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古人通过诗歌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
生动地展现生活百态。
本周为大家带来《诗经》,
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15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孔子
”
本书导读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典籍。《诗经》原名为《诗》,或称为“诗三百”,因被尊为儒家“六经”之一,后世称之为《诗经》。《诗经》编订成书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6世纪,共收诗歌305篇,所收诗歌的时间跨度为西周初至春秋时期约五百余年,地域跨度约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等地区,作者多为无名氏,从上层贵族、士大夫到下层民众,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
《诗经》最初是乐歌,按照当时的音乐曲调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区的地方乐调,分为十五国风,收诗160篇;“雅”即朝廷的正乐,属于周王朝京畿地区,分为大雅与小雅,收诗105篇;“颂”指的是宗庙祭祀之乐,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收诗40篇。《诗经》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其中抒写爱情婚姻的诗数量最多,其他的如徭役诗、战争诗、农事诗、宴飨诗、祭祀诗等,反映了早期农业社会的生活风貌和风俗人情,抒发了丰富复杂的感情,或赞颂、或欣喜、或怨怒、或哀伤、或讥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人的生活样态与情感世界。
《诗经》的艺术特点最突出的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所谓赋就是铺陈直叙,将要描述的事物与抒发的感情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打比方、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兴发感动,触物兴辞,因外在事物的触发引起诗人内在情感的发动。这三种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经常交错使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大多采用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的形式,节奏感强,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形式美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一种朴素之美。《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反映现实、抒发真情实感的优良传统,被称为“风雅”精神,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选文
1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解题
这是一首男女幽会诗。幽会的地点是僻静的城墙角,调皮的姑娘故意隐藏不现身,急得小伙子抓耳挠腮、心焦徘徊。美丽的姑娘终于出现了,送给小伙子彤管与荑草作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喜出望外、激动不已。这是一幕喜剧性的恋爱场景剧,有场景、有人物、有动作、有心理活动,寥寥数句,形神毕肖。
2
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解题
此事抒发的是农妇对行役在外久而未归丈夫的思念之情,塑造了一个情深深思绵绵渴望丈夫归家的“望夫”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此诗即景抒情,选择的是“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乡村晚景,夕阳落照之中放牧归来的牛羊一群群归来,鸡儿也回到宿栖的窝中或架上,动物尚且知道回家,难道远去的行人不知道归来?触景生情,引发农妇对丈夫的无限思念。结句的“苟无饥渴!”将思念之情转化为对丈夫的挂念关心,顿觉爱意盎然,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也随之升华。此诗写乡村晚景中的睹物怀人,描摹如画,语言朴素无华,感情表达真实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歌情调。
3
小雅·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解题
这是一首戍边战士返乡归途中抒发感慨之作,唱出了从军战士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和浓烈的思归之情。诗歌以采薇起兴,以戍卒的口吻抒发情感,开篇就写出了戍卒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无法回乡的原因,紧接着抒写戍边征战之艰苦与始终萦绕不去的思乡情绪,结尾写返乡途中的即景抒情,痛定思痛,写出内心的孤独与伤痛,情景交融,感人至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清人王夫之称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成为历来为人称道的即景抒情的名句。此诗用比兴的手法,通过薇菜生长过程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巧妙含蓄地反映出戍卒在外征战之久与思想之切,对敌人的仇恨与厌战的情绪从字里行间自然流出。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翻开这本书亲自探寻~
我们欢迎大家与官微进行互动,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投稿到bfsuweixin@bfsu.edu.cn或者在每期推送下留言。我们会不定时地精选大家的心得体会发表出来哦~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学生新闻中心新媒体部 钟志豪 杨丹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