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文化
讲座时间:11月9日(周三14:00)
讲座地点:耿丹讲堂
崔志光,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传统文化学者,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崔老师从事国学及传统养生研究二十余年,现专门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保护、发扬与对外交流。2000年获第七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武氏太极拳比赛一等奖。崔老师授课以丰富的国学素养为底蕴,结合自己身心体验,先后受邀在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农业部、建设部、英特尔等部委、企业进行长期传统文化授课,受到师生及听众的欢迎。
主讲人: 崔志光
太极 - 中国古代哲学
太极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比较早使用“太极”概念的,有庄子和《易传》,一般在宇宙论、方法论上用的太极概念。
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
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理学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太极拳 - “太极”的派生事物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发源于中国焦作市温县陈家沟。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等多家流派。
武式太极拳 - 古朴典雅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1825~1893)所创。武禹襄是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http://www.gengdan.cn
yuanban@gengdan.edu.cn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