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下去,还能卖出去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古老非遗的新生存之道浙江在线-浙江日报讯老式的织机、刺绣的绣女、装满竹纸浆的水槽,各式各样似乎被现代生活遗忘的老玩意儿,组成了一条40多米长的走廊,成为2011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最热闹的地方。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D2展区,来自

古老非遗的新生存之道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老式的织机、刺绣的绣女、装满竹纸浆的水槽,各式各样似乎被现代生活遗忘的老玩意儿,组成了一条40多米长的走廊,成为2011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最热闹的地方。

  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D2展区,来自全国24个省(市)近400个国家级、省级非遗精品项目,向人们展示了古老文化的无穷魅力。为给手艺人寻找生存空间和更大市场,第三届中国(浙江)非遗博览会,首次从杭州嫁到了义乌,成为2011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的一部分:不仅仅是让人们看到非遗保护传承所取得的成就,更是想让这些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与市场互相认识;不仅仅能传下去,还能卖出去,这也是老玩意在新时代里的生存之道。

  穿梭展厅,记者看到非遗嫁妆好丰厚,其间分别设立了中国雕镌塑作技艺馆、中国编结彩扎技艺馆、中国剪刻画绘技艺馆、中国织染纫绣技艺馆、中国金工烧造技艺馆、中国传统医药技艺馆、中国名酒酿造技艺馆、中国非遗美食技艺馆8个展馆,充分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精粹和非遗传承人的智慧与心血。百子灯、木刻、剪纸、风筝、丹溪酒制作工艺等义乌当地非遗精品也在此亮相。

  杭罗、竹纸、绣花鞋,吸引了好奇的观众,但不仅仅是因为稀罕,还因为老玩意有新意。为动态展示其中的一些技艺类项目,展馆内设置了专门的展演区,由相关项目的传承人进行现场表演。许多手艺人在此大玩创意,让老物件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

  桐庐华金娟的绝活,是让剪纸变成连环画,几张作品形成系列,讲述一个民间故事。这位刚刚被评为“中华十大神剪”的民间艺人却不靠剪纸吃饭。“那靠什么赚钱?”原来在她的作品四周,摆了很多印着剪纸图样的杯子、盘子,她笑着说:“这才是我真正好销售的产品。”

  就像华金娟一样,让剪纸艺人成为图案设计师,把剪纸作品印上日常消费品,是这次非遗博览会上的新尝试。比如许多杂染、印染的系列T恤衫,都印着老图案,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抽象——这些土味十足的创意产品还真吸引眼球。

  “生产性保护是眼下最为关键的传承之道。让非遗传承人互相交流、帮助,提升技艺,是非遗产品提升价值的一个途径,而更重要的是找到市场。借助文博会,可以让老玩意儿走出各自封闭的圈子。”省非遗办主任王淼说,此次全国很多参展的非遗项目,并不仅仅是保护老工艺,更是想通过创意,让它在市场上也有立足之地。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杭绣传承人陈水琴指着一边的制鞋师傅说,比如桐庐合村乡的绣花鞋也开始绣上了剪纸图案。其实,合村绣花鞋有上百种产品,但为什么最好卖的是绣花婚鞋呢?正是因为通过创意的新图案,让以前只卖几十元一双的绣花婚鞋,在文博会上可以卖到120元,成为现场许多中外游客的抢手货。

  文化遗产博览会,借助义乌国际大市场的优势,为各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提供了无限空间和支撑。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传下去,还能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