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学校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筑学、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精英良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领域、科研方向,完善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全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5200余名研究生。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320余人,他们始终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潜心教学、匠心育人,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即日起,学校在校报、校园网、官方新媒体推出“博导风采”专栏,展示学校博士生导师的科研方向、研究特色和育人成果,敬请关注。
季节,女,1972年9月出生,2007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现为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固体废弃物在道路工程中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带头人,民盟北京市市委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主要荣誉称号: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北京市长城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第七届中国公路优秀百名工程师等称号获得者。
围绕道路建设中的“资源节约、生态友好”两大主题,以提升沥青路面耐久性、绿色属性和服务功能为目标,针对我国城市建设、道路建养过程中每年产生巨量建筑垃圾、废旧沥青混合料的资源再生利用问题以及传统热拌沥青路面技术高能耗、高排放等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利用图像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室内或现场试验等方法或手段,开创性地开展了废旧沥青混合料高效循环再生利用技术、高性能煤直接液化残渣改性道路沥青技术、耐久性温拌沥青混合料节能降碳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许。团队多次在国际会议上进行报告,相关工作得到BTV、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的跟踪报道,获得了社会各界与行业的广泛关注。
团队参加国际会议
近5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资助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ASCE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Road Materials and Pavement Design》《New Carbon Materials》、《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参与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4部,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
成果一:废旧沥青混合料高效循环再生利用技术,开发了高性能植物油基沥青再生剂,发现了不同比例废旧沥青混合料在荷载和环境耦合作用下的性能衰变规律,构建了基于废旧沥青混合料特性的长寿命再生沥青路面设计体系。
长寿命再生沥青路面结构
成果二:高性能煤直接液化残渣改性道路沥青技术,构建了煤直接液化残渣中重油、沥青烯和前沥青烯的分子结构模型,开发了热塑性弹性体基和聚烯烃基的系列抗车辙添加剂,首次将其应用在道路工程的面层和柔性基层。
三组分自由体积分布
成果三:耐久性温拌沥青混合料节能降碳技术,发现了含有脂肪链和酰胺基团的极性物质对沥青的降黏作用,发明了温拌沥青路面等体积变温度结构-材料一体化平衡设计方法,提出了节能降碳“温+温”路面典型结构。
“温+温”与传统路面疲劳应力对比
研究成果目前已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近30项实际道路工程中成功应用,如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河北廊沧高速公路(沧州段)、宁夏彭阳至青石嘴路段一级公路、内蒙古省道102线、云南小磨高速等,经济社会及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八达岭高速
宁夏彭阳-青石嘴一级公路
河北廊沧高速
内蒙古省道102线
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市委委员,积极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提交了《关于弱化高等学校唯 SCI 论文数量评价体系》等多项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提案,提交的“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提案获得北京市政协高度重视,并作为政协委员代表参与2019年BTV“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电视访谈节目。
参加BTV节目
办学定位
秉承“立德树人、开放创新”办学理念,坚持“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服务国家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人类和谐宜居福祉”,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校训精神,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建设领域高级专业骨干和领军人才。
供稿:研究生院
编辑:梅雨
责编:王洋
审核:汪长征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