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开幕式吸引了中匈两国众多嘉宾
位于欧洲中心腹地的匈牙利素有“欧洲心脏”之称,它不仅是贯穿中欧与东欧的重要枢纽,也是联结欧亚各种文化的首要门户。当地时间2012年8月9日,作为中国文化部和匈牙利国家资源部的重要文化交流项目,由中国美术馆与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开放与共融——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匈牙利国家美术馆隆重开幕,首次大规模地向匈牙利乃至其他欧洲国家全景式呈现自1978年以来中国艺术发展的真实历程。
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之多、展览规模之大、作品内容之丰,堪称大手笔。它不仅是对一年前在中国举办的首次全方位展现匈牙利当代艺术面貌的“匈牙利当代艺术展”的回访与致意,更重要的是,这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有助于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本土艺术的发展,增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为两国间政府与人民的了解与友谊增添更多内容。
来自“故乡”的艺术
当地时间8月9日上午11时,在首都布达佩斯的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大厅,中匈两国众多嘉宾汇聚一堂。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高建、匈牙利国家资源部文化国务秘书拉兹罗·西蒙、中国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文化部外联局欧亚处参赞谢飞、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游庆桥、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匈牙利国家美术馆馆长拉兹罗·巴恩等出席了开幕式。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在嘉宾致辞前,两位身着中国旗袍的匈牙利少女,吹响竹笛,现场演唱了一首中文歌曲《橄榄树》。中国古代曾将匈牙利称作“马扎尔”,东方游牧民族马扎尔部落在历史上奠定了匈牙利国家的基础,他们有突厥血统,从中亚一直迁徙到如今的匈牙利。歌中对“故乡”的吟唱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也让在场的两国嘉宾与观众感到十分亲切。
匈牙利国家资源部文化国务秘书拉兹罗·西蒙首先发表了致辞。他对中国艺术与欧洲艺术的不同感到惊叹,并表示,不仅艺术领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着很大变化。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强大,也预示着在文化艺术领域将会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帮助匈牙利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游庆桥在随后的致辞中表示:“展览展出期间,恰逢匈牙利国庆日,相信在‘开放与共融’的文化氛围中,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将更加增进。”
匈牙利与中国的艺术交流可上溯到18世纪,匈牙利国家美术馆馆长拉兹罗·巴恩表示,“能在21世纪与中国美术馆合作推出艺术展览,感到荣幸”。他在向展览各方工作人员表达谢意的同时,还希望布达佩斯未来能够成为欧洲一个新的文化中心,并通过这里不断地向欧洲展示和传播中国的文化艺术。
开幕式在一曲优美清丽的《茉莉花》中结束,而关于中国艺术的话题似乎才刚刚开始。要真正了解来自东方的茉莉芬芳几许,则需要在展厅沉静的氛围中细细品味。
更加广阔的艺术视野 更加平等的交流视角
位于首都布达佩斯英雄广场一侧的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巨大的廊柱间悬挂着“开放与共融——中国当代艺术展”的大型海报,与目前正在展出的该馆15世纪至17世纪的馆藏精品陈列广告平分秋色。兴建于1906年的匈牙利国家美术馆,是目前匈牙利美术作品收藏量最大的美术馆。来自中国的东方艺术和东方文化正在争取着与不同文化间对话的平等地位和主流视角。
此次“开放与共融——中国当代艺术展”选取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作品120件,分为“时代变迁”“诗意自然”“多元异彩”3个板块,分别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真切记录,对人与自然相亲相融的诗意表现,对艺术观念和语言的多元探索。据了解,这些作品以中国美术馆的馆藏作品为主,一些还是全国美术展览中的获奖作品。125位参展艺术家均为当代中国艺术界名家,包括吴冠中、詹建俊、靳尚谊、朱乃正、广军、朱振庚等20世纪40至60年代出生的艺术名家98位,还有部分70年代出生的年轻艺术家,基本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概貌。
“新的时代为中国艺术创作提供了崭新的内容,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时代变迁中,艺术家不仅是思考者与见证人,也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高度评价了此次展览,他指出,展览反映出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时代变迁和艺术家自身的思考,不少作品当时创作出来时就已经引起不小的轰动,是时代发展的见证。他以罗中立的《父亲》举例说,过去如此大的尺幅都是用来描绘领袖人物,但这是第一次如此真实地反映朴实的人民形象,使其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关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品的代表。
诸迪还向前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匈牙利新闻媒体介绍了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发展尤其是免费开放的情况。去年,全国的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后,共有5亿多人次走进美术馆、博物馆,这一数字获得了匈牙利观众的连连惊叹。因为即使在匈牙利国家美术馆,观众仍需要购买相当于50元人民币的门票。他指出,在如今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的大形势下,更要积极推动国家间美术馆在高端层面的学术交流,尤其是主流艺术的交流,为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了解、为两国间友好交往服务。
多方发力 强化对外传播效果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并非易事。以展览为例,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在展示中国艺术发展风貌的同时,推出中国主流艺术的价值观念,并让外国观众在欣赏展览时自然地接受,这是对外文化传播的要义,也是最大的难点。
近年来,中国美术馆正在通过很多对外输出的展览积累这方面的经验。选择交流国的主流展场、进入主流文化的宣传视野是基本立足点。此外,他们还在遴选作品方面煞费苦心,并且通过撰写前言、精选背景资料、培训志愿者等方式,力图强化传播效果。
为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带领展览团体,多次与匈牙利方面进行沟通。仅展览前言一项,就与匈方进行了4个回合的交流。中国美术馆的典藏部、展览部、公共教育部都是主任亲自带队,落实作品的交接、布展、展览的公众推广等工作。公共教育部还准备了中国文化的相关背景资料,准备对匈方的志愿者团队进行初步培训。在他们准备的详细资料中,围绕着文房四宝、梅兰竹菊等特定题材的寓意、诗书画印、“三远”表现法等中国画的基本欣赏要点,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不少符号标识,甚至不惜找来同一题材的中国画与西方油画作品对比展示,以强化观众的理解。即便如此,先期到达布展的团队发现,双方在选择喷绘的海报作品、展厅设置、布展等具体工作方面也存在着理解的差异,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美术馆展览团队耐心沟通,细致工作,加班加点,直到揭幕前夕基本解决了所有难题。
为取得更好的对外传播效果,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现场担任起导览工作。她为匈牙利媒体重点选择了“时代变迁”这一板块予以介绍。比如与《父亲》以大尺幅表现人民相对应,李象群的雕塑《我们走在大路上》以质朴传神的手法表现了亲切、平易的领袖毛泽东形象,更多地赋予作品以人性的光辉,而不是“神”的形象。又如,匈牙利以著名诗人裴多菲为傲,中国历史上有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也是有着忧患意识的爱国诗人。展览选取了两幅“屈原”题材的作品,一件是冯远的国画作品《屈赋辞意图》,完全白描手法,一件是朱乃正的油画《国魂·屈原颂》,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呈现出这个时代的画家希望中国振兴的夙愿。
裔萼还特别介绍了李先海用乌木制作的雕塑《苦旅共甘泉》以及喻红的作品《她——80后女作家》,前者刻画了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年夫妇,人物形象朴实、传神,令人印象深刻,其作者并未进入专业的美术院校深造;后者则描绘了一位还未读完中学,但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的网络女作家的生活,并置的一幅摄影图片,以杂志封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