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写封信给1347年”的活动得到读者热烈响应
在《富春山居图》合璧在即,《剩山图》点交起运的时刻,本报“写一封信给1347年吧”的活动也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回应。短短不到一星期的时间,我们收到了上百封来稿。读者们通过信件把时光“穿越”至664年前的1347年,钱报读者的妙想才情,让合璧之旅从起点就变得诗情画意。这三封信,就是我们从中精选出来的。
坐着时空机,我去1347取画
黄公望老前辈:
您好!
您如果收到我的信,一定十分吃惊!按照公元纪年您生活在1347年,我在2011年,相差六百六十四年!很抱歉我还不会用文言文给您写信。我是小学生,杭州人,今年12岁,我来信是为了告诉您六百多年后的事。您知道吗?您的《富春山居图》真迹留下来了!
您知道吗?您留下来的真迹已经不完整了!说来话长,您画完三百多年后,此画差点被焚殉葬。当最后一刻,这幅旷世绝品被抢出,但已经断为两截。《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小段被称为《剩山图》,大段保留了原画主题部分,被称为《无用师卷》。
现在,就是我生活的年代,《剩山图》在杭州的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而另一半《无用师卷》在台湾,安放在台北故宫。可我这个年代,台湾和大陆隔着浅浅的海峡,想把您的画重新放到一起来展览,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去年三月,我们的总理温家宝曾动情地讲起这幅画,感慨“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现在两岸达成协议:《富春山居图》两卷将于今年六月在台北合璧展出。
但这只是临时的破镜重圆,我内心希望这幅《富春山居图》画是完整的,这也是世人梦想了却的心愿!我甚至想乘坐时空机到您生活的时代来,悄悄告诉您该怎么做:您画完这幅画后,请人临摹一幅,送给无用师。而真迹,就交给我带到2011年吧。
何宗霖
1347,我目睹了它今天的笑容
1347: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这样一个画面:在一片好山好水之间,一位略显沧桑的老人满面笑容,一边赞叹着山河之妙一边提笔,将自己融合在了宣纸上,水墨中。你也曾经看见,老人作画时眉宇间迸发的年轻的兴奋与快乐。一草一木,都值得他用画笔讴歌。
你看,1347,我感觉到你在点头了,这证明你都记得。但是你自然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后来这幅画被烧成了一大一小两部分,许多年后,一部分被收藏在中国大陆,一部分则在宝岛台湾。通常,观赏了一部分画作的人都想要一睹另一半画的风采,所以很多年来,许多人都想通过各种方式来合璧这两部分画,但都未成功。所以,便有许多人用电脑将它们合成。1347,你还不知道什么是“电脑”吧,那可是个神奇的工具。
如今,《富春山居图》要在台湾合璧了,它们如同一幅拼图般连接,同时粘合了两岸同胞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点燃了人们对于山水的向往与憧憬;它们如同一则长长的诗篇,密密的拼接,同时密密地接合了宝岛与大陆。
1347,你目睹了《富春山居图》的诞生,而我,则目睹了它在今天的笑容。
在2011的,薛旻君。
因为思念,我跨越鸿沟
剩山兄:
依稀记得三世前的金兰结吗?依稀念得那熊熊烈火中的生死一别吗?时间流白历史的长卷,我握着你的手用指尖抚摸岁月的容颜,与你走过的思念。今天,鸿雁寄书,是道喜,因为年月早已打破战乱偏见的那堵墙。
记忆如帘,你我同出黄公望的那白玉羊毫下,皆是他老人家的心血沥成。丹青勾勒出那抹秋色的云烟,那朵渔舟的奇葩,勾勒出我和你在富春江上戏水的背影,勾勒出传奇的“画中兰亭”。
江山易主,我们兄弟二人承负着子久对无用师的情谊,备受太多收藏名家的青睐,怎料因福得祸迷茫在火海,忍顾了归路,不能重逢,受尽相思之苦。
弹指一挥间,久待的乞巧节将在今天化为真实的重现。跨过两岸的那条鸿沟,有座桥,是大陆与台湾同胞的手构成的,好似百只燕雀,为了我二人相见,为诠释“中国”是不能分开写的,搭成了这座象征友谊和谐的弥足珍贵的鹊桥。
但愿我们不久相见,且不分离。
无用师弟(杭州少年文学院丁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