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对大型临时展览热潮的另类思考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3月9日,巴黎大宫殿展览馆迎来《自然与理想:1600-1650罗马的风景画》展览。80余幅油画和20多幅素描作品,依时间顺序,勾勒出17世纪上半叶,以罗马为中心,风景画在欧洲逐渐被确立为独立绘画门类的发展轨迹。展览照亮了一个此前并未为人关注
  3月9日,巴黎大宫殿展览馆迎来《自然与理想:1600-1650罗马的风景画》展览。80余幅油画和20多幅素描作品,依时间顺序,勾勒出17世纪上半叶,以罗马为中心,风景画在欧洲逐渐被确立为独立绘画门类的发展轨迹。展览照亮了一个此前并未为人关注,却在西方绘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角落。从Annibal Carrache 到Nicolas Poussin,从Le Dominiquin到Claude Lorrain,人们看到风景如何从人物画的配衬,一步步演进为作品的主体,这背后有人类科学知识的丰富和对自然了解的日益深入,也有教会和贵族对艺术的承认,以及艺术家创作空间的逐渐扩大。当然对于卢浮宫绘画部负责人,也是此展策展人Stéphane Loire来说,更为重要的是,罗马风景画,集中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理想主义表达,成为风景绘画的创作蓝本,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画家,包括毕加索,观察自然的角度。

  近年来,法国大型临时展览在媒体和普通民众中的迅速升温已经成为一个令人鼓舞,甚至令别国艳羡的社会现象。去年同样在大宫殿举办的,具有标志性意义“莫奈回顾展”,其盛况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然而,这一现象所赢得的似乎不仅有掌声,法国索邦大学艺术史教授Adrien Goetz去年12月在《费加罗报》上的评论,就体现出异乎寻常的客观和冷静:观众在大宫殿前等候7个小时观看“莫奈回顾展”,已经超出了艺术爱好者对艺术的渴求,而更应被解释为对某一事件的从众与冲动。他指出“人们会为从车库里找到的毕加索手稿兴奋不已,即便他们从没去过毕加索博物馆;人们会对南特图书馆偶然翻出的达?芬奇的几行手迹趋之若鹜,却可能站在卢浮宫中达?芬奇的大幅绘画前无动于衷”。多年前,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举办的“法老展”,其中一半文物来自卢浮宫,成为当年最轰动的文化事件。讽刺的是,与此同时,到卢浮宫埃及厅参观的除了学校的孩子,就只有在卢浮宫学校进修的埃及学爱好者。法国前任文化部长Jean-Philippe Lecat曾无奈地说,“成功的秘方?只要把二十幅画从小宫殿(巴黎市立美术馆)搬到大宫殿就行了!” Adrien Goetz则更为尖锐,“‘展览事件化’(Expositions-événements)的潮流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以举办临时展览为主要任务的新博物馆的大量兴建;二是在传统的,拥有丰富常设展览的博物馆中,门可罗雀,参观环境大为改善。”

  不可否认,临时展览提升了社会对艺术的关注,但当传统博物馆为适应潮流,纷纷转而组织临时展览的时候,为什么人们不能以对待临时展览的热情去对待常设展览呢?卢浮宫又为什么就不能被认为是十几个大型展览的集合呢?

  在空无一人的卢浮宫中参观,或许有一天,这会成为新的时尚。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法国对大型临时展览热潮的另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