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哲学
就读感受
袁露萌
高中:北京一零一中学
↓ 向下滑动查看
在哲学强基班学习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成长。
我从小喜欢问为什么,周围人都说我将来应该去学哲学。上学后,我一心向学,特别喜欢数学,相信公式、定律,相信世间万物存在着规律,规律指导一切。其实我中学阶段是偏向理科思维的,初中和高中参加过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和化学竞赛。曾经有幸聆听了某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的讲话,从浩瀚的宇宙讲到什么是物理,讲到我们的使命,使隐秘成可见,变未知为已知。而一些物理大师的终极目光投向了哲学。至此,我开始向往哲学。
然而哲学毕竟不是数学不是化学,不是计算和实验。真正开始学习哲学了,发现拥有理科思维的我还是面临不小挑战的。我努力地读着这些哲学著作,一遍读不懂就读两遍、三遍,一本、两本、三本、十本,大量阅读的原始积累痛苦但却是必须的。感谢我的导师,多次鼓励我、引导我,哲学是什么,大学应该怎么学,人生之路应该怎么走......很感谢导师给了我奋斗的勇气和力量。感谢强基培养计划给我们的各种优待,使得我们可以专心读书,不必为绩点等其他事务分心。感谢任课老师们,耐心而专业的教导。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学得比高三还努力,令人欣喜的是我大概对哲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思维方式也在慢慢靠近哲学,成绩也还不错。回首这大半年,我这个惊慌失措的小白已经逐渐镇定下来,开始了追寻智慧之旅,遵循着柏拉图、黑格尔等先哲的指引,前路漫漫,尽力追光前行。
李星汉
高中:北京一零一中学
↓ 向下滑动查看
我想说的真实但未必典型。
我对现在高三的同学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不要把学长们关于专业的整体的长篇大论看得太重要——尤其对于我们这种只比同学们高一年级的情况。我们能提供的有用的信息,无非是多出一年的学习经历,其他对专业的理解、对就业的理解,我们心里有多大把握呢?我高中的学弟一看我学哲学,上来无非就问我两个问题,要么是:哲学是什么;要么是:哲学有什么用。老实说,我不认为任何大一的哲学生三言两语就能说出精彩的回答,要么片面要么让各位失望。通常我只觉得两类人敢自信地回答——真正的大师,或彻头彻尾的门外汉。所以,对哲学专业的整体理解,还是主要看自己过去真正花时间读过哲学没有。之前对哲学了解不多,选择后当然要冒更多风险。
不过,我粗略地说一说我在人大读哲学强基的一年学习经历,可能是对同学们有用的。你们可能听说过大学的内卷现象,强基的一个特点就是表面上不那么卷——实际上我认为是外松内紧。
松是明面的政策上的,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强基的转段相对于普通本科生硬性要求是少一些,比如对高绩点不作要求。有更多读书的时间;有更大自由去挑你感兴趣的课。
但紧才是哲学学科的内在本质。或者说是基础学科的内在本质。当你考虑到强基的设置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当然还有科学家的时候,你就知道你要多么特别才能按这个标准被定义为成功。
哲学课程的难度大不大肯定是因人而异的,同学们不要贸然推己及人。我的感觉是,大一上学期老师们可能是以鼓励为主。助教老师也很善良,对我的小论文赞赏有加——尽管我现在看全是毛病。下学期刚过一半,我就总会觉得自己的书还看的不够多的。同学们的差异也是在慢慢拉开的。至于你怎么理解我的经验,要依据你的情况。
这些大概就是我的经历了,希望我的叙述足够具体且客观,以至于不成为我一上来就反对的样子。
张天睿
高中:北京市十一学校
↓ 向下滑动查看
来到人大强基快一年了,虽然我和我的舍友们经常吐槽一些课太难了,但是我还是觉得越是在这里学,越是感觉自己赚翻了。
其实来到这里以前我并没觉得会怎么样,顶多是不用拼命学习的普通哲学专业而已。但是来了以后我才明白,其实强基计划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就在于,在大一就能确定自己在这些专业里的人,一定是十分坚定和感兴趣的。所以从大一开始,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独特的见解,大家都愿意和你一起去思考问题,也愿意和你一起求真。就在我动笔的前一天晚上,我只睡了5个小时,因为我们在宿舍里从一个作业题开始,争论一个数理逻辑的问题到凌晨一点,虽然作业早就写完了。
另外呢,来强基计划学习,感觉不知道为什么那种学术导向的氛围就很深。大部分老师是不会布置很死板的闭卷考试的,更多的专业课相关的考试还是以开卷或者两千字的小文章(我不想称之为论文)为主,也就是说,学术更多的在于运用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也就不知不觉地记住了。但这样的方法其实对我们的时间投入要求更大,因为从大一开始,我们就要去阅读大量的书,不管是二手论著,还是哲学原典(我个人读了黑格尔、马克思和齐泽克,我的一个舍友在读《存在与时间》,还有舍友对形而上学的内容很感兴趣),必须要从这里开始积累这种基础的阅读量,以后才能厚积薄发。我的舍友们自然都是对哲学极感兴趣的,但是当我们读到卡壳读不懂的时候,这种日子也会很难,但是每当我们看出点什么新意,我们都会去分享,这种不同的获得新知的感觉我觉得是很独特的。
最后,对于所有想要了解哲学的师弟师妹推荐一些书吧。首推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十五讲》,这是我来到人大以后,哲学导论的参考教材,也是第一本哲学教科书。对于想要大致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而言,《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绝对是应该看的,甚至应该是“必读书目”(哈哈,谁叫我对马哲感兴趣呢,没办法啦)。对于阅读其他哲学书籍,我觉得各类原著导读都是不错的选择,像我那样在高三的时候直接去接触原典,如果像现在这样进了哲学专业,那个时候看的书就能发挥作用,但是在当时确实只能了解皮毛。
总的而言,就我在强基计划学习哲学的经历而言,我认为,在哲学学科当中,重点的不是去学习哲学史,去记忆每个哲学家的思想,而是要懂得运用哲学的范畴去理解和批判生活,它给我们的是内化于心的思考方式,这种精神是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们通过理论传递给我们的,而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我们审视和反思我们自己。
袁良骏
高中: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来人大学哲学经常让我感觉是捡到宝了,哲学院的师资力量很强,而且教授们与学生都沟通十分温和,即使是我们这些刚入门的学生问出来的幼稚问题,他们也会耐心引导我思考并给出专业细致的解答。人大的学习氛围也是很浓厚的,图书馆很大很安静,非常适合带着书进去看。
人际交往在这里也不需要太操心,同学之间相处很轻松,可以在这里遇到知无不言的舍友,关系团结而且也保留了很高的独立性,师兄师姐对新生也都没有架子,非常热心。强基专业和人文科学试验班新生都聚集在新成立的明德书院,书院的老师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关照。
当我写学习生活感想的时候,确实觉得这半年多的人大时光是非常美好的,虽说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但要是想挑点毛病出来吐槽也是很难的。
宁可
高中:黑龙江齐齐哈尔实验中学
↓ 向下滑动查看
我走上强基这条路的方式和别人不同,我是通过入校后二次选拔才进入强基班的。现在回想起来,多少有点冥冥天注定的意味。
作为高考幸运选手的我,由于高三的成绩并不特别突出,在一众报名强基计划的实力选手面前相形见绌,所以在犹豫中错失了报名人大强基计划的机会。但我对哲学的兴趣并未在犹豫中消耗殆尽。所以在入校后得知还有机会进入强基计划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强基班经过了两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当初参加强基班选拔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这里,我能把对哲学的兴趣转化为真正深入的学习。并且难能可贵的是,在现在这个所谓"内卷“十分流行的大环境下,很多学生的大学学习完全以任务为导向。但在强基计划这样一个并不“绩点为王”的体系中,我可以随心所欲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哪怕课程很难可能会拉低我的绩点,这也不足以妨碍我对它深入学习。
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应当是前者以兴趣为导向,并且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仅仅是“随大流”地选择实用性学科,完全出于实用主义机械地学习,那就失去了大学学习的宝贵之处。不管学什么学科,问题意识和思辨的思维模式都至关重要。而这正是哲学强基计划带给我的。
“为什么选择哲学强基”——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对自己生活的审视是一辈子的事情,我通过哲学强基计划踏上这段征程,我不会后悔,并始终庆幸。
END
策划 |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
文字 |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强基计划哲学班同学
采访 | 强基计划哲学班 张天睿
编辑 | 明德书院媒体工作室 黄子芸
美工 | 明德书院 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