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精神和各项要求,北京体育大学于9月6日召开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研讨会。会上,《纲要》制定参与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鲍明晓介绍了《纲要》的制定工作并对内容进行解读。林显鹏、任弘、李红娟、米靖、张力为、刘昊扬、张晓义等几位教授,围绕《纲要》中的九大工程,结合各自工作研究领域进行研讨。今天《中国体育报》刊发了研讨成果。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总体解读
鲍明晓,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副主任等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是国务院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对新时代体育改革发展作出的全面工作部署。北京体育大学作为我国人才兴体、科教兴体的重镇和龙头,必须带头学习贯彻好《纲要》。
学习贯彻《纲要》必须准确把握体育强国的概念和基本内涵。体育强国是能实现体育“两个发展”(体育自身发展与通过体育推动和实现的发展)内生协同、相互赋能、高效运行的国家。
从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国实践出发,体育强国的基本内涵至少应涵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强国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即必须坚持人民在体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要对标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找差距、建标准、努力干,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体育权益保障好、维护好,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育运动与美好生活深度融合。二是体育强国必须是强国体育,即要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积极主动地把体育发展融入“五大建设”,把体育的发展内化为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社会凝聚力、文化传播力和国民健康力,助力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是体育强国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育,即既要解决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要解决体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不平衡的问题重点是要解决区域、行业、人群体育发展水平差异过大的问题,以及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大主体性工作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充分的问题重点是要解决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动态升级、公共体育空间不足以及冰雪、足球、户外运动、高水平职业体育发展滞后等一系列短板和弱项问题。
工程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
林显鹏,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体育产业协会副主席。15省市体育产业智库专家
每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至少应建设一座滑冰馆。因地制宜采用可拆装技术利用废旧厂房、体育场馆、气膜建筑拓展滑冰场馆。充分利用公共开放水域建设室外滑冰场地。结合重点国家战略侧重开发若干具有较大产业带动能力的冰雪产业集聚区、度假胜地。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体育场馆、体育赛事、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益。制定土地、能源使用、财政税方面的配套政策大力推进事转企、委托经营、股份制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多种改革方式,进一步加快体育场馆事业单位改革步伐。
工程二——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工程
任弘,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
在全社会大力推进全民科学健身,发挥体育领域的引领优势,积极推进各类体育赛事及体育文化活动,为各年龄人群提供科学健身指导与评估、慢性疾病的运动防控等相关服务,通过各类型宣传渠道,将科学健身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1、大力推进在我国已实行了几十年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度,进一步建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广大群众中的应用及奖励措施、相关健身指导等具体办法;2、以体育科学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为群众提供个体化精准运动处方服务,使老百姓会健身,少损伤;3、开展群众体育项目运动等级标准的研制,设立群众科学健身奖励制度;4、以医院和体育类高校为依托,建立慢性疾病运动干预中心,开设运动处方门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体质测评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工程三——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
张一民,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体育强国之强,不仅是竞技体育强,更应该是国民体质强,群众体育强。在当前形势下,将青少年人群作为重点人群加以关注,就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体育锻炼,重在参与和行动。如今,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和路线图一目了然,亿万青少年更要以此为契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增强体质健康、锤炼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磨炼奋斗精神,用锻炼中的汗水浇灌体育强国建设之花。
李红娟,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体育运动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实现主动健康最积极有效的途径。青少年体育必须从单纯的技能教育转向以身体活动促进为核心,注重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的提高;应尽快研制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干预体系,发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教育干预功能;优化体育与健康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幼儿体育教育人才培养。
工程四——国家体育训练体系构建工程
米靖,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主任,博士,教授,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训练重点实验室主任
训练体系建设是竞技体育工作的核心,《纲要》把“国家体育训练体系构建工程”列入九大重大工程之一,突显该工作的重要性。当前,在逐步推进工程中列出的五大重点工作的同时,加大训练体系架构顶层设计,明确政府、学校、社会、个人在训练体系中的位置和职责,做好项目分类管理是更为基础性的工作。
工程五——科技助力奥运工程
张力为,教育学博士、哲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大学教师在科技助力奥运工程中,起着连接研究与应用的桥梁作用。应当注重研究积累,避免“天女散花”,沿着能够在应用中找到切入点的方向做步步递进的深入研究,为运动员教练员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训练指南。
工程六——体育产业升级工程
刘昊扬,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市“海聚工程”特聘专家、北京市特聘专家
体育产业升级是供给侧改革推动中国体育事业进步的必然要求。体育运动市场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但目前的供给侧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需要尽快补足、提升和创新,而科技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工程七——体育文化建设工程
张晓义,博士,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长期从事体育外交、体育社会学研究
当前的体育国际话语体系是由西方制订并主宰的,提升中国体育文化话语权任重道远。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明确自身不足并尽力弥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国体育的文化自信之本源,赋予其世界历史意义,如此才能冲破西方体育文化所设之藩篱,有效实现“国际体育的中国声音”和“中国体育的国际声音”。
工程八——体育志愿服务工程
陈中,原中国国家跆拳道队队员,世界著名跆拳道运动员,中国跆拳道首位奥运会冠军,并蝉联两届奥运会。现北京体育大学团委书记
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参与度和组织力。细化分工,组建专业化团队。奥运冠军、运动员、教练员、师生加入志愿团队,成为注册志愿者,提高志愿服务在师生考评中的占比。志愿团队应建在团支部上,提高组织力与凝聚力。
工程九——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工程
黄亚玲,博士,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政社分离、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独立法人组织转变,推动其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发展,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冬奥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北体官微丨20190925期
内容来源| 科学技术处、新闻中心、中国体育报
编辑制作 | 新闻中心
监制校对 | 秦培栋
责任编辑 | 卢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