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离我们有多近?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毕加索中国大展上,大人们看不懂的立体派,孩子们却说“我也能画”——看展时,观众拿着语音导览电话,与毕加索“对话”。“谢谢啊,你的讲解很生动,让我们看懂了很多!”下午4点一刻,张琛一边取下衣服上的话筒,一边回收着观众手中的耳麦,微笑着送走耐心

毕加索中国大展上,大人们看不懂的立体派,孩子们却说“我也能画”——



看展时,观众拿着语音导览电话,与毕加索“对话”。

  “谢谢啊,你的讲解很生动,让我们看懂了很多!”

  下午4点一刻,张琛一边取下衣服上的话筒,一边回收着观众手中的耳麦,微笑着送走耐心听他讲述毕加索传奇的每一个人,这已经是他这一天服务的第四批观众了。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开幕一周,作为志愿者讲解员的张琛,已经连续“上岗”4天。他说,观众会提出各种有趣的问题,比如“这幅画值多少钱”、“毕加索有几个博物馆”等等,但提的最多的问题,还是围绕作品本身——他画的究竟是什么?

  或许这个问题连毕加索本人都很难说清楚。懂与不懂,一直是人们欣赏艺术大展中,普遍“纠结”的问题。不过,记者发现在许多小观众的眼里,他们最爱临摹的,却是大部分成年人都看不懂的部分——毕加索立体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厚重的线条,折曲的轮廓,在孩子的笔下,有了更为纯粹和敏感的呈现。

  “我也不知道他画了什么,但我也能像毕加索一样画画!”一个小朋友说。

  /讲解员:观众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他画了什么”

  在毕加索大展讲解员的招聘考试现场,面对着5个评委,张琛抽到的题目,是讲解毕加索的雕塑《男子头像》。这个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张江校区的大四学生,学的专业是公共艺术,平时做的最多的便是雕塑。那段时间,他还忙着创作自己的毕业作品,是一个装置,他说,一切都和毕加索有着微妙的联系。

  顺理成章,从来自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美院张江校区三所院校的200多位报名者中,这个清瘦阳光的“80后”男孩,成为了大展12名讲解员中的一员。

  “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寝室、画室里憋着劲,或者听别人讲毕加索的故事。而这次是要把我吸收的东西告诉别人,很忐忑,但也很充实。”虽然平均一次讲解要花上40分钟,每一次要走完8个展厅,一天重复‘上一堂课’的次数,比老师还多,但张琛觉得,为不同的人讲解,讲的风格也会不同。

  张琛说,他一般会准备2到3个方案,在讲解时,先和观众沟通,相互讨论,清楚他们对毕加索艺术的了解程度。如果是只听过毕加索的名字,对他并不是很了解的观众,张琛会在讲解中,多普及一些艺术家生活中的故事,比如他的情人、孩子。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毕加索,离我们有多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