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学校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筑学、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精英良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领域、科研方向,完善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全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5200余名研究生。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320余人,他们始终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潜心教学、匠心育人,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即日起,学校在校报、校园网、官方新媒体推出“博导风采”专栏,展示学校博士生导师的科研方向、研究特色和育人成果,敬请关注。
王坚,1980年12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带头人、副院长。2006年博士毕业,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破格获得博导资格,2012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2008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组合导航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2014-2015年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访学期间主要从事室内外无缝协同定位理论与技术研究。多次出访德国、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11个科研与学术机构,开展短期学术交流。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和叶雪安优秀青年教师奖等。
长期开展建筑群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建筑新技术、智能导航与装备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项目/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63篇(其中SCI/EI论文81篇),出版专著/教材9部,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6项,获得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内的教学奖励4项。近五年在国内外4个期刊担任专刊主编、专栏编辑专家、编委等职务,是近20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培养博士后5人,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33人。
目前担任IAG中国委员会委员、全球华人GPS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及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科技信息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交通工程测量研究会理事等学术职务。
针对动态高精度定位应用中,卫星定位具有易短时失锁、采样率受限等缺点,通过融合惯导等异构数据可以有效提高定位的连续性和可用性,但仍存在融合定位高精度连续保持、外部异构信息耦合利用以及软硬模组高效解算等三个难题,通过组建科研团队,长期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学术创新成果:(1)提出了基于概率交互的自适应GNSS/RTK/INS紧耦合模型,解决了INS/GNSS高精度定位的周跳实时探测、整周模糊度快速固定难题,发展了GNSS/RTK/INS观测信息融合的高精度定位理论与方法,将城市场景的高精度定位可用性提高了20%以上,GNSSRTK/INS融合的井筒灾害变形定位与测量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阐明了量测特征对定位结果的影响机制,建立了GNSSRTK/INS异构信息高精度约束自适应定位模型,建立了点-速度-位移、运动特征与准静态特征约束的高精度定位技术。(3)攻克了GNSSRTK/INS融合高效解算软硬模组关键技术,研制了覆盖分米-厘米-毫米级动态高精度定位软硬件一体化系列模组,实时计算效率提高30%以上,成本降低65%以上。解决了不同应用场景下高精度定位模组应用技术问题。
北斗高精度变形监测接收机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八届年会暨中国北斗应用大会上展台展出的团队研究产品
车载高精度组合导航定位模块 INAV2.0
办学定位
秉承“立德树人、开放创新”办学理念,坚持“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服务国家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人类和谐宜居福祉”,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校训精神,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建设领域高级专业骨干和领军人才。
供稿:研究生院
编辑:梅雨
责编:王洋
审核:汪长征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