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读本·文学与艺术 | 《西厢记》导读

北京外国语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北外读本·文学与艺术 | 《西厢记》导读

北京外国语大学

"探人间真男女难为知己,愿天下有情人终为眷属。”元代著名四大戏剧之一《西厢记》对世间有情人发出了最美好的祝福与感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导读,一起走近张生和崔莺莺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

《西厢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

北京外国语大学

本书导读

北京外国语大学

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的“爱情圣经”。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生活年代大约与关汉卿同时而略晚。明初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中有一首追吊王实甫的词,称他“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智谋。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服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的内容不是王实甫的独创,而是渊源有自。《西厢记》最早的源头是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写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以张生抛弃莺莺的悲剧而告终。金代产生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改编成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喜剧,表达了“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理想。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改编的,突破了《西厢记诸宫调》对才子佳人婚姻的强调,突出了“情"在婚姻中的作用与地位,他笔下的张生与莺莺一见钟情,不可割舍,他们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樊篱,勇敢地私自结合,终于追求到美满的婚姻。通过《西厢记》的改编与创作,王实甫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最美好的爱情婚姻理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北京外国语大学

在体制上,元代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每折相当于现在戏剧的一出),外加一个楔子(类似于现在戏剧的开场或过场),但《西厢记》却突破了元杂剧的这种体制,用五本二十折的超常规模,演绎了一场生动曲折的爱情故事,显示出王实甫的大胆创意。《西厢记》是一本非常适合舞台演出的文学剧本,她的戏剧冲突紧凑而曲折,一波三折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不仅写了以老夫人和张生、崔莺莺、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写了张生、莺莺与红娘之间因性格、误解等原因造成的矛盾冲突。《西厢记》的人物不多,但都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活现,如张生的痴情而迂酸、莺莺的聪慧而执着、红娘的泼辣而仗义、老夫人的固执而不乏人情味。《西厢记》的曲词文采优美而本色当行,人物语言各肖其为人与性格,生动活泼而意趣盎然。《西厢记》的爱情描写模式及其艺术成就对明清两代的戏曲、小说创造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

选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第一本 第一折(佛殿相逢)

【村里迓鼓】随喜了上方佛殿,早来到下方僧院。行过厨房近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了洞房,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莺莺引红娘捻花枝上云)红娘,俺去佛殿上耍去来。(末做见科)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元和令】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着香肩,只将花笑捻。【上马娇】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末云)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梗白露(27),半晌恰方言。【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红云)那壁有人,咱家去来。(旦回顾觑末下)(末云)和尚,恰怎么观音现来?(聪云)休胡说!这是河中开府崔相国的小姐。(末云)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休说那模样儿,则那一对小脚儿,价值百镒之金。(聪云)偌远地,他在那壁,你在这壁,系着长裙儿,你便怎知他脚儿小?(末云)法聪,来来来,你问我怎便知,你觑:【后庭花】若不是衬残红芳径软,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则这脚踪儿将心事传。慢俄延,投至到栊门儿前面,刚那了一步远。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似神仙归洞天,空余下杨柳烟,只闻得鸟雀喧。【柳叶儿】呀,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悢天、天不与人行方便,好着我难消遣,端的是怎流连。小姐呵,则被你兀的不引了人意马心猿。(聪云)休惹事,河中开府的小姐去远了也。(末唱)【寄生草)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十年不识君王面,恰信婵娟解误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觑聪云)

北京外国语大学

敢烦和尚对长老说知,有僧房借半间,早晚温习经史,胜如旅邸内冗杂。房金依例拜纳。小生明日自来也。【赚煞】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近庭轩,花柳争妍,日午当庭塔影圆。春光在眼前, 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下)

北京外国语大学

第四本第三折 长亭送别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且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锈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很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忣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旦云)你哪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选文赏析

北京外国语大学

”第一本第一折写张生与莺莺一见钟情的场景与情态。张生初见莺莺即惊为天人,被莺莺的美貌气质所倾倒,神魂颠倒,随即决定放弃进京科考,寄居普救寺追求莺莺。张生这种视功名如敝履,重爱情如生命的精神品质,在当时的社会实属难能可贵,通过张生之口道莺莺,写莺莺的情态动作很少,惜墨如金,但却精炼传神。莺莺上场时手捻一指鲜花,鲜花是莺莺美好青春的象征,隐喻着莺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对爱情的渴望。尤其是莺莺的这“秋波一转”的暗示,使得张生心有灵犀,下定了追求莺莺的决心,才引发了之后两人之间曲折生动的爱情故事。所以明代容与堂本《西厢记》评点者称“‘秋波’一句是一部《西厢》的关窍。”莺莺的“临去秋波那一转”,不仅使张生“意惹情牵”,也引发后人的关注与好评,明清两代就有不少文人以《西厢记》的“秋波”为题写过文章乃至八股文,可见其影响之大。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第四本第三折写张生、莺莺私自结合不久,他们的私情被莺莺的母亲老夫人察觉,老夫人通过拷问红娘得知真情,恼怒异常,逼迫张生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此折主要通过莺莺的唱词表达了一对情侣的离情别绪,主要是抒发了崔莺莺的离别心曲。江淹在《别赋》中声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宋玉在《九辩》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远行;登山离水兮送将归。”莺莺与张生这对有情人的离别恰是两情正浓之时,正在令人悲伤的秋季。莺莺一上场就唱出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推心泣血之曲。作者以悲景写哀情,渲染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氛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抒发离别之情的同时,莺莺明确地表达出对母亲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行为的不满。她径直地告诉张生;“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直接与母亲唱对台戏,公开与代表“父母之命”的礼教抗衡。他担心的不是张生能否取得功名富贵,而是怕张生“停妻再娶妻”。从这里我们开一看出莺莺思想境界之高,爱情观念之纯,对张生的感情之深。他一反往日的羞涩犹豫,直抒胸臆,态度鲜明。“从《西厢记》开篇至此,莺莺的形象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峰。此折的曲词优美流畅,雅俗兼容,声情并茂,描景如在目前,抒情沁人心脾,写心曲折细腻,达到了景、情、人三者的完美融合,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击节叹赏。

北京外国语大学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翻开这本书亲自探寻~

我们欢迎大家与官微进行互动,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投稿到bfsuweixin@bfsu.edu.cn或者在每期推送下留言。

我们会不定时地精选大家的心得体会发表出来哦~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学生新闻中心新媒体部 韩雅楠 陈奕宁

北京外国语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读本·文学与艺术 | 《西厢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