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实地探访身处风波中心的北京故宫
从5月的“失窃门”、“会所门”、“错字门”,到现在的“瞒报门”、“封口门”,近半年来,“故宫博物院”这块鎏金招牌,一直徘徊在暧昧的贬义语汇中。本报记者经过两天的实地探访发现,这个深陷舆论漩涡的庞然大物,似乎正在采取一种“宫门紧锁”的姿态——大到新闻发言人,小到商店营业员,都心照不宣地执行着“鸵鸟政策”。至于发生“失窃门”的斋宫和“会所门”的建福宫,索性直接“封闭禁行”,一关了之。“这种缺乏诚意的做法,只会让故宫更加身陷囹圄。”一位知情人士说。
回避:以前很熟悉的工作人员 现在都不和导游打招呼
早上8点半,故宫南侧的午门广场,已经像一锅煮沸的饺子。
这个10000平米的广场,相当于鸟巢的二十五分之一,首都机场的千分之一。在8月份这样的旅游旺季,每一秒都在呈现着恐怖的人口密集度。
导游的口令、电瓶车的马达、小贩的吆喝声,在广场上汇集成不规则的噪音组曲。望着几无立锥之地的人群,你看不出之前的一系列负面事件,对这个庞大“文化体”的运转有什么影响。
尽管六个检票通道全部开放,但面对持续鱼贯而入的人群,这种“过滤速度”还是显得不堪一击。一位检票人员告诉记者,进入暑期后,散客和旅游团的比例通常为3比7。而记者发现,打着各类“夏令营”旗号的儿童团又占据了大头。
故宫的游客依然“凶猛”
“旅游团(检票)麻烦多了,导游告诉你几个人,然后得一个个点人头。”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孩子急匆匆往里头钻,人数一乱,工作人员只好重新清点。在高温下,这种重复劳动很容易让人上火,“管好你自己的人!”工作人员冲着导游的吼声,时不时在广场上回响。
之前,故宫被曝内部人员和导游勾结,纵容逃票并收受回扣。这一“门票风波”,如今像是扣在每个检票员头上的紧箍咒。一位手持“首都假日”旗帜的导游告诉记者,原本跟自己相熟的几个检票员,现在都装作不认识,“感觉挺怪的,可能是为了避嫌吧。”
这位导游说,换成以往,他们只要报一个人数,整个团就直接拥进去了:“哪像现在,要一个个数得这么仔细。不过,这段时间他们压力确实蛮大的。”这位导游告诉记者,最近几个月,整个故宫的工作人员,突然和整条旅游链上的人有了一种隔离感,偶尔跟他们搭讪,得到的也大都是沉默回应。
露,故宫西边的1/3区域,已经很多年没有开放了,说起来是行政办公区域:“但西华门还是能经常看见豪车进出,据说那里是接待重要贵宾的。”不过,似乎从来没人知道那些“重要贵宾”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