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壶王”的出身问题,此前面对央视采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的观点是,这个长沙窑大执壶是上世纪90年代后生产的仿品,因为他没见过窑址里出土过类似器物,而且从使用功能上判断,壶把明显无法承受壶内盛满液体后的重量,壶在造型和釉面上都存在疑问。
昨天,记者连线采访了朱戢,他是当时参与鉴定的4位专家之一。
朱戢表示,到目前为止,他都认为长沙窑大执壶是一件好东西,“它体形硕大、造型精美,是一件长沙窑代表作。”
他说,从专业角度讲,这样的大壶,壶把起的是装饰功能。长沙窑当时大量出口到中东、西亚地区,所以这个长沙窑大执壶也很可能是出口外销货。它可以用来装水或装酒,比如装葡萄酒。当时的使用方法是捧在手上或者摒在头上,绝对不是抓着壶把。
朱戢说,不能认为没有见过就否定这种器物的存在。相反,在扬州博物馆藏有一件类似的长沙窑罐,体形硕大程度与“长沙窑大执壶”相似,出土于扬州唐城遗址,在它出土前也从未见过类似的。后来该罐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丁仰振的另外一个“壶王”被科学检测鉴定年代为距今200-300年之间。对此,朱戢认为,陶瓷文物使用科学仪器检测鉴定是未来的方向,但目前,中国古陶瓷的科学鉴定结果还不太准确,原因在于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备的资料库和数据库,参照数据还没有一个严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