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指南|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学院介绍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报考指南|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学院介绍

【法学院】

法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其前身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法学院现设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军事法学、法律与经济5个法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另有体育法、教育法、卫生法3个方向的法律硕士点,以及法学(六年制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1个本科专业。下设8个教学科研机构、34个学术研究中心,是我国理论法学和公法学教育研究重镇。法学院以“法治天下、学问古今”为院训,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依法治院”,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管理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是学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的重要基地。

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84人,其中教授38人(含二级教授3人)、副教授34人,讲师12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105人。教师中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资深专家,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精通实务与理论的实务部门专家,以及一大批理论功底扎实、治学严谨、在法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法学院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法学研究项目,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参与国家法律法规起草和审议工作百余次,多位教师多次受邀参加中央各部委、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重大法律问题论证工作。法学院对外交流活动广泛,与海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专家学者互访、交流等活动十分频繁。

法学院现有六年制本硕连读实验班学生1203人、双学士二学位学生384人、硕士研究生354人、博士研究生142人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30人。法学院承担着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职业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以六年制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为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法学院坚持法学教育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务能力。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法学院为学生提供多项国际交流和国际暑期班项目。

法学院团学活动丰富。成立有学生委员会、学生会、学生体育发展委员会等学生组织,举办有“军都法学”论文大赛、“法思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和“致知讲坛”、“法言”等品牌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法学院多年来为社会各界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就业率居于专业前列。法学实验班硕士毕业生更是实现100%就业。法学院毕业生除出国、出境或在国内升学深造外,主要到各级人大、法院、检察院等政府机关和律师事务所、银行、新闻媒体等单位从事法律实务相关工作。

【民商经济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于2002年6月在整合校内相关学科各教学科研单位的基础上成立。学院设有民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环境资源法、民事诉讼法和社会法六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现设民法、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环境资源法、知识产权法、财税金融法、社会法8个研究所,35个非在编科研机构。学院的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的共同特点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很高的关联度,同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应用性。因此,各学科之间交叉性强,协作空间大。建院以来,学院的教学科研按照“面向经济建设,贴近法律职业”的思路,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实行多学科交叉协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特色和风格。目前,学院这种具有高度外在延伸性和内在协调性的学科组合,在国内还是独一无二的。

学院现开设法学课程98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部级精品课程 3 门。学院以实习基地、诊所、模拟法庭为依托,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6名,其中教授55人(含终身教授1人、二级教授5人),副教授57人。学院各学科共有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116人。学院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1人,宝钢教师奖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近5年来,学院教师年均发表论文200余篇;教师撰写学术专著译著年均30余部;年均主持承担纵向项目10余项,其他项目60余项;年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

学院以“治学修身,经世济民”为院训,坚持创一流学科、建一流队伍、出一流成果、育一流人才的目标,践行学术立院、人才强院、和谐兴院的共识,端正学风和院风,推动改革和创新。学院遵循治学与修身并重、才识与德行俱进的育人理念,发扬追求卓越、崇尚学术、热爱集体的传统,努力培养志向高远、情操高尚、学识高深和情趣高雅的精英人才。

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生共2522人,其中本科生1636人,研究生886人。学院注重学风建设,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江平奖学金”、“民商骄傲”、“探索杯”学术论文大赛、明法论坛、品书阅世论坛等多项品牌活动。

学院历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良好,本科生达97%,研究生近100%,就职于各级政府、公检法系统及律所,考取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求学深造。

【国际法学院】

国际法学院前身为1989年成立的国际经济法系,2002年,在原国际经济法系基础上正式成立国际法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现有国际公法研究所、国际私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3个教学单位,建设有“国际法治研究院”新型研究院,教育部/外国专家局“法治与全球治理引智创新基地”等5个研究中心,“国际反垄断和投资研究中心”等14个非在编研究机构。作为我国国际法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坚持多学科交叉性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特色,经过多年学术积累和队伍建设,在海洋法、环境法、WTO法、海商法、国际私法基本理论、国际民事诉讼与仲裁研究以及“一带一路”法律研究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前列。

国际法学院曾云集了王铁崖、汪暄、朱奇武、钱骅等老一辈国际法学人,现有吴焕宁、赵相林、周忠海、王传丽、黄进等国际法学名流在此耕耘。如今,学院已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还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国际法专家正在成长。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6人,另有兼职博导6人,多名教师荣获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300余人。2012年底,学校获批教育部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并自2013年起在我院开设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每年招生约50人,在涉外法律英才培养方面初现成效。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定期开展“国风讲堂”、“军都论道”、“万里随法训练营”等各类学生活动。在教学实践方面,学院教师每年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内外模拟法庭竞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其中许多优秀毕业生进入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求学深造。部分毕业生就职于各级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和学校等企事业单位。

【刑事司法学院】

刑事司法学院是2002年6月在学校院系调**革中,由原法律系的刑法学教研室、刑事诉讼法学教研室、刑事侦查学教研室、犯罪学教研室、法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和原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部分师资组建成立。刑事司法学院是我校唯一设有两个一级本科专业的法学院,即法学专业和侦查学专业,鲜明的专业特色使刑事司法学院在我校四大法学院中备受瞩目。建院以来,学院恪守“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亮院、依法治院”的发展目标和“立德树人、以本为本”的指导思想,端正教风、学风和院风,推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打造多学科交叉协同、具有综合研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刑事法律研究队伍。经过刑司学人多年的共同努力,刑事司法学院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管理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学院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2人,讲师4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42人。学院还拥有专任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证据科学研究院的兼职教学科研人员30多人,以及众多来自于司法、行政实务部门的兼职教授20多人。

学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将启发式教学融入教学之中,倡导科研促教学理念,教师开展科研、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撰写论文专著获得各类奖项达百人次。

学院重视学生培养和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以培养品德优良、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学术组织的建立,定期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模拟法庭和辩论赛等学术活动,多次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或为学生做专题讲座,着力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氖围,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活跃学习气氛,丰富校园生活,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近年来,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有部分被保送或考取本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名校硕士研究生,或到美国、香港等国家、地区的名校留学深造;部分到各级人大、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海关以及工商、税务、金融机构、监察、审计等国家机关部门从事本法律实务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到企事单位工作。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组建的政治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学院围绕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和公共事务治理已形成较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已成为国内政治学、公共管理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拥有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二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学院拥有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7个博士点和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国际关系等10个硕士点以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MPA)。学院现有本科专业4个,各层次在校学生1300余人。学院注重国际化办学,与法国波尔多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国际城市管理协会(ICMA)开展了深度合作,共建了学术机构和学生交换培养、短期交流平台。

学院现设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政治4个系,拥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厚、教书育人成果突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教授29人,副教授24人。学院现有二级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17人。学院教师在全国性学术组织具有较大影响,担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政治学科及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各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3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校名师、北京市师德标兵10余人。

学院发展定位是夯实基础,优化结构,凝聚特色,突出重点。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精准的社会服务,持续巩固政治学国内的一流地位,推动公共管理向国内一流迈进,将学院总体建成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政治学、公共管理的科研和人才培养重镇。

学院面向治国理政,服务于国家公共事业,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政治意识、理论素养、法治意识、管理技能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精英人才。

毕业生就业主要到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外交外事、新闻媒体、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机构工作。同时,近三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被免试推荐或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到境外、国外名校留学深造。

【商学院】

商学院依托1995年设立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于2002年在整合我校经济、管理和法学师资及教学资源基础上正式组建,横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形成经管结合、法商互动、融商渗透的办学特色。

2017年,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单位,商学院对原有院所体系进行改革和重组,明确“一主两翼”的发展方向,即以工商管理和经济学为主导,以法商管理和融商管理为“两翼”的发展模式;提出“一主两翼,创新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由此构建“七系一所一中心”的全新学科组织体系。“七系”为工商管理系、经济系、产业经济系、法商系、资本金融系、财务会计系、国际商务系,其中法商系和资本金融系为商学院独创;“一所”即企业史研究所,为国内首创;“一中心”即MBA教育中心。同时组建了首届商学院理事会,聘请孔丹为理事长、宋志平为副理事长;邵宁、王健林、张瑞敏、余永定、洪磊、蔡鄂生、贺强、张大中等著名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担任理事。

目前,商学院作为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下设政治经济学、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和世界经济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同时作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下设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还是工商管理(MBA)专业硕士、金融专业硕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商学院现设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商务、金融工程(成思危现代金融菁英班,实验班)4个本科专业。

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3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81.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具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的教师占72%,近5年来共获得7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重要的横向课题。

现任院长刘纪鹏,二级教授、博导,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资本金融学奠基人,全国人大《证券法》、《国有资产法》、《期货交易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修改组和起草组成员,是我国著名股份制和公司问题专家。

目前,商学院全日制在校生共1606人,其中本科生1049人,学术型研究生159人,MBA专业硕士398人。

商学院毕业生具有经管、法商和融商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就业质量高,历年就业率本科生为97%,研究生为99%,主要去向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及国内外知名企业。近半数本科毕业生保送或考取本校及其他国内一流高校,以及赴美、加、英、澳大利亚等国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商学院是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正式会员,本科和专业硕士的很多国际化项目也已落地实施。商学院将力争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融合型商学院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社会学院】

社会学院肇始于1952年,系北京政法学院三大奠基学院之一,并于2005年单独建院。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历史上长期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贡献。社会学院现有社会学、社会工作和应用心理学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社会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设有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一级硕士点,犯罪心理学硕士专业全国唯一;设有一个专业硕士授权点(社会工作);设有全国首创的政治社会学交叉学科博士点,此外还招收犯罪心理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学院始终以凝聚名师大家为追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原民进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雷洁琼先生、著名社会学家严景耀先生、王康先生均曾在我校任教。此外,当代中国犯罪心理学学科的开创者罗大华教授领军的学术团队为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成为国内最早开展犯罪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研究并在此领域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的学院。学院现有师资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素质优良、潜力巨大。专任教师31名,其中,教授8人(含二级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6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名,占全院教师比例的97%;从海外留学归国的教师17名,占全院师资比例的55%。学院教师队伍中已涌现出北京市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一批教学名师并获得过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教材等多项教学奖励。在2012年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学院社会学学科的科研水平位列全国前茅。在社会学和应用心理学的若干研究方向,包括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法律心理学、犯罪与刑事司法心理学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秉承“正心明理、服务社会”的院训,学院强调学生全方位能力培养,毕业生综合素质堪称优秀。诸多本科毕业生通过保研、考研等方式,进入本校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或出国求学深造。就业的学生,主要进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政法系统的政策研究、行政管理、人事选拔、心理咨询等部门任职。学院建设了 25个实践教学基地,长期以来与从事社会管理、社区治理以及对心理学专业有稳定需求的党政军企等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和稳定合作,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氛围和独特机遇。历年来,在学院的大力推荐,以及学生的积极努力下,通过各类形式充分就业的比例近100%。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设有哲学系(含哲学研究所、逻辑研究所)、中文系、历史研究所和艺术教研室,现有哲学和汉语言文学两个本科专业,哲学、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强调学科特色化建设,运用学校优势学科的力量,注重人文学科与法学的交叉,率先设立了全国首个法治文化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并在法理学二级学科下招收法律逻辑等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8人,8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学院还从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实务部门、媒体部门以及北大、清华、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密歇根大学、根特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聘请了60多位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以文化成”的理念,重视基础学科固本培元的价值,发挥人文学科人文涵养的特点,把传授专业知识、丰富情感体验与培养健全人格高度统一起来。学校的辅修和双专业双学位模式,为学生宽口径、多渠道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路径。

学院每年组织中华文明月、人文知识大赛、戏剧演出、诗词大赛等有影响的学生活动,以及法治文化论坛、华岩论坛、中文论坛、北辰论坛、蓟门谈史等学术活动。学院积极争取社会捐资助学,已设置多项奖助学金。

本院毕业生,除了到境内外著名高校深造外,主要进入各级政府机关、银行、传媒、出版社、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5年6月,其前身是先后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和2002年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中心。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同时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硕、博专业人才培养工作。2016年首批获准成立“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携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1家单位,共同跻身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领先地位。

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博士招生专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校级重点学科;6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硕士招生专业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院同时招收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是学院的本科招生专业,初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各层次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在职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学院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30人。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等7个教学科研机构。

学院成立以来,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北京市教工委研究项目、北京市精品教材等科研立项成果;多位教师获得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中国政法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等奖项或荣誉称号;多门课程获得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立项,多位教师在北京市的教学比赛中获奖。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为1994年成立的外语系,2002年改制为学院。目前学院拥有五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一个翻译专业硕士点(MTI)和英语、德语、翻译三个本科专业。设有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和翻译五个研究所;大学英语、研究生公共外语和西班牙语三个教研室以及法律翻译、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德国研究、大学英语、法律话语五个研究中心,是我国法律外语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外国语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语种多样、师资雄厚的学院。秉承“中外并蓄、德业兼修”的院训,坚守“开放办学、严谨治学”的办学理念,学院以培养具有扎实外语能力、熟练掌握语言转换技能、了解中外法律制度及涉外法律事务并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外语+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为特色。外国语学院部分本科生培养实行“4+1”和“5+2”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四年本专业学习的同时,依托中国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资源,可以选择修读法学双专业、双学位课程,在第五年修完全部法学专业课程后,获文学和法学双专业双学位。成绩优异者,通过学校综合考核,将获得推荐免试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学习的资格,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生学习,毕业后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外国语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9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5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人,具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经历的教师68人,大部分教师具有交叉学科学习与研究背景。学院教师不仅承担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及全校英、德、日、俄、法、意、西、拉丁等语种的公共外语教学重任,还活跃于法律语言学、法律翻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等科研领域,承担并已完成多个国家级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显著。近五年,外国语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765篇,著作152本;数名教师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学院获得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学集体”,北京市“三八红旗先进集体”等荣誉。

学院重视内涵式提升教学质量,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思路。学院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不断提升,“模拟国际会议同传实验室”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用于同声传译、交替传译、国际会议模拟、口译工作坊等日常课程和活动中。学院邀请国内外学界和业界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及论坛已成常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活动平台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在积极提升国内外学术竞争力的同时,学院每年还派出学生到国外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开阔学生国际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外国语学院近三年的本科生出境交流学习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人数为90余人次。

“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顺应外语教育和“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经过多年跨越式发展,外国语学院凭借国内一流的外语教学科研队伍,以“法律+外语”为特色,在我国国际化高端专业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学院本科生就业率均达到97%以上,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外交、对外经贸、教育、法律、新闻等各条战线,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开放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近三年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生被免试推荐或考取国内名校研究生,或到国外名校留学深造。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8年7月,前身是2002年6月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2008年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年4月,为贯彻落实“部校共建”精神,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是全国**中央媒体与高校实现共建的重点大学新闻学院。建院10年来,学院充分依托法科强校资源优势和共建模式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做强做优特色学科,积极顺应媒体融合转型,不断优化“部校共建、院媒协同、实践育人”传媒人才培养机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学院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学科完备、优势突出的新闻传播卓越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拥有政治传播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六个研究方向:法治新闻、传播法与传播伦理、网络与新媒体、政治传播、媒介经营管理、文化传媒产业;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有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两个本科专业,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新闻传播学学科结构。

学院拥有一支复合型、高学历、国际化的专业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16位专任教师拥有海外知名大学学位或访学研究经历,1人获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改革中国专家组成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2人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1人获聘2013年牛津大学普莱斯传媒法国际模拟法庭中国赛区专家评审委员(裁判法官),3个团队入选我校首批“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6人入选教育部、中宣部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8位媒体著名专家来我校挂职任教。学院聘有兼职教授42人,硕士生兼职导师30人。

目前学院已构建了依托法学优势、凸显学科交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学界、业界共建‘职业规范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项目”获评为教育部教学创新项目,走在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前列。学院全面顺应网络新媒体发展新要求新形势,完善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新闻传播教学科研重镇。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法学素养和法治意识、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与技能以及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新闻人才。学院始终坚持德业兼修、知行合一,实行“双导师制”培养,不断优化“部校共建、院媒协同、实践育人”的新闻人才培养机制,积极与主流媒体开展务实合作,先后与全国20余家标志性媒体和8家网络新媒体建立联合培养和实习实践基地。学院实行集体实习实践制度,每年定期安排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30余家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成功组织了“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寻访民警左利军”“专家型女法官姜颖”等一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上赢得广泛好评。学院学生先后获得第七届普莱斯传媒法国际模拟法庭比赛(英国牛津大学主办)前八强、首届中国大学生“方正、飞翔奖”PAD版面创意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荣誉。学院已成功举办五届北京高校联合电影节、八届模拟新闻发布大赛、一届新媒体创意大赛,成为跨高校、跨地域的学生品牌活动。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73名(其中,本科生251名,研究生122名)。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校前列。毕业生就业单位既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检察日报、新浪网等新闻传播单位,也有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实现了与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双向推免。

学院设有“胡愈之奖学金”、“杨西光助教金”、“光明网新传媒研究奖”、“英堂奖学金”,表彰好学尚思的优秀学子,奖助潜心教学科研的优秀教师。

【法治信息管理学院】

法治信息管理学院成立于2017年,是为适应法治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需求而成立的新学院,是我校和最高人民法院合作共建的学院。学院以我校科学技术教学部的管理和师资力量为基础,实行“两个机构一套人员配置”的运行模式。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应用数学、自然科学、法治信息管理等4个教研室。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方向)本科专业,是我校唯一授予工学学位的专业,实行双专业、双学位的培养模式。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法治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全校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爱岗敬业、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目前有专任教师21人,教授4名、副教授13名,高级职称教师占比80%;中青年教师占比达61%。近五年来,全体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主持承担各类课题26项;发表学术论文66篇;成立非在编研究机构2个;有青年教师创新团队1个。除此之外,学院在校外还拥有一批具有法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务专家。

学院在学生培养中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注重锻炼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前,学院教师指导学生课程实践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国内和美国数学建模大赛、物理实验等多项赛事,近三年来获得一等奖达30余项;坚持开设《科技论坛》、《法治信息管理论坛》等系列讲座,丰富了学生知识结构、拓展学生视野。

学院将遵循开放培养的模式,立足本校优势资源,面向国内外聘请优秀师资,引进丰富教学资源,开拓实践教学环境,为培养“法治+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中国政法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报考指南|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学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