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刘斌说他不会将同样一幅画画第二遍,因为他喜欢一次画到位。每一幅作品,他都想画得彻底,透彻,刨到根。但即便如此,等他画完了,画到极致了,就会觉得仍然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现代人不大愿意做一个观众,都幻想着当批评家
刘斌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在他的社交平台里,有一部分是诅咒他的。那些人个个都正义凛然,义薄云天,他们让他滚出艺术圈。
那些言辞,就像学者专家团对一个不入流的蹩脚匠人的鄙夷和轻视。即使他是无数美术生心目中的偶像,即使他被圈内人誉为“中国写实素描第一人”。
很多质疑的声音,都是不公平的噪音。而这些噪音并不完全是针对画者的作品发出来的。现代人都不大愿意做一个观众,而是幻想当批评家。
特别是一些心怀鬼胎的家伙,扛着批评的旗帜到处挥霍多巴胺和唾液。他们对作品不会真正关心。
那些真正关心作品的人,他们会用充满灿烂的双眼,将美好的画卷深深凝视。他们的心与画中的人和景交织在一起,忘记了社会上还有如此多的杂音。
我认识的刘斌,是一位很好的画者,更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即使谩骂的声音和来自陌生人莫名的仇视从来没有因为他的努力和勤奋而停下来,并且可能永远都不会停下来。
不敢相信那是徒手画出来的
早在三年前,我就从百度贴吧里见过刘斌的作品,因为太难以置信那是徒手画出来的,更因为不敢设想自己有朝一日也有学习的机会,故此只是将那篇帖子收藏了,后来大略看过几回,见没有更新,便从此再也不曾点开过。
然而,就在第二年的夏天,我的一个原本画技平平的朋友突然之间变成了高手,追问之下,他终于告诉了我,是跟一位叫刘斌的老师学的,我这才想起自己一年前收藏的那篇帖子。
相遇却错过,因为觉得遥不可及。再次相遇如果再错过,那就是愚蠢的事情了。所以我也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刘斌的班里报了名。
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大神,惊起的水花都是滚石落下溅激出来的,这种感觉得想方设法多保留一会儿。
他说绘画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
他说绘画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他说绘画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他说绘画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他说绘画的意义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躲起来画,而是要将这种美传递出去,让更多人受益。
他的人也跟他的言论一样,既感性又理性。他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又不乏严谨的逻辑思维。他为人谦逊亲和,语言幽默诙谐,他的授课方式通俗易懂,趣味无穷。他是一个看似平凡却又处处透着不凡的人物。
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是搞不了艺术的
在受到诋毁最多的那几年,他仍然埋头作画,并且曾一度有过年产700张作品的惊人历史,后来那些画当然被人买走了,从那时候开始,他手头渐渐有点小钱了,画画也更有劲头了。
在这段漫长的历程中,刘斌提炼出了自己的观点:很多事情没有动力去做是因为知道得不到回报,或者不确定有没有回报。而他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竟不知不觉将画技提升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因此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是搞不了艺术的。
于是他变得更加理性。他既沉浸在绘画艺术的乐趣中,却又凌驾于艺术之上。他一边在潜心搞创作,又一边从画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绘画之路,他绝不允许自己本末倒置。
即使对待自己的作品也是如此,他一边创作自己的作品,又一边像旁观者一样对自己的作品加以评论和解构。但是,他并不反感那些曾经抨击谩骂他的人,反而觉得自己可以成为别人发泄情绪的出口,也是行善积德的一件事。
精微画家也画大写意
刘斌说他不会将同样一幅画画第二遍,因为他喜欢一次画到位。每一幅作品,他都想画得彻底,透彻,刨到根。但即便如此,等他画完了,画到极致了,就会觉得仍然有继续上升的空间。精微和超限的意义,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此我曾好奇地问过刘斌,大写意可否也能画得这般得心应手。他说,国画也是自己所擅长的,如果足够细心,就会发现他的素描作品的背景有一些是山水画。相比起精微素描,前者是小切口,在发丝上雕花,拿显微镜在透析;后者是大斧头,抡上去,一刀一刀地劈,劈开一个又一个大口字,让大伙儿敞开心凑上去看。
相同的是,都很过瘾,一种是微观上的再认识,一种宏观上的再升华,二者都有各自的精妙之处,配上刘斌幽默风趣的解说,一句话就能掰扯出一箩筐的单口相声。
幸福就是:你有绝世容颜,而我恰好有丹青妙笔
正如刘斌所言,他的作品确实有一些是山水画做背景的,但我认为最好的,是他为妻子画的半身像。她那清雅高华的气质,如一泓清泉,潺潺流过心田,令人平静舒适。我深受触动,便在心里发出这样的惊叹: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你有绝世容颜,而我恰好有丹青妙笔。
之前我还曾听过这样的言论:美人不可拍,因为拍不出姿容的百分之一;美人不可画,因为画不出神韵的千分之一。但这一切在刘斌笔下通通都不成立,如果你见过原图或模特本人,你就会相信,他不但能原模原样地画出来,还将生活中的能说能笑的真人才具备的动态美融入作品。为此总有人喜欢这样“调侃”他的作品:看,她的睫毛在颤动!
由此可见,一个用心去创作的人,才能管窥到绘画的精妙之道和精微之境。粗心大意的观众是领悟不到这个关口和层级的,我们往往只是推开一扇窗,瞧一眼风景,就走开了。风景里那朵伫立的矢车菊究竟为何散发出如此迷人的气息,我们却忘记带走了。
刘斌的“职业病”
早上起来又点开了刘斌的作品。这些画常看常新,每一幅都可以看上半天。但遗憾的是,即使我集尽世间瑰丽辞藻和精妙语汇,也写不出他创作时的全部思想,甚至于,以上言论尽皆是我个人的主观臆断。
在他人看来,刘斌对精微之境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尽了一位画者的一切所能。但,他仍然能够“从一根小眼毛发现其实是三根睫毛分层排列的”,“女子的指甲调整半毫米会更加精致”这样的细微之处中发现一个宇宙。
不自诩为艺术家的他,反而是以艺术的标准在要求着自己
不论是作品的精细程度,还是对美的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他都算得上是一个艺术家,但他从不以艺术家自居,也没有想过要走艺术道路。他只是恰好喜欢画画,而上天又不偏不倚赏了这碗饭而已。
在刘斌的绘画生涯里,成为教师是他最终找到了自己事业的真谛的标志,因为他不愿意做一个躲起来画画的艺术家,他喜欢分享,然后在分享中看到他人满足的笑容。对于一位美术教师来说,这既是绘画存在的价值,也是传承和再造的意义。
作品欣赏
刘斌超写实特训营
报名方式:扫描二维码
咨询电话:13366254187
添加微信:CXSTXY5
新浪微博:刘斌素描
-THEEND-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刘斌超写实特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