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3日上午,春风拂面,晴空万里。北京学研究基地的“走读北京”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首次走读的路线是北京传统中轴线南段,从正阳门至永定门。本次活动由北京学研究基地和校机关党委共同举办,对北京中轴线有深度研究的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研究员作为专家进行了现场讲解。来自校机关党委所辖部门和北京学研究所、应用文理学院等单位的党员、教职工40余人参加了走读活动。
活动第一站是正阳门。正阳门是明清北京城城墙的重要遗存之一,雄踞北京城中轴线之上已近六百年。作为老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明清两代帝都的正门,在京师诸门中的规制最为隆崇。正阳门原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1915年为方便交通在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主持下,聘请德国工程师罗斯凯·格尔设计了正阳门改造方案,拆除了瓮城及东、西闸楼,现仅存城楼和箭楼。在正阳门城楼内,正阳门管理处工作人员结合图片展览介绍了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重点介绍了正阳门的建造历史和特色。在箭楼上李建平研究员给大家讲解了箭楼的历史和故事,特别指出1915年箭楼改造时运用的水泥装饰部件开创了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过渡的先河。
出了正阳门箭楼,沿着前门大街,来到第二站——大栅栏。李老师带领大家沿着大栅栏街游走,一边走一边讲述大栅栏发生的历史故事和古代商业街的设计理念。大栅栏地处老北京中心地段,历史上就是一个店铺林立的繁华商业区。大栅栏街区至今仍保存着明末清初的街巷基本格局,老字号商铺栉次鳞比,有明代开业的六必居酱园、清代康熙年间开业的同仁堂药店、创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的全聚德烤鸭店,还有民国初年开业的北京第一家电影院——大观楼电影院等。时值周末,前门大街和大栅栏街上游人如织,热闹非常。
走出大栅栏商业街,大家就来到第三站——天桥。天桥位于正阳门与永定门之间,是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原是明清两朝皇帝去天坛祭天御道上必经的一座桥梁,故称为“天桥”。天桥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改建成石拱桥。改建后的天桥是一座单孔汉白玉石拱桥,桥身很高,桥面陡峻,桥栏由汉白玉雕成,桥面用石板铺就,桥下是东西走向的城市排水沟龙须沟。当时,石桥两边各搭一木板平桥,便于通车,中间的石桥只有皇帝可以行走,车辆和其他人员从木桥通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不复存在。2012年市规划委宣布将重建天桥。由于天桥原址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在原址复建十分困难,决定复建位置向南移动40米。2013年底天桥复建工程完工,新的汉白玉拱桥景观和两座石碑矗立在一片绿化带中,结束了天桥有名无桥的历史。
从天桥继续沿着中轴线向南走,可见道路两旁玉兰花与桃花竞相开放,中轴线的尽头是一座高大建筑,这就是我们今天“走读北京”的最后一站——永定门。它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最南端,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当时只修建了城门楼,后分别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增建瓮城和箭楼。永定门瓮城城墙于1950年开始被陆续拆除,1957年永定门城楼和箭楼拆除。2004年北京永定门城楼复建,成为北京城第一座复建的城门,但瓮城和箭楼尚未复修建。登上永定门城楼,李老师给我们描绘了南中轴线继续南延到大兴机场、永定门周边留白增绿的未来建设蓝图,极目远眺,经过清淤治理之后的护城河碧波荡漾,与整修一新的永定门城楼形成水城交融的美景。
经过半天时间的中轴线南段走读活动,大家收获满满,既愉悦了身心,又收获了知识,对北京有了更深入的感性认识和更密切的情感连接。李建平老师不仅沿着时间脉络为大家讲解了中轴线的历史演进,结合正阳门城楼、箭楼、天桥、永定门城楼等建筑介绍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特点,还讲述了中轴线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大家表示很期待有机会再次参加北京学研究基地的“走读北京”活动。
来源:北京学研究基地(微信号:BeijingStudies1998)
供稿:北京学研究所 虞思旦
摄影:审计处 牛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