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安徽民间剪纸

中国剪纸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安徽民间剪纸:安徽的民间剪纸较早地形成了行业性的艺人队伍,以其艺术商业的雏形状态替代了民众普遍的审美创造。但是,我向来以为匠人型剪纸作品的民间与否主要在于所面向服务的对象。如果

 

安徽民间剪纸:

   安徽的民间剪纸较早地形成了行业性的艺人队伍,以其艺术商业的雏形状态替代了民众普遍的审美创造。

   但是,我向来以为匠人型剪纸作品的民间与否主要在于所面向服务的对象。如果是基于劳动者集体审美意识的普遍水准,又依附于民间美术的范畴。反之如果已在迎合贵族阶层的闲情逸趣而卖弄绝技的工艺之作,则是与皇宫中雇佣的御用匠人雕龙刻凤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没什么两样。安徽的“花匠”多属于前者,而阜阳的程建礼人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程建礼从小喜欢剪花,并跟祖母勤学,灵性极好,起初为村人义务剪花,后来把技艺作为谋生手段,挑起花担周游江湖,练出一身好手艺,口中唱着花歌,手中剪着妇女们点的花样。对于他来说,已不需要冥思苦想的经营构图,达到胸有成竹才开始动手。任何形状的纸片之中都已蕴藏着形象,只需要用手中的剪刀轻叩它的灵性之门。

  “三叉口”一幅尤其如此。概括的外形轮廊像是天然而成的几笔正在浸化着有浓墨,而略用心计剪出两只相对灼灼的眼睛,恰如其分地剪出“画眼”,也点准“戏眼”——黑暗中,两个互相搜寻着的人警觉的眼睛。

安徽民间剪纸--阜阳剪纸简介:

     郭沫若同志在《百花齐放诗歌剪纸集》中曾经吟咏;“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几垓。”阜阳地区的剪纸,一向以它传统多样的题材、丰满严谨的构图、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纯朴的艺术特色而享有盛誉。一九七八年以来,阜阳剪纸继在合肥、上海、南京、北京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展出之后,又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的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农民传统的朴素的审美观,直接影响着艺人的剪纸作风和作品内容。阜阳剪纸多以吉祥喜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鱼(余)等民间题材为主。如农民剪纸家陈之仁和王家和合作的《丹凤朝阳》,以天上最明亮的太阳和鸟中最美的凤凰,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光明的追求,寄寓生活以美好的愿望。其它如反映花鸟虫鱼的《两个孔雀》、《月桂飘香》、《团凤》、《鸳鸯》,反映古戏、动物的《挑花桃》、《三顾茅庐》、《狮子》、《戏猫》,反映神话传说的《八仙过海》、《神医华佗》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植保员》、《又长大了》等作品,都是取之于民间,用之于民间,情趣丰富,装饰味重,在多样中有所发展而不失乡土气,在手法上有所创新而不损传统味。

     从全国来说,剪纸的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单色和彩色两大类,南北剪纸又因风格各异而有所不同。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真是绚丽多彩,百看不厌。

      剪纸艺术在旧社会被人讥为“三教九流”,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解放房,这株濒于枯萎的民间工艺之花,才得以迎春怒放。它的根深植于群众的土壤里,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民间剪纸之花开放得愈显鲜艳多彩。一九八零年四月,日本著名剪纸艺术家藤井增藏先生曾来阜阳访问,看到剪纸艺人们娴熟的技巧、精湛的剪彩时,高兴地拍手连声赞美,回国后,还专门著文推荐。

中国剪纸 

窗花:双鱼娃娃


 
中国剪纸 

戏曲墙花

中国剪纸

挂帘花 安徽

 

进入中国剪纸艺术专题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博览-中国剪纸-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安徽民间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