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藏珍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览集萃

清华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清华藏珍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览集萃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拥抱

艺术

9月11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到今天,已经开馆30天,迎来48416位观众。

此次首展展品既有原藏于美术学院的大量珍藏艺术品,也有远渡重洋而来的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等世界级艺术珍品;既有极具独特学术价值的“清华简”文献,也有清华大学历史上知名学者教授们的手札文稿,通过生动的展览形式向观者呈现了艺术的发展脉络。

清华大学

常设展“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囊括书画、织绣、瓷器、家具、青铜器五个艺术门类,共计500余组件藏品。其中书画、瓷器、织绣和家具这4个门类的绝大多数藏品来自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旧藏。

让我们一起领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览集萃。

翰墨丹青:书画展

清华大学

文征明 行书七言诗 明

立轴 纸本 150 cm × 69 cm

释文

海上三山拥翠鬟,天宫遥在碧云端。

古来漫说瑶台迥,人世宁知玉宇寒。

落日芙蓉烟袅袅,秋风桂树露团团。

胜游寂寞前朝事,谁见吹箫驾彩鸾。

文徴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徴明,以字行,更字徴仲,别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屡试不第,年五十四,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受翰林院待诏。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他的行、草书,师法《圣教序》、智永等。此幅行草七言诗,典雅清丽,骨肉停匀,笔法温纯精绝,气息和融沉穆,为文徴明法书的典型。

清华大学

任伯年 《苏武牧羊图》清

立轴 纸本设色 108 cm × 98 cm

任颐(1840—1895),初名润,字小楼,又字伯年,后改名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从小跟其父任淞云学习“写真术”,后跟任熊、任薰学画。长期居上海,卖画为生。擅长画肖像、人物和花鸟,画风受陈洪绶、任熊的影响而又有创新。苏武坚持民族气节,忠贞爱国的故事历来被人们传颂,也是历代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

画中苏武手持汉节坐在冰天雪地之中。人物及羊群的刻画明暗关系突出,内含素描因素和透视法则。

清华大学

齐白石 《四季图》四条屏 近现代

屏条 纸本设色 132 cm × 32 cm × 4

齐白石(1863—1957),近现代书画家、篆刻家。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六十岁后,画风遽变,融合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四季图》四条屏作于1919年,是齐氏衰年变法前的作品,分别表现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春天一幅描绘近岸坡石,老松虬曲,江水辽阔,水面宁静平缓。夏天一幅仿高房山云山写法。秋季一幅仿梅清黄山写法。冬季一幅仿倪瓒疏林亭子的构图而更加夸张。

清华大学

徐悲鸿 《九方皋》 近现代

立轴 纸本设色 178 cm ×85.5 cm × 2

徐悲鸿(1895—1953),字寿康,江苏宜兴人。曾赴法留学。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绘画创作上擅长油画、中国画,注重写实、善于传神。尤以画马饮誉中外。

这一组《九方皋》作于1928年,早于大型绘画《九方皋》,可基本认定为是其草图,另外,通过款识可知,徐氏于1931年秋拜会著名爱国诗人陈散原时,陈氏为该画题跋,用九方皋的故事以“醒扰扰世间”。更加表明了作者创作的深意。故此组作品是研究徐悲鸿的思想与艺术的珍贵资料。

丝绣撷英:织绣展

清华大学

刻丝凤穿牡丹团花 明

直径30cm

这是以凤凰和牡丹花为主题的刻丝圆片,作品用色鲜艳明洁、配色雅致、构图饱满。一对凤凰在牡丹花与桃花丛中遥相呼应,上接云天,下连福海,形成一派富贵喜庆之气。地部用捻金线织造;纹部采用了刻丝的“缂鳞”“掼”“勾”和木梳戗等技法,是一件难得的刻丝佳作。

清华大学

“无量寿尊佛”刻丝佛像 清 乾隆

长695cm/宽385cm

此件藏品,名为“无量寿尊佛”刻丝佛像。画芯高434厘米,宽279厘米,构图由上至下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层为日月高照,第二层为天宫伎乐,第三层为主体的三世佛,第四层为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最下层为祥云普照。上有“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中有“乾”“隆”连珠朱文印。“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鉴赏”“秘殿珠林”诸印,为清乾隆朝的内府巨制。图案色彩多至百种以上,细部极为繁复工致,幅面阔大恢弘,堪称刻丝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

清华大学

镂空地三蓝打子绣“八仙过海”马面 清

长24cm/宽18cm

所谓马面,是指裙前后两个长方形的外裙门;多绣工精良,题材新颖。此幅马面主体纹样为绣球花,古称“八仙花”;背衬一枝海棠,合为“八仙过海”。在传统工艺美术中,多以八仙象征群仙祝寿。八仙过海,则源于八仙过东海赴王母蟠桃盛会,不用舟船,各显神通。此马面题材新颖,绣工精良,色泽淡雅,韵味十足。

清华大学

缎地彩绣舞衣 清

身长130cm/两袖通长220cm

袖口54.5cm/下摆宽92cm

舞衣是古典戏曲的演出服装,也叫宫衣,用于贵妇等角色,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等。清末及民国时期,民间也以此款宫衣作为新娘出嫁时的礼服。此衣圆领,带八云勾大云肩。袖口各镶缀十一条彩绣花边。对襟,罩腰围。下裳为百褶裙,外罩由八十二绣带分上下两层组成的“凤尾裙”。各部装饰皆以彩绣完成,仅刺绣各色人物造型就达二百四十八个。下裳凤尾裙的带条底端缀有小铜铃。通身各部位都钉缝有直径1.3厘米的银色金属圆片。纵观全局无疑是刺绣服装中的鸿篇巨帙。

晚霞余晖:瓷器展

清华大学胭脂水压手杯 清 康熙

高 7.5 cm/口径 11.5 cm/足径 4.5 cm

杯内壁素白,外壁施胭脂水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康熙年制”四字双行款,外围同色双方栏。此杯的特点在于其釉色,胭脂水系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颜色釉,清康熙年间从西方国家传入。胭脂水釉器物均为官窑御制。

清华大学

釉里红龙纹油锤瓶 清 雍正

高 42.5 cm/口径 4 cm/足径 11 cm

瓶直口、长颈、圆腹、圈足。通体施淡青釉,颈口及器身局部釉面有细开片,釉色莹润。腹部以釉里红描绘一四爪蛟龙,周围饰以云气及火焰,图案充满动势。圈足刮釉露胎,外底白釉无款。

清华大学

青花竹石纹玉壶春瓶 清 乾隆

高 29 cm/口径 8.5 cm/足径 12 cm

瓶通体青花装饰。颈之上部绘蕉叶纹,下部绘卷草和变形如意头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翠竹、芭蕉、洞石、花草和栏杆,近底处绘变形莲瓣纹,圈足外墙绘朵花纹。玉壶春瓶相传源于盛酒的器具,明代中期以后,玉壶春瓶的造型趋于细腻圆润,垂腹上移。

清华大学

冬青荷叶洗 清 乾隆

高 5 cm/长 23 cm/宽 19 cm

洗荷叶形,花瓣口。通体施以冬青釉,釉色葱翠,荷叶叶脉清晰可见,十分显眼。洗根据其器体大小有两种作用,型制较大的,初为盥洗用具,其作用相当于脸盆;型制较小的为文房用具,即笔洗。此荷叶洗,应为浣笔之洗。

随方制象:家具展

清华大学

榉木矮南官帽椅 明

长 77.8 cm/宽 75 cm/高 46 cm 座高 31 cm

凡搭脑和扶手都不出头的椅子,在北京地区通称为“南官帽椅”。因此这件榉木扶手椅可称为“矮南官帽椅”。形制独特,较为罕见。搭脑向后弯曲,两端逐渐收分,烟袋榫与后立柱相接,加装透雕草花牙角。扶手与前立柱烟袋榫相接处也装牙角。座面以下装起阳线的券口牙板,落在“踏脚牚”上,牚下又装小牙板。两扶手向外弯曲,留出更大的坐具空间。扶手下的“镰刀把”与“鹅脖”均做成两弯,继续增大空间。座面极为低矮。椅面为原装胡椒眼编织藤席软屉,藤席下面为十字交叉棕屉。据王世襄先生考订“很可能是寺院禅椅,专供趺坐而制的”。此椅总体上宽肥硕大,舒适自如。靠背板上窄下宽,以方形铲地浮雕为装饰,题材为“夔凤喜相逢”。因有透雕草花角牙点缀,空白极大的靠背却不显空洞。

清华大学

黄花梨四面平条桌 明

长 143.6 cm/宽 42 cm/高 79.2 cm

四面平条桌也叫“四面齐条桌”,传世杰作,早年曾被古斯塔夫·艾克收入《中国花梨家具图考》。腿子与牙条格相交,也就是先做成一具骨架,再与攒边的桌面结合在一起,增强牢度,又因为边抹和牙条重叠,增加体重感,避免单薄。此类做法只见于明式家具,入清后少见。

清华大学

黄花梨龙凤纹翘头案 明

长 129 cm/宽 40.6 cm/高 85.5 cm

此案面子用攒边做法,面芯为独板,小翘头。腿截面长方形,内方外弧“两炷香”做法,下有托泥,腿间为透雕双龙灵芝纹,疏密得体。牙板边起阳线,牙头为变形凤纹,局部雕空与腿间花板相呼应,纹饰都很成熟,程式化,但又十分生动。此案比例匀称、做工精致,用料讲究,是一件十分精彩的明代传世家具。

清华大学鸡翅木小圆脚柜 清

长 76 cm/宽 46 cm/高 133 cm

圆脚柜因顶面(柜帽)转角处削去棱角,形成圆脚;立柱也近似圆柱形,故名“圆脚”。正面两柱多做成“侧脚”,即上收下放,略呈梯形。造型挺拔而稳重。这件铁梨木圆脚柜形制规范,很有代表性。两门中间无“闩杆”,名为“硬挤门”。柜底无柜膛,下横牚下面开槽安装“洼堂肚”券口牙子,两侧镂成内卷云勾。通体明朗光洁,于简洁中蕴含着秀丽。

其金孔吉:青铜器展

清华大学

旅鼎 西周早期

高22cm/口径17.1cm

旅鼎为分裆柱足鼎,器身以三足为界分饰三组兽面纹。器腹铸记铭文6列33字,记述了昭王时期公大保率军镇压夷人的叛乱,在盩地陈师时,作器者旅受到明公的赏赐,因此旅铸此器以告祭先父。公大保在铜器铭文中又称为明保、明公,是周初三公之一召公奭之子。旅鼎铭文风格雄俊恣肆,行气自由,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是对商代末期书体的继承和发展。

清华大学

团龙纹簋 西周早期

高14.9cm/口径18.4cm

该青铜簋直腹较深,高圈足,附耳有珥,簋腹饰团龙纹。簋的圈足饰龙纹,龙身饰鳞纹,地纹则衬以细密的雷纹。圈足这种主纹浮于地纹之上,且主纹上复饰纹样的装饰艺术被习称为“三层花”。三层花工艺出现于商代中期,而在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期甚为流行。

清华大学

兽面纹斝 商代晚期

高50.2cm/口径23.4cm

这件青铜斝形体巨大,通体饰纹,精美异常。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件青铜斝鋬首内侧上下有两枚青铜楔子,表明斝鋬为分铸铆接而成。分铸插接、铆接工艺出现在育成期,在鼎盛期时十分流行,该时期青铜艺术的创作自由奔放,惊世之作层出不穷,与这一工艺的运用不无关系。正是分铸技术被娴熟掌握及运用,创作思路方才得以解放。

清华大学

马永盉 商代晚期

高43.9cm

马永盉器身较高,最宽处在肩下部,高圈足,肩下部有流,肩置绳纹提梁,身饰直棱纹。青铜盉在商周时期较为常见,一般为鼓腹或垂鼓腹,锥足或柱足,并有鋬,马永盉与同时期的青铜盉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尤值称道的是,马永盉的提梁接驳方式十分罕见,今可列举者不过一二件,且不见于商晚期以后的青铜器,可能是一种已失传或当时新被尝试而很快又被废弃的工艺。

清华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清华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清华大学-清华藏珍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览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