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号召。北京体育大学自1953年建校以来就坚持以服务国家体育事业发展需要为中心任务,66年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批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977年,北京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制定的《1977-1985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开办附属体育运动学校的计划,这所学校将培养相当于中学文化程度和较高身体素质及专项运动技术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计划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于1979年开始了招生工作。此举,是关乎我校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也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1979年10月,根据国家体委(79)体办字9号向国务院请示文件《关于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几项准备工作的请示》精神,学校成立附属运动学校,1981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并将12月1日定为校庆日。学校青训工作走向了更加科学化、体系化、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40年风雨兼程,40年自强不息;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华秋实。40年来,竞技体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代师生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引领体育教育、服务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在艰难中创业,在改革中创新,形成了一条具有鲜明的体育学校特色与风格的发展路径。
40年是筚路蓝缕、沐雨经霜的奋斗历史
竞技体校于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培养奥运会后备人才为办学任务,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一所全国性竞技体育学校。40年来,竞技体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北京体育大学“追求卓越”的校训,以“亦读亦训、科学训练”为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体教融合”办学模式,成为北京体育大学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示范基地,培养出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专业教练和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高水平体育人才。
从最初的几个运动项目发展到涵盖夏季冬季项目的体育学校,经历了艰辛的发展路程。竞技体校现设有田径、举重、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击剑、网球、艺术体操、空手道、现代五项、铁人三项、橄榄球、手球、水球、越野滑雪等16个竞技运动项目,在校生400余人。兴国以教育为基,兴校以教师为本。40年来,竞技体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致力于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练员和教师队伍。现有教练员、文化课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共112人,其中教练员45人、国家级教练15人、高级教练16人,22人担任过国家队教练员、6人担任国际级裁判员。多名教练员被国家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四”青年、全国“优秀教练员”等荣誉称号。
老照片: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篮球。
竞技体育学校校园
40年是厚积薄发、春华秋实的恢宏画卷
40年来,竞技体校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坚持体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培养出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专业教练团队和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包括陈中、王旭、张国政、罗微、张湘祥等奥运冠军。
40年累计获得奥运金牌6枚、银牌6枚、铜牌3枚;世锦赛、世界杯金牌58枚、银牌41枚、铜牌41枚,亚洲比赛金牌119枚、银牌73枚、铜牌75枚,全国比赛金牌1675枚、银牌1245枚、铜牌1076枚。2000年悉尼奥运会,陈中摘得跆拳道+67公斤级桂冠,女子柔道、男子举重项目获得1枚银牌、2枚铜牌的佳绩。2004年雅典奥运会,竞技体校学生夺得4枚金牌,1枚银牌和一个第六名,一个第七名的优异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湘祥获男子举重62公斤级金牌;孙丹、章硕等获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银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学生徐丽丽获得女子柔道比赛银牌、景瑞雪获得女子摔跤比赛银牌。
文化教学教师们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灌溉,用心血滋润,营造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竞技体校先后培养毕业生2000余人,升学率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居榜首。
左上:陈中,第27、28届奥运会女子跆拳道
+67公斤级冠军;
左下:罗微 第28届奥运会女子跆拳道
-67公斤冠军;
右上:张国政 第28届奥运会举重男子
69公斤级冠军;
右中:王旭 第28届雅典奥运会女子摔跤
72公斤级冠军;
右下:张湘祥 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举重
62公斤级冠军
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孙丹、章硕等获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银牌
40年是不忘初心、锐意进取的筑梦诗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竞技体校始终不变的是对党忠诚的政治传承,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建校、政治立校的方针,把党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要求贯彻到办学治校的全链条、各方面。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用党建统领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各项工作,始终确保党的绝对领导和正确的办学方向,把“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内化为广大师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筑牢忠诚使命的思想根基。
用报国情怀写出使命担当。竞技体育是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40年来,先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大量体育专业人才,他们奋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坚持开放办学,勇于开拓,锐意进取,把开放办学视为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之源。学校在开放办学上迈开新步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先后与韩国首尔高等体育学校、韩国IT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校际往来和体育交流不断加强。同时,学校还鼓励和支持教师出国研修,开拓教师国际化视野。
左上:跆拳道队训练
右上:短跑队训练
左下:课堂教学
右下:参加合唱比赛
手球队赴克罗地亚训练
韩国体育高中来校交流
赴挪威训练
40年是继往开来、砥砺奋进的豪迈宣言
站在新的起点,躬逢新的时代。北京体育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打造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
围绕国家战略,充实夏季项目、新增冬季项目,通过补充和新增运动项目,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备战冬奥,逐步形成夏季奥运会运动项目与冬季奥运会运动项目协调发展的总体项目布局。
遵循运动培养规律,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技型转型。将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手段,实现科技助奥合作多元化,为教练员、运动员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撑,打造复合型教练员团队,文化教学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实现高端开放办学,从本土型向国际化转型。探索创新国际办学模式,引进、聘任精英教练员。
新时代竞技体校着肩负新的使命与责任,承载新的光荣与梦想。在体育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北京体育大学立足将竞技体校打造成“出人才、出金牌、出经验”的一流竞技体育学校,引领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努力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北体官微丨20191201期
内容来源丨竞技体育学校
编辑制作 |新闻中心
文字撰写 |郎明朗、周 然、卢 雪
校对监制 | 秦培栋
责任编辑|卢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