伦勃朗因为把艺术,名誉和自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而不愿迎合资产阶级和小市民那种平庸的艺术趣味而降低作品的艺术性,不愿放弃自己的美学观点和表现手法,因此而得罪了那些没有丝毫艺术欣赏力的订画者,在生活上很快沦为贫民,而且从此不再收到他们的订单了。
《夜巡》一画作于1642年,尺寸为363X437厘米,现藏于阿姆期特丹国立美术馆。此画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射手们每人出一百弗罗仑(荷币),各自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与别人占在同等的位置。然而,伦勃朗却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把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会或欢快的娱乐中,去表现每个人物的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如哈尔期常做的那样更没有把众多的人物并列起来,仅仅作为肖像来画。画家为了不便众多的人物捆塞在画面,对构图进行了精心设计,尽量使每个人都能看见又安排和错落有致,同时还使中心人物斑宁。柯克中尉及副手极为突出。此画的光和色彩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叹的。原画表现的是白天,因长期烟薰,颜色变黑人们误称为"夜巡"。这幅杰出的艺术佳作却导致画家迅速步入不幸之中!
《戴金盔的人》
在这张画里,金盔是他描绘的重点,而人物被他隐在阴影之中,他采用近乎雕塑般的厚涂技法,把金盔的质地描绘的铮铮作响,令人叹为观止。
伦勃朗
作者:[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似乎没有哪位画家有着像伦勃朗那样跌宕起伏的人生了。
这位17世纪荷兰画派的卓越代表 ,这位世界级的绘画大师,尝尽了人世间所有的喜怒哀乐,并用他的画笔淋漓尽致地讲述了 他一生的遭际。
伦勃朗于1606年7月15日生于荷兰莱顿,他是莱顿地方上一位面粉商 的儿子。和幸运的丢勒一样,他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在他刚到应该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时,父亲就把他送到了当地有名的莱顿大学去学习法律,希望他将来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律师 。
伦勃朗的大脑对枯燥的法律条文毫无反应,能够使他发生兴趣的只有绘画。他在莱顿大学经受了7个月法律条文的折磨之后 ,终于决定放弃。随后,他成了画家斯瓦南布赫的学生。他的老师是当地画坛德高望重的画家,曾经留学意大利,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画风的影响。这种饱含人文主义思想的画风也给年轻的伦勃朗极大的影响。3年之后,伦勃朗又拜拉斯特曼为师,继续学画。但不知什么原因,在拉斯特曼的画室里他只呆了半年,便回到了家乡莱顿。
后来他前往阿姆斯特丹寻求发展,从此在那里扎下根来,直到1669年去世,他也没有离开过那座城市。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当初他崭露头角,在画坛引起震动,一些爱才如宝 的艺术赞助人愿意出资送他到意大利去深造,他却没有接受这个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好机会。他认为要学到真正的本领不在于一定要到什么地方,只要诚心学习,就会有所长进。他不愿意在东奔西走中耽误时间,所以他在阿姆斯特丹一呆就是近40年。他在定居阿姆斯特丹的头几年就展现了他非凡的才能,很快就被这座城市所接纳,并成为了大红大紫的画坛新锐。他那不平凡的一生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
17世纪的荷兰,风景画、静物画和肖像画都十分地流行。伦勃朗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在肖像画方面的杰出才华,他对肖像画情有独钟。伦勃朗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作品,其中有许多都成为了不朽之作。他的许多肖像画都以他身边的人物为模特儿。他的哥哥成了《戴头盔的人》,父亲出现在了《大卫和压沙龙》当中,而自己则进入了《参孙》。有一个女人的形象我们应当十分熟悉,她是在伦勃朗肖像画中出现得最多的一位,她便是伦勃朗的妻子萨斯琪雅。
当年24岁的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初获成功,订单塞满了邮筒,画商纷至沓来。一位名叫威廉布尔的画商成为了伦勃朗最亲近的朋友,他俩过从甚密,时常聚谈。有一天伦勃朗到威 廉布尔的家中做客,正当他们大声说笑的时候,客厅的门口出现了一个窈窕的身影,伦勃朗立即收住了笑容,但他的目光却再也无法从那个倩影上收回。
萨斯琪雅是威廉布尔的表妹,曾经是一个贵族之家的掌上明珠,过着无忧无虑而又优雅自在的日子。但好景不常,这个贵族之家因为父母双亡而日益衰败。年幼的萨斯琪雅也不幸 沦为孤儿,威廉布尔的父母收养了她。
自从在威廉布尔家里见到了萨斯琪雅,伦勃朗就日夜思恋,不能安生。威廉布尔看出了伦勃朗的心事,他十分乐意将他可爱的表妹正式介绍给这位前程光明的朋友。
但是,这桩婚事却遭到了萨斯琪雅养父母的坚决反对。因为他们觉得那个以绘画为生的年轻人似乎有点动机不纯,有觊觎萨斯琪雅父母留给她的那笔数目不小的遗产的嫌疑。同时 ,许多朋友也提醒伦勃朗,不要娶萨斯琪雅,因为她身体虚弱,而且患了肺病。但是这对年轻人已经深深相爱,无论阻力多大,他们都决心终身相守。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终于在三年之后以萨斯琪雅养父母的妥协而告终。两颗相爱的心终于贴在了一起。
伦勃朗真的很爱他的妻子,他把自己辛苦作画赚来的钱大多花在了萨斯琪雅的身上,看着萨斯琪雅在他的精心打扮之下变得越来越美,他感到无比的满足和骄傲。
但这却成为他人生第一次遭受重大挫折的开始。从给妻子购买高档的服装和饰品开始,伦勃朗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坏毛病。他随心所欲地购买他所喜欢的珍宝和贵重的艺术品。家里的墙上挂满了各种油画、铜版画,地上铺着做工考究的波斯地毯,书桌和壁炉上摆满了各式精美的瓷器。他随后又买下了一幢豪华别墅,还开办了一家经营艺术品的专卖店,交给了萨斯琪雅来打理。这些巨大的开支不仅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就连妻子的那份数额不菲的陪嫁也耗用殆尽。但伦勃朗十分自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又会挣得盆满钵满。
但他的想法却未能实现。中途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使他的事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生活也跌入了低谷。1642年伦勃朗应邀前去为一个**连的军官绘制集体肖像。他在观察了解了这些军官的生活状况以后,立即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决定截取他们生活中一个具有典型 意义的场面进行描绘。他没有把人物安排在当时十分时髦的社交场合――宴会上,而是选择了他们在正午时分离开军械库到城墙边值日的情景。这样的选择是画家独特的视角所决定的。这个场景使伦勃朗感到兴奋,因为正午的阳光十分炫目,投射到那些军官的身上,产生了很好的光影效果,而城墙的门洞里却光线昏暗,一些人影在黑暗中游曳,成为暧昧的剪影 。这种强烈的明暗关系正是他一直在寻求的效果。伦勃朗对光线的把握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把自卡拉瓦乔开始的“黑影强光”艺术手法发展到了传神的境界。他善于利用光线来强化画面中的主体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这种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的情节性绘画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有时他将光与影的对比推到了一个极致,但从画面整体来看却显得十分和谐。后来有人把他的这种画法称为“伦勃朗用光法”,许多人都模仿过这位大师的用光技法,但都不得要领,显得十分拙劣。
而伦勃朗天才的画笔却在这个巨大的画幅中尽情挥洒。画中的人物各个神形兼备,血肉鲜活。当你今天站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这幅名为《夜巡》的作品前静静品味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回到那个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景中去,恍惚间会忘了那是一幅画。你仿佛身临其境,觉得自己就是画中的人物。那只小姑娘怀抱着的公鸡高昂着头,好象正欲挣脱束缚,那位正在摇旗的人,好像正与你擦肩而过。这实在是让人有点不可思议。
许多人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伦勃朗既然描绘的是正午的情景,那为什么叫做《夜巡》呢?
这幅原名《班宁.柯克大尉和火枪手们巡视城市的街道》的画作后来成为伦勃朗最杰出的作品,在美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品完成之后,被挂在了军营的一个大厅的墙上。当时人们取暖靠的是烧碳,天长日久,煤炭灰使画面蒙上了一层黑色,原本阳光灿烂的天空看上去像是夜晚。后来的人门“望图生义”,附会出一个《夜巡》的名字来。
伦勃朗在这幅画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也运用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手法。但这幅突破传统,并杂糅了风俗画和历史画元素的作品,不但没有像他希望的那样受到欢迎,反而大受冷落。特别是他那些花了钱而又没有被安排在画面重要位置的顾客,更是大为不满,于是他们拒不付款。
这件事情在阿姆斯特丹闹得沸沸扬扬,各种不利的传闻甚嚣尘上。一时间伦勃朗的豪宅门庭冷落,过去的订画者纷纷远避他处,他的生活立即陷入了困境。当年挥金如土的潇洒换来的是今天的窘迫,伦勃朗追悔莫及。但事已至此,他只好变卖家当,以填补亏空。真是祸不单行,恰在此时,他心爱的妻子又患上了肺结核,他实在拿不出钱来为她治病,眼看着妻子美丽的容颜日渐憔悴,伦勃朗心如刀绞。不久,35岁的萨斯琪雅就被死神无情地带走,留给伦勃朗一个刚刚出生的男孩和无尽的悔恨。
伦勃朗带着丧妻和破产的双重打击与痛苦,默默地来到了一个犹太人居住的小镇上租了一间破旧狭小的屋子暂时安顿下来。在这间四面透风的小屋子里,伦勃朗想起了他和妻子在 豪华别墅里共同度过的那些美好岁月,萨斯琪雅带给他的许多美好的回忆。这个温柔体贴的 女人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他,可她却极少得到那个忘情于工作的丈夫情感的回报,在伦勃朗的心目中绘画似乎比妻子更为重要。伦勃朗多数时间是把她当做一个理想的模特儿在使用,而不是把她当妻子来呵护和疼爱。他总是要她摆出各种他所需要的姿势,然后无休无止地埋头作画。我们在《约瑟与波提夫之妻》、《阿尔忒密斯》、《酒店里的浪荡子弟》、《鲜花的萨斯琪雅》等作品当中都能看到以不同面貌和身份出现的萨斯琪雅。萨斯琪雅是个守着丈夫却寂寞无比的女人,她的眉宇间永远都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
反思既往,伦勃朗泪如泉涌。为了寻求心灵的平静,他寄情于山水,对大自然倾注了无 限的深情。在此后的几年中,他创作了许多以阿姆斯特丹郊外风光为主题的风景画作品。《郊外有风车的风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幅。这些作品中饱含着对自然万物勃勃生机的热爱与礼赞,也在不经意中流露出一丝云霭般淡然的怅惘。
在度过了一段心理调试期之后,伦勃朗决定重新奋起。经历生活磨难的伦勃朗,这一时期的作品显得更为成熟、平实和温婉。顾客们逐渐恢复了对他的信心,他的生活和事业都有了较大的起色。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他找来了一位名叫亨德里克的保姆替他看管孩子和料理家务。伦勃朗开始心无旁骛地作画,他常常呆在画室里,有时甚至像米开朗琪罗那样合衣而卧。有时他也会以亨德里克为模特儿画上几幅肖像。这个女子与萨斯琪雅有着迥然不同的气质,她带着乡村女子特有的淳朴与娴静走进了伦勃朗的作品。今天我们可以在《窗边的亨德里克》、《亨德里克像》、《亨德里克入浴》和《修脚的示巴女王 》等作品中看到她的模样。她虽然不具备萨斯琪雅那样的高贵与端庄,但她羞涩、温柔又丰腴,显得十分可爱。因此独居多年的伦勃朗很快和她同居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随后,她成了伦勃朗的得力帮手和模特儿,并为伦勃朗生了一个胖乎乎的女儿。
不幸的是,这件事情带给了伦勃朗又一场灾难。阿姆斯特丹的人们完全不能接受这一事实,他们对那位保姆的谴责声吓跑了伦勃朗所有的顾客,伦勃朗的生活难以为继。虽然他早就在挫折中懂得了取悦顾客将会带来怎样的好处,违背他们的意愿又将使自己陷入怎样的境地,但伦勃朗始终无法违背艺术的良知,去向权贵们谄媚,去迎合他们的趣味。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艺术方向。他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对生活有了更深的领悟。
以这样的精神直面残酷的现实,再度破产将不可避免。49岁那年,厄运再度降临到这位倔强的艺术家头上。他只好以经营一间小杂货店来维持生计。这次打击比第一此更加猛烈,那次他失去了别墅、家当和妻子,这次,他不仅失去了财产(连绘画材料都买不起了),还失去了第二任妻子亨德里克和儿子提塔斯。在他那幅《提塔斯》中我们得以见到他不幸早夭的儿子的模样。这一命运的重击几乎使他一蹶不振,他已经对这个世界彻底地失望了,他更不屑迎合世俗的趣味,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梦幻之中。
晚年,他的创作进入了一种癫狂与冥想的奇幻境界。他生命中最后几年创作的一批油画 和铜版画正表达了他这一时期的艺术思想和人生态度。他的精神已经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超越和升华。
然而,作为肉体的伦勃朗还得有一快面包果腹,他不得不去做一名巡夜人。当步履蹒跚的老人佝偻着身子踟躇在深夜清冷的街巷当中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就是那位伟大的画家,对于那个社会来说他无异于一个废人,他已经被社会彻底地抛弃了。
1669年,一代大师伦勃朗在贫病与孤独中阖然长逝。他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上生活了63个年头。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身边一无所有,但他却留给这个世界无数价值连城的杰作。伦勃朗的一生无法不叫人为之唏嘘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