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画赏析

艺术理论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摘要}:四君子画作为独立的画科有着自己的审美理念,兹从其产生背景、发展过程、艺术特征、审美要素等方面简要阐述,了解四君子画,作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关键词}:四君子画文人画梅兰

{摘    要}: 四君子画作为独立的画科有着自己的审美理念,兹从其产生背景、发展过程、艺术特征、审美要素等方面简要阐述,了解四君子画,作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关 键 词}: 四君子画   文人画  梅兰竹菊  历代名家  中国传统文化

    四君子画是指专以梅、兰、竹、菊为表现对象的传统中国画。中国画的寓性很强,四君子画能成为独立画科,是与中国社会,哲学,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的,有着深厚的中国人文情节。中国文化中的所谓君子,是指品德高尚之人,境界脱俗之流。而竹梅兰菊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是君子的代言者,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君子的特征与美德,竹子的虚心劲节,菊花的隐士风范,兰草的清香脱俗,梅花的凌霜傲雪,文人雅士自比君子者也就雅好清赏,一是情有所寄,也有托物言志之意。

    四君子画最早形成为独立的画科可上溯到北宋时期,并且多是文人画家的手笔。《宣和画谱》在《墨竹叙论》中说:“有的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在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作。”如文同、苏轼。在北宋时,不独以诗文著称,更以书法、绘画而名于世,为朝野的所重。四君子画的产生多出于文人名士之手,且多自娱抒情之作。文人画家没有生计上的压力,只以挥洒自娱为务,所以在选材上多以自比清赏之物为主,而梅兰竹菊正是文人的雅好。这些词人墨卿只要在生活中有所感触,往往便寄情于其中。苏轼说:“文同画竹乃是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实则苏轼也是如此。更有象郑板桥,以写竹言为心声,不论一枝梅或一竿竹,都不是简单的梅与竹,而是情感之于世故的流露。

    梅兰竹菊为什么能在众多的表现对象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四君子呢?

    首先,他们有着不同的自然生长环境与习性,这些习性正好适合所谓正人君子的道德体现。如梅的凌霜傲雪,坚韧耐寒,不与百花争艳却在苦寒无花之日独自怒放,且不艳不俗,不骄不嫩。这些正是在社会官场中打拼多年,有着丰富人生感慨的文人们的经历。所以每每以之自比。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是节气,坚韧与虚心的象征,有诗云:“才出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竹子挺拔,有节且虚心向上,这都是竹子的生理特性。且竹子对生存环境不甚苛求,南北皆可,且在多山贫瘠之地生存,这些也正适合那些仕途坎坷的文人需求。兰菊也是文人雅好之物。菊有隐士之美喻。既有自然性,也有文人的推崇,特别是陶渊明之独爱菊,文人雅士便争相追随。梅是耐寒迎春之花,尚存苦寒,菊乃秋季方开之花,忍耐了百花争艳的喧嚣,百花过后方显本色,不与百花争宠,且少蜂蝶追捧,正好迎合君子的美德,入选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兰草也是君子之物,生在山涧小溪边,隐在深山丛林之中,并且外表很平凡,不媚不俗,花色淡雅却不浓艳,香清悠远却不俗重,这也正是君子特性。梅兰竹菊四者相合,更是聚众美于一身,当然有很多画家只偏爱一物,像郑板桥偏爱画兰竹,很少画梅化与菊花。

    其次是梅兰竹菊在造型上能代表各种花卉且较普遍,大江南北都有生长。文人画家追求的是自娱、是比较简洁精炼的事物造型,象山水、人物等则过于繁杂,又难于表现,其它花卉很少有代表性,而象菊能代表大叶花卉、造型中可代表大叶一类,兰花可代表杂草一类,梅则兼树兼花,竹则更是提炼的植物,既有草之性又有木之性,在造型上二者兼备,所以为众多画家所热爱。文人画追求的是用笔草草,一挥而就,太难的事物恐怕不合文人士大夫的口味。所以造型能力也是四君子画形成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中国写意画的笔墨观。中国写意画中的多种用笔,用墨的方法在四君子画中都能体现,这也是其中要素之一,即能画四君子画,就能体现中国写意画的运笔用墨之精微。如用笔之中锋,画竹、兰中常用,梅枝则可中可侧,菊叶则可点可刷,勾勒自如。梅之老干苍劲、新枝细嫩,干湿笔法具可体现。兰草之抽象构图,置白当黑的线构更是提炼文人的精神,了了几笔却能独寓心情,怎有不钟爱的道理。在墨色上,更是尽现千变万化,或枯或润,或浓或淡,或干或湿,浓淡相间、干湿互补,无不在四君子画中尽现无遗。而词人墨卿于一挥洒间却不需刻意求之,而自然天成。有笔有墨谓之佳。这是中国画审美追求的一大特质,更何论还有心之寄寓,情之所托。

    最后,四君子画多为水墨少没色,这既体现了中国笔墨的运用,又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的审美不无关系,人所共知,中国文化骨子里是道家的,道家崇尚自然、素朴的审美观,不追求华丽时尚的东西,而四君子画无论在精神实质,还是在绘画中的简单纯朴、纯以墨色为主,无不弥合道家的精神追求。道家的精神也正是文人的精神之宿本,在此不便多言。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三驾马车驾起的,儒道释,而道释文化虽有差别的,却有很多共同的追求,其实中国山水画是以道家思想为本,而花鸟画则更多禅意,人物画则多儒家说教。大致可以这样理解,不可拘泥,所以中国君子的追求也正是对儒道的完美追求,或表或里。而四君子画正好能从或表或里之中给于文人墨卿以寄托,所以哲学思想的本源也让中国的文人墨客更衷情于梅兰竹菊的表现,素朴自然、不失禅意而又有君子之风。

    四君子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历代名家辈出,有专以为本,有兼而擅之 ,兹录于下并略述之。北宋有文同,苏轼。文同,字与可,爱竹,自谓“竹如我,我如竹”。他在《咏竹》中说:“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成语胸有成竹说的便是文同的故事,文同于墨竹有开山鼻祖的美喻。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画家。擅长竹木枯石,北宋四家之首。郭畀说他的字如“古秸怪石”,其实他画的古秸就如他的字。杨无咎,字补之,擅画墨梅,可谓梅之鼻祖。南宋复有赵孟坚,字子故,宋宗室,擅画兰花,题画诗云:“一岁才花一两茎,”道尽玄机。郑思肖,字忆翁,画兰不画土,谓之露根兰,人问其故,曰:“土为番人夺去,”以示失国之恨。时至元代,首推赵子昂,宋宗室,号松雪,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精擅,在元代极具影响力,强调书画本来同,所谓“文人画自东坡始至松雪敞开大门”沟通了书画的大门。管道升,字仲姬,赵子昂妻,乃女中精英,绘事之能手,更以墨竹为精,董其昌评《墨竹图卷》:“此卷巧技,纵横墨妙,风雨离披,又似公孙大娘舞剑器,不类闺秀艳”。其它画家多能画君子画,《佩文斋书画谱》收录文代四百二十多人,其中专长画竹的及兼画墨竹的约有三分之一强。大凡士大夫多能勾几笔,几成时尚,其中著名者有李珩,字仲宾,被誉为写竹之圣者。柯九思,字敬仲,擅画竹。王冕,字元亲,号老村,梅花主人,擅画梅,继扬无咎并发扬之。这个时期,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可知画这些体裁已成为文人作画的特技,且还有士气之体现。

    明代的画家,多能画君子画,文人更是如此,如沈固、文征明、唐寅、王绂、夏昶、无不精于此。明末清初,名才辈出,但凡能绘之人多能画君子画。专职者不少,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独爱竹,又是特例。海派画家多能画君子画。可见君子画发展至此已是一种象征与必然。已能为广大的阶层人士所推崇及追求,遂为中国画史上一奇观,历千载而为之的题材,传承不绝。发展创新,于意境,笔墨、书法,诗词无不融汇其中,遂为大观。

    可见四君子画之形成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小支脉,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一滴浪花便可教散发无限光芒,实是我中华民族之自豪,能深谙此道者便是对中华文明的礼拜。绘画乃文化小艺,四君子画又是绘画之一角,但是此道可观彼道,道道相通,学习了解四君子画,也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杜 万 峰

                              2007   8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博览-艺术理论-四君子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