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开始前五分钟,王晓娟还在帮一位研究生指导论文,直到我敲响了教室的门…
没课的一天,从早上八点半开始,王晓娟就在教室等待着她的学生了。如果不是因为约定好的采访,她们之间交流的时间或许还会更长。对于王晓娟来说,除了给学生上课之外,日常的论文辅导也占据了她生活里的很大一部分时间。
二外三十年,是天意也是缘分
王晓娟与二外俄语系的缘分还要从她高考那一年说起。当年在青海招生的外语院校只有两所,二外的招生规律还是两年一次,恰好,她赶上了。十分喜爱外语的王晓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二外,她说除了这个志愿,剩下的都是父母填上去的。原本是想来二外学英语的,但阴差阳错,她成为了俄语系的大一新生。
读大学的时候,她的宿舍在四层,教室在二层,每天和同学们比的都是谁先起床下楼学习,还要抢着仅有的几台录音机练习听力。大三,王晓娟被国家公派到俄罗斯进行学习;大四毕业留校任职,她说自己的性格是比较内向的,想想做个老师也是个不错的工作,从此王晓娟和二外故事的第二篇章拉开帷幕。
不断学习,让自己成长也是对他们负责
确定留校任职并没有让王晓娟就此安于现状,即使有了工作,她还是选择继续读完俄语语言文学的硕士学位,2007年她拿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对于学习,只要是她感兴趣的,只要是她需要的,她就会努力去学。为了她的工作,为了她的学生,也是为了她自己。
在王晓娟的课堂上,她希望学生不止关注语言单位,更重要的是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她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学生们相关背景知识的储备。
各种各样的实战练习对翻译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王晓娟的课堂也十分注重这一点。她会根据自己的口译实践经验设计实战场景,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译员职业素养。王晓娟认为:做翻译,既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也要好,这种练习能够测试学生们的抗压能力,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2018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俄语系翻硕专业的王圆十分认可王晓娟的课堂设计:“王老师的课堂内容紧贴时政热点,授课材料或来自真实翻译经历、或选自权威媒体。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口译活动的各个环节深入了解,还能在口译及语言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锻炼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翻译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王晓娟坚信每一门课程的建设都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所谓“十年磨一剑”一点也不夸张。最早接电视新闻课时,她对各种国际政治新闻没有多大兴趣,也没有任何积累,但很快她就觉得:“你这儿也缺,那儿也缺,老师各方面都欠缺,学生就更没有这个意识了”。于是她开始强制自己关注时事新闻,不停地阅读、探索、学习。到现在,她的课程模块可以覆盖国际热点、中俄双边关系、经济、文化、司法等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点。
俄语系大三的学生孙小茜说:“王老师超级认真负责,每次上课的时候都要有课前的提问,准备的上课听的材料也很用心,好多都是现在的热点新闻。”
课上课下,与学生亲密无间
当被问及获得这次金牌教师奖有什么感想的时候,王晓娟回答:“为有这么优秀的学生感到由衷的欣慰”。提起她的学生时,她总会非常骄傲,王晓娟也不止一次地说:“我挺幸运的,现在想起来,我觉得我的学生都很优秀”。王晓娟和学生们之间交流很多,最开始做老师的时候,和同学们的年纪相差不大,很容易就打成一片,现在虽然有了一定的年龄差距,但她依旧喜欢和学生们一起聊天交流。王晓娟说:“我没有必要摆老师那种架子,他们都是成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在日常关于学业和论文的辅导之后,学生们也爱找她谈心聊天,什么都聊。“除了学术之外,也会聊其他的事情。”
论文辅导是每个学生的“必修”项目,除此之外,王晓娟还要求学生们读书,而且每两个星期就要找她一次进行感悟收获的分享和交流。最开始是强制的,等到后来,渐渐地就成为了她和学生之间的一种默契和习惯,总是要聊一聊才会舒服。
当学生遇到好的机会,王晓娟总会鼓励他们积极去尝试;她也会努力地帮学生们找各种锻炼能力的活动和机会,并在需要时给予帮助。
作为研究生导师,王晓娟不仅传授知识,她更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研究能力。以论文选题为例,她会让学生扩大阅读,先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自行寻找,然后不断缩小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确定选题就非常简单了。仔细想一想,其实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选题这件事,未来的很多选择,都可以这样操作。
作为一名教师,上课可以说是本分,但对于王晓娟来说,这是她所热爱的东西,是她倾注了毕生心血的事业。她说她喜欢上课,喜欢琢磨课,还喜欢和学生交流。试问有这样的老师,课堂又怎会无趣呢?
对工作,她埋头实干;对学生,她倾囊相授;对二外,她说:“一直在二外,没想过离开二外,是一种归属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
记者团
文案 | 宗姗
图片 | 王晓娟
编辑 | 宗姗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