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中国民族风格

世界油画名家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人和它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胜利实在来之不易。为了体现人民对革命战争和1840年以来反对内外敌人中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敬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人和它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胜利实在来之不易。为了体现人民对革命战争和1840年以来反对内外敌人中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敬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议参军
114厘米×211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1950年 王式廓
此图是王式廓从延安时期的木刻转向油画创作的重要作品,其构图方式连接后来的《血衣》,表现了王式廓的个人特色。而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来论,又上接1937年创作的《台儿庄大捷》,表现了他在这个题村范围内的成就。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与天安门相对的广场中轴线上时,完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先烈的永久的怀念,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将对他们的子孙进行永久的革命传统教育。为了这个怀念和教育,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全国解放初期就组织画家创作革命历史画,以期通过图像化的革命历史颂扬他们心中的英雄和英雄事迹,而图绘革命历史也就成了许多画家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由于油画的特性,在新中国的现实要求中,油画首先承担了图绘革命历史的重任。1950年1月17日,南京率先成立了革命历史画创作委员会。5月,中央美院完成了文化部下达的绘制革命历史画的地道战
140厘米×169厘米
中国革命博物馆藏
1952年 罗工柳
罗工柳(1916一),广东开平人,1936年入杭州国立艺专,1946年任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主任,1950年起任教于中央美院,1955年赴苏联留学。1958年回国,历任中央美院绘画系主任、副院长。艾中信在《油画风采谈》中说:“当他创作《地道战》的时候,油画底子不算厚。按一般的规律,基础愈厚,创作愈高;《地道战》却突破了这个规律,究其原因,是罗工柳对绘画各门类的修养广,而且他善于吸收各门艺术的精华、采取各种手段,来弥补油画底子的不足。”任务,其中的油画有:徐悲鸿的《人民慰问红军》,王式廓的《井冈山会师》,冯法祀的《越过甲金山》,董希文的《抢渡大渡河》,艾中信的《一九二0年毛主席组织马克思小组》,夏同光的《南昌起义》、胡一川的《开镣》,周令钊的《鸦片战争》等。6月,《人民美术》编辑部组织召开了"历史画座谈会",会议研究了"如何才能正确地反映历史的真实,以教育群众;如何尊重历史资料,如何不拘于事实的复述;如何统一现实理想的矛盾"等问题。

   1955年5月,董希文、关夫生、刘仑历时6个月沿红军长征的路线写生。

   此后许多画家都积极投入到这图绘革命历史的工作中去,当王朝闻的《刘胡兰》(雕塑,1950年),罗工柳的《地道战》(油画,1951年)、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油画,1953年)等一批在现代美术史上的名作相继问世的时候,革命历史就成了一段时期以来绘画表现的永恒的题材。此后,各个画种都在历史画的领域为本画种创造了辉煌--古元的《刘志丹和赤卫军》(版画,1957年),王盛烈的《八女投江》(国画,1957年),潘鹤的《艰苦岁月》(雕塑,1957年),詹建俊红军过雪山
100厘米×300厘米
中国革命博物馆藏
1955年 艾中信
艾中信(1915一),上海浦东人。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并留校任教,1940年转任国立北平艺专副教授,1950年后历任中央美院油画系主任、副院长。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艾中信表现了革命转折时期的艰难与困苦,画面中雪域的环境渲染,加大了表现的力度。1943年,作者曾经历了川西北邛崃雪峰的阴晴变化,也感受了冰天雪地的寒冷饥饿,从切身的体验出发,表现与之相关重大主题,是革命历史画创作中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最基本的要求。的《狼牙山五壮士》(油画,1959年),侯一民的《刘少奇同志与安源矿工》(油画,1961年),艾中信的《夜渡黄河》(油画,1961年),石鲁的《在南泥湾途中》(国画,1961年),何孔德的《出击之前》(油画,1963年),他们也续写了革命历史画的篇章。

   《开国大典》作为现代油画的经典作品,它产生的前夜,美术界正在开展新年画创作运动,国画家正在接受艰苦的改造。由于油画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所以董希文以他的油画语言,融合当时正在流行的新年画的构图和色彩,把一个规模宏大的历史题材,以一种明确的民族风格表现出来。画面中那种明朗的色调,细腻的刻画,喜庆的气氛,很容易让人们体会到节日的感觉。董希文先后毕业于苏州美专、上海美专和国立杭州艺专,又于1943年到敦煌艺术研究所临摹壁画3年,对中国传统艺术有较深入的认知,因此长期的积累运用到《开国大典》上,正好学有开国大典
230厘米×405厘米
中国革命博物馆藏
1953年 董希文
作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开国大典》记录了现代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董希文(1914一1973)用民族化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吸收了新年画的具体成果,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瞬间定格在画布上,《开国大典》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并被收入当时的中小学课本,成为现代美术史最著名的作品。正因为它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所以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画面中所画人物的命运就决定了此画的命运,同时又牵涉到画家的命运。先是作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员和国家计委首脑的高岗于1954年初被撤销职务,8月自杀身亡。此后又被开除出党,因此董希文奉命涂掉了毛泽东身后最右边的高岗,“文革”开始后,刘少奇成了党内最大的“走资派”,而董希文也得了不治之症,但仍然受命将刘少奇改画成另一副主席董必武。此后至1972年,当中央文革小组为纪念《讲话》发表30周年而筹办纪念美展,把董希文从干校调回北京,重画《开国大典》,董希文的癌症已到了晚期。“文革”后期,又有人想涂掉画面中的林伯渠(1945年以来的政治局委员),因为他在延安时曾反对毛泽东和江青结婚。这时董希文已故去,所以找到了靳尚谊。靳尚谊不忍修改原作而重新复制了一幅,这是《开国大典》的第四稿。“文革”后随着刘少奇的平反,靳尚谊又在第四稿上恢复了第一稿的原貌,实际上这是《开国大典》的第8稿,《开国大典》历经近30年的政治波澜,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它是特殊时期被扭曲的艺术和政洽关系的最有力的证明。所用。应该说以油画表现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是其他画种难以胜任的,这也是以油画表现历史题材的优人之处。董希文的成功,既有题材选择的因素,也有方法运用的因素。

   1957年建军30周年纪念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展出了420件各种形式的作品,这批作品是在解放军总政治部主持下组织400多位美术家经过18个月的劳动而创作出来的。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历史,其中的油画有《井岗山会师》(王式廓作),《强渡大渡河》(宗其香作),《毛主席在陕北》(高虹作),《瓦子街战斗》(吕斯百作),《红军过雪山》(艾中信作),《红军不怕远征难》(董希文作),《贺龙在洪湖》(恽圻苍作),《解放南京》(杨建候作),《跨过鸭绿江》(侯逸民作),《刘胡兰》(冯法祀作)等。这次展览为油画表现历史题材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而展览中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王盛烈的国画《八女投江》,也成了一个时期内这些画种的代表作。这次展览虽然有不少反映现实的军事题材作品,但是多数作品表现了革命军队的历史,因此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洪湖黎明
102厘米×240厘米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1956年 恽圻苍
恽圻苍于1963年从中央美院油研班毕业后任教于广州美院。1953年他从中南文艺学院毕业后不久即创作了《洪湖黎明》,该画以阔大的场面表现了贺龙在洪湖地区闹革命的盛景。次革命历史画创作。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是历史画创作的理论基础。正如蔡仪所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是我们所熟知而奉为圭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要描写现实的真实,也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而且两者是要结合的,不可分割的。因此重视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的任务是应该的,如果不结合描写现实的真实性,历史的具体性,就会使我们的作品成为标语口号的图解。重视描写现实的真实性是应该的,如果没有结合以社会主义教育人民的任务,所描写的就会只是现实的现象,只是表面的意义,没有深入现实的本质,也就没有深刻的思想性。"

   毛泽东以他那革命家刘胡兰
228厘米×423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1957年 冯法祀
刘胡兰的英勇不屈深深感动了一代人,她的事迹也教育后人为了一个理想而不惜牺牲。在她的人格力量影响下,她的事迹和形象曾吸引了无数的美术家为之动情,为之讴歌。王朝闻的雕塑和冯法祀的油画都是这一题材中的代表。冯法祀(1914一),安徽庐江人。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1937年在陕西三原参加红军。1938年任职于国民党政治部三厅,同年赴延安,在鲁艺任教。从1939年起先后任教于武昌艺专、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国立北平艺专。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院油画系主任、教授。1955年任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训班班长。的气魄,在文艺创作的领域提出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一方法的提出,比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革命的现实主义在一个方法的表述上就显得更加完善,而在具体的实践上也更符合艺术的自然规律,同时还给理论的阐释增加了许多回旋的余地。"作者通过艺术反映现实时,必须要表现他对现实的立场和观点,是唯心的,是反动的,还是进步的。批判的现实主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哲学思想基础就更进了一步,是辩证唯物主义。' 在这样的创作方法的指引下,一批反映革命历史的作品就成了说明这种方法的范本--"比如《地道战》、《刘胡兰》、《艰苦岁月》等,都应该算作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当然革命浪漫主义因素多少不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通过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现实,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共产主义的美学理想和革命Ji情。"罗工柳的《地道战》和潘鹤的《艰苦岁月》所表现的"虽然南昌起义
201厘米×260厘米
中国革命博物馆藏
1958年 黎冰鸿
黎冰鸿(1913-1986),广东东芜人。1931 年在香港师从李铁夫,1937年在内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6年任新四军华中建设大学教授,1953年调浙江美术学院,先后任油画系主任、副院长。黎冰鸿的水粉组画《爆破英雄--王光明》曾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南昌起义》是他一生的代表作。当时敌强我弱,斗争从地上转入地下,但作者描绘的英雄人民,在精神上却压倒了敌人;地道中是潮湿而阴暗的,但作者却把它描绘得温暖而明亮;当时斗争生活很艰苦,但作者并没有表现战斗者疲倦的神态,而是把他们描绘得精神充沛;在艰苦斗争的环境中人民可能衣履破旧,但作者把人物的衣饰不仅描绘得整洁,两个青年妇女还穿得很漂亮"。 这种处理手法就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

   基于这样的理论,"董希文等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写生所得的写生稿,就在生活的现实和历史的真实中寻找创作的契机,遵义会议故址的长廊、湍急的大渡河、深藏着危险的草地、海拔四五千公尺的雪山、仅够羊能过去的甚至羊也过不去的蹊径、令人目眩的栈道、凶险的腊子口"。 这些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场景,都成为画家创作的基本素材。但是董希文此后没有创作出像《开国大典》那样的力作,再造历史的辉煌。但《看到西藏》还是得到了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的赞誉--"带来了无限的温暖,明朗的阳光;画家成功地表现了开发大自然的愉快"。

   在文艺领域,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和方法,这些都影响了在他的旗帜下进行艺术创作的革狼牙山五壮士
200厘米×185厘米
中国革命博物馆藏
1959年 詹建俊
狼牙山五壮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作者以雕塑的造型将五壮士矗立在山巅上,并与远处的山峰形成对比。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正表现了毛泽东所赞扬的“重于泰山”的品格。詹建俊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歌颂,是这幅画的感人之处,他正确处理了整体造型与性格刻画的关系,同时把形象塑造和周围环境连结到一起,给人以烈士与山河同在的感觉。詹建俊(1931一),辽宁盖县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1955进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后留校任教。现为油画艺委会主任。命文艺战士。毛泽东不仅提出一种理想形态的创作方法,而且在他的诗词创作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那些曾经脍炙人口的诗句经常成为理论家们论证这种创作方法的例证。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艺术家来说,能够把握这种结合的尺度,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在这个结合当中,两者所占的比例或某一方面的因素多少,都直接关系到作品本身的质量。"大跃进"美术中人们司空见惯的类如《飞机撞断玉米杆》、《大豆过江》等作品,当时都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但是在经过历史的筛选后最终则成为政治上的"浮夸风"的表现。

   50年代的革命历史画是这一时期美术创作成就的标志之一,出现了一批令苏联专家称赞的作品,但是苏联专家在看了"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后也提出一些不足,认为"其中有一些作品的素描较差,油画的造型不结实,色彩处理呆滞而缺乏表现力,有一些油画使人觉得简单地'涂'的成分要比'画'的成分多,由于油画家们在油画技法上的经验还不多,在色彩处理上往往还不能达到统一和丰富的效果"。

   可以说,1949年以来油画的发展是以革命历史题材的表现而树立了一个时代的成就标志,为此全国美协于1961年6月2日至7月10日在北京召开3次"革命历史画创作座谈会",对一个时期以来的历史画创作进行总结。会议的议题有:革命历史画的群众场面如何描写;革命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如何表现;革命受到挫折时的悲壮题材如何处理。参刘少奇同志与安源矿工
160厘米×322厘米
中国革命博物馆藏
1960年 侯一民
这是一件令作者不堪回首的伤心之作。尽管在60年代初此画以极富感染力的构图和表现方法,为革命历史画的创作树立了榜样。但是因为“文革”中刘少奇的命运,此画受到了批判,作者亦遭受磨难。而正因为有这幅画的影响力,才有了后来的《毛主席去安源》。绘画在政治争斗中充当了一种特殊的工具,是现代美术史中独特的现象。后来在“文革”中,为了“将功补过”,侯一民又画了《毛主席与安源工人在一起》。加座谈会的有为革命博物馆创作历史画的画家罗工柳、董希文、艾中信、侯一民、林岗、王恤珠、鲍加、詹建俊、靳尚谊、秦陵、肖锋、金山石等。与会者认为:"表现好这种题材,关键在于:1、立场,对史实的正确理解;2、艺术处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此同时,《美术》也开始发表一些文章,评论或介绍革命历史画创作的经验,开展"关于革命历史画问题的探讨",首先出场的是侯一民的《刘少奇同志与安源矿工》和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这一次结合创作的座谈,是"文革"之前关于革命历史画创作和研究的一次重要的活动,它不仅总结这一时期关于革命历史画创作的经验,同时还研究了创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革命历史画创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到1962年"第三届全国美展",革命历史画又相继出现了一批杰作,其中有黎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
155厘米×140厘米
中国革命博物馆藏
1960年 靳尚谊
靳尚谊1955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研班,1957年毕业于马克西莫夫油训班。经过严格的基础训练,靳尚谊具有完善的油画技巧,尤其擅长肖像,《十二月会议》作为具有深刻内涵的历史画创作,省去了与之相关的诸多环境的描绘,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冰鸿的《南昌起义》(1958年),罗工柳的《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上》(1959年),王征骅的《武昌起义》(1959年),蔡亮的《延安火炬》(1959年),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1959年),侯一民的《刘少奇同志与安源矿工》(1960年),全山石的《英勇不屈》(1961年),靳尚谊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1961中),林岗的《狱中斗争》(1961年),艾中信的《夜度黄河》(1961年)。此后由于社会更需要密切配合现实的作品,很多画家都开始把视线转移到对现实的关注之中,同时因为民族风格的提出,也为历史画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可以说这也是革命历史画逐渐减少的一个原因。

   1961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再次组织了革命历史画的创作,其中的油画有罗工柳的《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上》、詹建俊的《毛泽东同志在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侯一民的《刘少奇同志与安源矿工》、靳尚谊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鲍加和张法根的《淮海大捷》、工恤珠的《金田起义》等。1963年,中央美院举办了"油画研究班毕业创作展览",钟涵的《延河边上》、柳青的《三千里江山》、闻立鹏的《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杜键的《在Ji流中前进》,不仅表现了对油画语言的研究成果,而且在革命历史画题材的处理上也有了重大的突破,这批作品在油画发展史上也成了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把握重大题材,以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和事件,以富有Ji情的色彩反映思想和感情,把革命历史画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正因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完全吻合了共产党文艺思想中的宣传、教育延河边上
180厘米×360厘米
原作已毁
1963年 钟涵
钟涵(1929一),江西萍乡人。1946年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55年入中央美院油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研班,此后一直任教于中央美院。此画作为毕业创作,当时深获好评,因为它不同于其它表现领袖题材的作品。画面中毛泽东和当地的一农民背对观众,他们出现在傍晚时分的延河边和宝塔山前,是那么宁静而亲切,又是那么自然而传神。但是因为没有表现领袖的正面形象,原作在文革中受到批判并被毁。功能,所以尽管1949年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对艺术创作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表现革命历史的创作则始终受到一种特殊的关照。出于这样的原因,"文革"初期的样板画《毛主席去安源》(刘春华)的诞生,以及后来的《Ji扬文字》(杨之光)等一批反映历史的作品,都可以串联为一个完整的用以表述这种关系的论证。这之中历史也许可能因为政治的需要出现一些人为的扭曲,甚至出现某种完全对立的情形,如《刘少奇同志与安源矿工》和《毛主席去安源》,可是当人们掸去历史上的尘埃以后,真实的历史还是超越了人为的图像。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绘画艺术-世界油画名家-苏联与中国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