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毛选”版本;从未公开的宁粤上海和会历次会议铅笔记录;蒋夫人游美纪念册,以及一桩向英国借款引发的外交公案,这些封存南京图书馆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文献,前日终于在南图第二届读书节开幕之日,向公众免费展出。60多件珍贵手稿本、题签本、伪装本,可谓琳琅满目。而三十年代“海上文坛三剑客”之一戴望舒发表于《璎珞》旬刊的处女诗篇《凝泪出门》孤本,也首次“走出”库门与观众零距离。读者在欣赏的同时,可以投票参与“馆藏民国文献十大珍品”的评选。
最早“毛选”炒到20多万
前天上午,“第二届南图阅读节”在读者期待中拉开帷幕,位于南图负一楼大厅的主题展览“馆藏民国文献珍本展”,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本次展览共展示馆藏民国文献约360种,涵盖图书、期刊和报纸等主要类型。同时,精心挑选60种重点文献实物也在橱柜中展示。这些文献中,线装本、油印本、手稿本、题签本、伪装本等珍稀品种比比皆是,平时难得一见的一些镇馆之宝也首次“走出”库门与观众零距离。
展柜中一本厚厚的《毛泽东选集》,说明牌上写着是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编印,而且是布面精装本,“当时邓拓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他将毛泽东从抗日战争开始到1944年公开发表的著作25篇及以往发表过的4篇,共29篇文章,46万字,选编成书。是最早,也是第一个系统的‘毛选’版本,被收藏界认定为一级革命文物。”南图民国文献研究学者陈希亮介绍,像这样的“毛选”存世非常少,在网上已经被炒到20多万元。
一桩借债案“暗藏”故事
此次展示的“厚书”不少,一套4册“毛装”本中华民国外交部案卷《皖省欠还怡大洋行债款案》。从卷宗名称感觉里面的故事一定很吸引人,对此陈希亮点点头,“的确如此,这次是首次拿出来展示。该案缘自1910年,牵涉极广,历史甚久,直到1922年仍余波未了。”陈先生说,这批案卷记录的是一桩由安徽发行内债继而演变为外债的公案,当时借的是英国怡大洋行的款。卷宗里收录的是信函、照会文书、来电文稿以及合同等,并且以日志形式详细记录案件始末,极其珍贵。
除了“厚书”外,“薄书”也很多,一本大大的,薄薄的《中华民国宪法》,看似不起眼,但珍贵的是里面有当年“国大”代表于右任、蔡元培等名人的集体签名,而且品相完好。旁边另一件薄薄的册子则是1931年宁粤上海和会历次会议原始档案,大部分为铅笔手稿批文,保存不易。另外还有已列入国家档案遗产名录的韩国钧《朋僚手札》,1943年编制的《蒋夫人游美纪念册》等等。
戴望舒处女诗作
“够伤心”
展出中,除了厚书、薄书,还有一本更薄的册子——《璎珞》旬刊杂志。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海上文坛三剑客”戴望舒、施蛰存、杜衡合编,1926年3月17日创刊。陈希亮说,这是海内外孤本,“《璎珞》是一本以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的旬刊。说它珍贵,不仅因为《璎珞》在一个月内只办了4期便停刊,更重要的是,《璎珞》中发表了署名‘望舒’的一首小诗《凝泪出门》:黄昏的灯,溟溟的雨,沉沉的未晓天,凄凉的情绪,将我的愁怀占住。凄绝的寂静中,你还酣睡未醒,我无奈踯躅徘徊,独自凝泪出门:啊,我已够伤心。清冷的街灯,罩着车儿前行,我的胸怀里,从此失去了欢欣,愁苦已来临。这是戴望舒发表的处女诗作。第二年的夏天,他写出了那首著名的《雨巷》,让他大出风头。”为何《璎珞》办了4期就停刊了?陈希亮认为,“可能主要是经费问题,当年办刊,都是自费,因此,大部分刊物办着办着,就没了。”
“酸化”是民国图书死敌
南京图书馆现藏民国文献70余万册,包括图书40万余册、期刊近万种、报纸千余种。范围广、品种全、机构遗藏多,仅民国中央政治学校学生实习调查报告手稿本即达500多种,海外出版的中文报纸有66种,公报有400多种。虽然如此,但是读者却很少看到,原因何在?南图民国文献编目组夏彪说,“民国文献与古籍善本不同,当年宣纸刻板印刷成本大,自然被西方引进的现代印刷技术所取代。因此,收藏和保存难度极大,各家馆藏的文献和图书‘酸化’程度非常严重,往往看上去十分完整,可是只要你一翻动,有的立刻就变成碎纸。”
珍贵文献真是脆弱无比,轻轻一动,就感觉书在微微“颤抖”。“解决的方法只能是一页页的用药水浸泡,700万册书,一百年也做不完。”夏彪说,目前主要是用数码技术进行拍照,存档。但还是不能解决图书本身的问题。他很担心,再过百年,也许这些书都将变为碎片。
据《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