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上下求索,拥有渊博的学识;他们兢兢业业,满怀赤诚的热爱;他们诲人不倦,有着最美的笑容;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教师,他们,就是学校的师德榜样。你对他们有多少了解呢?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他在课上全篇背诵《丁登寺》,让学生敬佩不已。他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他是英语学院的侯毅凌老师。
教师中有这样一句话:备课是个无底洞。而他乐此不疲,悉心备课,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做到内容熟谙于心。比如在英国文学课上,他能全篇背诵华兹华斯的长诗《丁登寺》,其专业素养和授课之投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多年来,他自觉探索教学艺术,不断总结反思,不遗余力地以人文情怀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人文学科的热爱和进一步钻研的志趣。
北外英语学院近年来在本科教学上开展了持续而富于成效的改革,他积极参与其中。2010年,北外启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他接受学院任务,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调研,为“国际战略人才班”开设出“西方人文经典: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新课程。该课程侧重西方政治哲学思想传统,通过阅读相关经典文本,探讨构建理想社会的主题。他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人文素质和思辨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主题的关联性,在学习中不断梳理、比较、辨析、反思经典作品中的思想观点,加强融会贯通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学生每周须完成一篇800词的英文阅读报告。这门写作密集型研讨课程对师生都是很大挑战,很多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都深受启迪,在经典教育上起到了示范效应。
她将理论与社会热点结合,让思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她待生如友,与很多学生成为忘年交。她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文力老师。
28年来,她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和担当。课堂上,她坚持问题导向,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入手,通过参与互动式教学和课题研究式教学,对当前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讲好“中国故事”,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吸收和内化,实现对基本理论、原理的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她也因此多次获得学院优秀教学奖。
她秉持“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理念,坚信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是教育最好的调节剂,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28年的教师生涯中,她坚持用真心去关爱学生、用诚心去帮助学生、用耐心去引导学生,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也和许多学生成了忘年交。
她精于学术,勇于开拓创新。她是老师们口中懂教学、懂科研、懂人情、接地气的好院长。她是专用英语学院的李莉文老师。
她在科研与管理工作中践行着中国科研工作者所特有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她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持续发展。在她的领导下,学院2016年筹建了首个国别研究中心、ESP研究中心和翻译研究中心,2014年至2017年,学院教师公开发表的CSSCI、SCI、SSCI高级别论文27篇,年均9篇; 学院出版的各类专著、教材、编著、译著等达37部。 国别研究中心团队荣获了2016年度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非实体研究机构奖。
作为专用英语学院的院长,她把学院50多位老师都装在自己心里。 老师们称赞她是懂教学、懂科研、懂人情、接地气的好院长。 她始终认识到“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用实际行动关心大家的生活和工作,十分注意廉洁奉公,勤俭自律。 因为有了她的以身作则,学院教职员工们更加团结友善,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极大提高了学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老师,
他们出发了很久,却从没忘记初心,
十几年如一日,
用行动践行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下一期”点赞北外好老师“,
会不会有你熟悉的身影呢?
敬请期待……
文字整理 排版 | 学生新闻中心新媒体部 华蕾 韩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