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风采】土木工程学科:戚承志

北京建筑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博导风采】土木工程学科:戚承志

编者按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学校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筑学、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精英良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领域、科研方向,完善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全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5200余名研究生。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320余人,他们始终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潜心教学、匠心育人,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即日起,学校在校报、校园网、官方新媒体推出“博导风采”专栏,展示学校博士生导师的科研方向、研究特色和育人成果,敬请关注。

戚承志,男,汉族,1965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1992年7月在苏联圣彼得堡建筑大学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Ph. D)学位。2002年6月,从解放军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7年3月,在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获得俄罗斯数理科学正博士(Dr. Sci)学位。1999年3月起至今在北京建筑大学任教。2013年3月至2020年2月,任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2015年10月至今任学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工程结构安全与防护分会理事长等学术兼职,担任若干期刊编委。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政府特贴获得者。

北京建筑大学

主要研究领域:非线性岩体力学、岩石动力学、地下结构抗震。

主要研究成果:

(1)系统研究并初步解决了岩体的构造层次与其力学行为之间的关联问题。系统研究和揭示了岩体构造层次形成的机理,发现了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上破坏的等功密度原则、等能量流原则和等功率原则。系统研究并揭示了岩体构造层次与强度、粘性和应变率的对应关系,建立了连接不同构造层次的粘性系数公式,阐明了随着应变率增长强度-应变率依赖的不同机制及其转换机理,提出了热活化与粘性机制相互竞争的强度-应变率依赖模型。揭示了岩体破坏块度的分布机理,建立了岩体平均破坏块度的确定公式。揭示并论证了岩体强度尺寸效应与应变率效应的时空统一性, 揭示了岩石动力尺寸效应的物理机理。基于断裂动力学理论定量研究揭示了惯性和裂纹传播对于岩石动力强度的影响。

(2)建立了深部隧道围岩临界后变形破坏的物理力学模型。基于连续相变理论,建立了岩石临界后变形增量符号逆转现象、深部隧道围岩分区破裂现象、形变波现象的连续相变模型。在连续介质力学的框架内建立了深部隧道围岩分区破裂现象的内变量梯度模型、应变梯度模型。基于规范场理论和相变理论建立了深部隧道围岩的弹塑性模型。提出了深部隧道围岩分区破裂情况下的支护方法。

(3)提出了地下结构的动力计算方法。提出考虑拱顶曲率影响的隧道动力稳定性评价方法、隧道衬砌动载计算的准静方法、浅埋箱形地下结构在考虑和不考虑土体刚度随深度变化和土体成拱时的动力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得到了长型地下结构的运动方程,并研究了诸因素对于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北京建筑大学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2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80多篇。出版47万字科技专著《岩体动力变形破坏的基本问题》。作为主持或者骨干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973重大项目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3项。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办学定位

秉承“立德树人、开放创新”办学理念,坚持“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服务国家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人类和谐宜居福祉”,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校训精神,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建设领域高级专业骨干和领军人才。

北京建筑大学

供稿:研究生院

编辑:梅雨

责编:王洋

审核:汪长征高蕾

北京建筑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建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京建筑大学-【博导风采】土木工程学科:戚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