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扬帮”装裱技艺代表人物严桂荣在上海仙逝,享年90岁。随着“画郎中”严桂荣离去,裱画业后继高端人才更显稀缺。
“扬帮”以装裱古旧字画为主。严桂荣经手修复的大多是年代久远的名家之作。这些珍品历经沧桑,有的已破旧不堪,装裱师要像郎中样为书画“治病”,还其本来面目。
1936年,父亲将15岁的严桂荣从江苏送到上海,在上海“集宝斋”装裱店做学徒,师从当时上海滩扬帮裱画师潘德华。9年后,他独立创业,开办“集成斋”装裱店,专攻文物鉴定和古字画修复。
据严桂荣之子严银龙回忆,父亲非常讲究装裱的选材,底纸衬托画芯,同时对颜料、纸张的年份、材料、纹路都有严格的标准,均要与原画相近。严银龙最初跟随父亲学习裱画留下最深刻印象,就是父亲一贯强调“认真”二字。有一次,他选好配纸,看着颜色差不多,正准备大功告成,父亲一看便瞧出了配色上细微差异,立刻让他重来。
严桂荣常说,古字画经过历朝历代,精品才能留下来,是好东西才需要修复,因此装裱的时候决不能马虎。如今化学糨糊被普遍使用,省时省力,他仍坚持自己调制糨糊,保证画芯和底纸粘贴时不会对原画产生损害。
长期从事裱画修复事业,严桂荣不断琢磨,高超的技艺使他成功修复了晋王羲之墨迹《上虞帖》、北宋名画《柳燕图》绢本、五代徐熙《雪竹图》、北宋董源《山水图》绢本等国家珍贵文物300余件。上世纪70年代末,他携子赴北京为人民大会堂上海厅装裱唐云、陆俨少、王个簃、谢稚柳等名人画品,以纸裱取代布裱的方法,博得北京裱画行家的嘉誉。他主持修复的明代安正文宫廷画《黄鹤楼》《岳阳楼》为重建这两处历史古迹提供了可靠依据。
自幼接触字画,并以装裱为业的严桂荣在文物鉴定上也有建树。从事裱画,让他见多识广,通过纸张、裱工、墨色、印泥,对字画的年代和真伪具鉴别力。
严桂荣在鉴定过程中,曾发生过“火烧王羲之”事件。当时《上虞帖》(唐摹本)在“文革”期间被“抄家”抄出,帖色深褐,纸本破碎,有18处损坏。这件文物是真是伪,无人说得清楚。严桂荣经过仔细审视,在画上盖上一层厚纸,浇上一层药水,又倒上酒精,点燃后画上的厚纸立刻起了火焰,围观者大惊失色。待火熄灭后,画上原本是黑斑的地方显露出了众人期待的“内合同印”,《上虞帖》的断代问题解决了。
上世纪80年代末,严桂荣在文史馆开办书画装裱讲座,一周两次授课,一次为半天,一个班20多人……几年时间,超过200名学员得到他的指点。
2008年,严桂荣以口述、手授的方式,请人记录拍摄整理出版了一本《图说中国书画装裱》,用以传承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严桂荣的儿子严银龙自幼受书画熏陶。应香港中华书局之邀,父子俩曾一同赴港,在裱画班授课,并当场展示修复装裱技艺。大学毕业不久的孙子严臻盛也学起了裱画技艺。
古字画市场虽然方兴未艾,裱画修复似乎一片繁荣,然而裱画高端人才稀缺。真正学精技艺耗时很长,而且越往高处走,越需裱画师个人悟性,非人人可及。
书画家、鉴定家陈佩秋曾指出,中国古代书画的修复装裱技术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成果的传承。如果没有高超的修复技术,经典之作的风采将大打折扣。如果修复装裱不当,就会缩短艺术瑰宝的寿命,我们将有愧于祖宗,也有愧于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