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我想把我读给你听

国际关系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朗读者|我想把我读给你听

七月的雨,绵绵密密徘徊了一整天,它在操场上聚作一潭,盈盈灼灼地倒影着来来往往跑步的人,它在空气里氤氲飘荡,鸟儿透过它发出的鸣叫更清脆空灵。下雨天,耳机与读书更配。你可以泡一盏香茗,到图书馆享受与书相伴的一个下午,也可以端一杯黑咖啡在12号OPEN HOUSE翻开久违的散文集。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坡讨源,虽幽必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有的晦涩,有的深入浅出,却都各具韵味,本期朗读者专栏特别相约UIR演说家的选手们,为你带来不一样的朗诵体验。

《孤独与深思》

(苏利普吕多姆)

"心灵深处对爱的渴求、无法驱散 的疑虑和忧伤,成为他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这些作品形式完美,措辞严谨,并富有一种精雕细琢的美感"

一只色彩奇异的孤鸟

落在一个女孩肩上

可是

她拔去它艳丽的羽毛

制造了痛苦

用鸟的整件彩衣

柔软的绒毛

还带着身体的温热

残忍的嘴吐出微风

把它吹散

这鸟

就是我的心

那女孩

犯了罪恶

是我提起来就禁不住要流泪的女伴

这游戏使她快活

而我却心情沉痛

我伤心地望着心中的美

被她取乐吹上苍茫的天空

国际关系学院

@兰剑 《孤独与深思》


《特雷庇姑娘》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

“作品构思精巧,布局别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几乎每一篇作品都富于戏剧性和浪漫色彩,都有出人意表之外。他的语言纯净,明快,读音浓郁,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亚平宁山脉从托斯卡纳的南面的教皇国之间穿过的那段高原上,有一座牧羊人居住的孤寂小村,名叫特雷庇。向上通往那儿去的全是些无法行驶车辆的羊肠小道;为了翻过山去,邮车和出租马车都只好兜一个大圈,走往南几公里外的公路。到特雷庇来的只有必须和牧羊人做交易的农民,白天偶尔还有个把画家或讨厌走公路的徒步旅行者;可到了这里,赶着马队的走私客却常到这个荒村中来歇脚,他们走的是一些别的人全不知道的更加崎岖的山路。

国际关系学院

@刘玥颖 《特雷庇姑娘》


《青鸟》

(莫里斯梅特林克)

“故事讲述了伐木人家的两个孩子蒂蒂尔和米幸福尔为了救助仙女的小女儿,在光神、小狗芝鲁的帮助下,历尽千辛万苦寻找青鸟的经历。故事告诉我们:幸福就在我们身边,但只有善于发现幸福,我们才会最终得到幸福。”

这时,白雾又从四周浮现出来,远处的声音全都消失了,一切都复归原形,到最后,蒂蒂尔和米蒂尔发现自己还在那棵老橡树底下,四周环绕着遮天蔽日的大树。蒂蒂尔小心翼翼地拉着妹妹的手向前走。米蒂尔害怕得哭了起来:“哥哥,我好害怕啊,天太黑了,我不敢走!光神在哪里啊?”

国际关系学院

@禹皓天 《青鸟》


《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

“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雨水整天的打在窗上。一层水雾沿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室内有股闷热之气。

初生的婴儿在摇篮里扭动。老人进来虽然把木靴脱在门外,走路的时候地板还是格格的响:孩子哼啊嗐的哭了。母亲从床上探出身子抚慰他;祖父摸索着点起灯来,免得孩子在黑夜里害怕。灯光照出老约翰·米希尔红红的脸,粗硬的白须,忧郁易怒的表情,炯炯有神的眼睛。他走近摇篮,外套发出股潮气,脚下拖着双大蓝布鞋。鲁意莎做着手势叫他不要走近。她的淡黄头发差不多象白的;绵羊般和善的脸都打皱了,颇有些雀斑;没有血色的厚嘴唇不大容易合拢,笑起来非常胆怯;眼睛很蓝,迷迷惘惘的,眼珠只有极小的一点,可是挺温柔;——她不胜怜爱的瞅着孩子。

国际关系学院

@徐媛媛 《约翰克里斯朵夫》


《个人的体验》

(大江健三郎)

“大江通过萨特的存在主义获得的哲学要素——人生的悖谬、无可逃脱的责任、人的尊严——贯彻其作品始终,形成了大江文学的一个特征。他的作品中却存在着“变异的现实主义”这种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契机、全新的见解和充满凝练形象的诗。他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鸟俯视着野鹿般昂然而优雅地摆在陈列架上的精美的非洲地图,很有克制地发出轻微的叹息。露在工作制服外的脖颈和手腕上冻起了斑斑点点的书店店员们对于鸟的叹息并没有给予特别的注意。暮色已深,初夏的暑热犹如一个死去的巨人的体温,从覆盖地表的大气里消失得干干净净。人们好像是在幽暗的潜意识角落追寻白天残存在皮肤上的温暖记忆似的吐出含混的叹息。六月,午后六时半,街市上已经没有流汗的行人,但鸟的妻子可能正赤裸着身子躺在橡胶台布上,像一只被击落的野鸡,眼睛紧闭,全身的毛孔都不停地沁出数量惊人的汗珠,同时发出痛苦、不安而又含着期待的呻吟。

国际关系学院

@蒋成龙 《个人的体验》


《等待戈多》

(萨缪尔·贝克特)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我们被推进这个世界,但不知为了什么。人不可能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但又不能不想,我们既然来了,就要有所企盼。在等待的一天中就奔波忙碌,希望在这一天结束前揭开生存的秘密。人在等待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等待寻找理由,没理由也要制造理由,这就是生存的含义。”

爱斯特拉冈 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 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 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 咱们在等待戈多

国际关系学院

@修静泽 《等待戈多》


《静静的顿河》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这部作品以雄浑的写实主义笔法,刻画了传统的哥萨克骑兵和农民相混合的奇特,这些描写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心灵深处对人性的崇高敬意。虽然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肖洛霍夫把意识形态上的所有思想均在他的作品中显露出来。我们可以从他故事中充满生命力的描写,来补偿他所描写的战斗中的流血场面。”

向晚,大雷雨袭来。褐色的浓云宠罩在村庄的上空。狂风在顿河上掀起阵阵波涛,拍打着河岸。村周围的绿树外,闪电照亮了天空,稀疏的雷鸣声震撼着大地。鹞鹰伸直了翅膀,在乌云下盘旋,一群乌鸦呱呱叫着跟在后面。从西面涌起的黑云喷散着冷气,顺着顿河飘动。河边草地那边的天空黑得吓人库原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似的沉默着。村子里响起了一阵关百叶窗的乒乓声,在教堂做过晚祷的老太太们,画着十字,匆忙地赶回家去;大风旋起的灰色尘埃,像巨柱,在校场上转移,被春天的闷热蒸发得干渴的大地已经尝到第一阵甘霖。

国际关系学院

@方奇 《静静地顿河》


《红高粱》

(莫言)

“《红高粱》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故事的主线是“我”的爷爷和奶奶,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高密东北乡。我的爷爷叫余占鳌,奶奶叫戴凤莲,至于高密东北乡这个地方作者对其做过如下的描述: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同时最圣洁最龌龊,也是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以及最能喝酒和最能爱的地方,这就是高密东北乡。”

高粱叶子把轿子磨得嚓嚓响,高粱深处,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哭声,打破了道路上的单调。哭声与吹鼓手们吹出的曲调十分相似。奶奶想到乐曲,就想到那些凄凉的乐器一定在吹鼓手们手里提着。奶奶用脚撑着轿帘能看到一个轿夫被汗水湿湿的腰,奶奶更多地是看到自己穿着大红绣花鞋的脚,它尖尖瘦瘦,带着凄艳的表情,从外边投进来的光明罩住了它们,它们像两枚莲花瓣,它们更像两条小金鱼埋伏在澄澈的水底。两滴高粱米粒般晶莹微红的细小泪珠跳出奶奶的睫毛,流过面颊,流到嘴角。奶奶心里又悲又苦,往常描绘好的、与戏台上人物同等模样、峨冠博带、儒雅风流的丈夫形象在泪眼里先模糊后漶灭。

国际关系学院

@叶天昕 《红高粱》


《逃离》

(爱丽丝·门罗)

“《逃离》全书共收录八篇作品,集中体现了爱丽丝·门罗的文学造诣。《逃离》可以被视为“概念小说集”,八个故事隐隐被一个概念、一种气质统一,人物的生活背景、遭遇、情感也多有近似,八个故事并无隔离之感,气韵也并不被阻断,混在一起组成了长卷。”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

卡拉,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脱丈夫和婚姻;

朱丽叶,放弃学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

佩内洛普,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

格雷斯,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

国际关系学院

@常馨予 《逃离》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取其实。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岁月匆匆,读书的时光总是飞快,本期朗读者栏目又到了尾声。再次感谢UIR演说家们的精彩朗读,下期再见。

假期很快到来,你为暑假的漫漫时光屯了些什么书?欢迎在下方留言,为大家推荐好书。

责编:尚青青 李钰姗

文编:杨皓敏 袁郭城

后期:崔智华

特别鸣谢 校图书馆、兰剑、刘玥颖、禹皓天、徐媛媛、蒋成龙、修静泽、方奇、叶天昕、常馨予对本期推送的大力支持!

国际关系学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国际关系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国际关系学院-朗读者|我想把我读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