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公开课2】中国音乐学院教学实践公开课暨第一届国际作曲技术理论专题交流季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看点 |【公开课2】中国音乐学院教学实践公开课暨第一届国际作曲技术理论专题交流季

点击上方“中国音乐学院官微”可以订阅哦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公开课

2

3月18日上午9:00开始,公开课进入到了第二天的日程。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的7位理论家与作曲家,从音乐分析文章的写作、俄罗斯音乐中的节奏、课堂氛围的营造、勋伯格作品手稿分析以及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等多种视角,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01

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

音乐分析类文章写作中最关键的环节

美国曼尼斯音乐学院琳妮·罗杰斯教授在“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音乐分析类文章写作中最关键的环节”课程中,以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现场模拟课堂教学。罗杰斯教授认为,如何提出问题是音乐分析文章写作的关键所在,这需要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之后,才能得到有说服力的答案。课堂上,她首先对照乐谱播放音响,启发学生发现作品中有趣的技术特点,然后从曲式结构、和声进行、动机发展等方面完整的分析作品,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问题。最后,学生需要在所有的问题中挑选出一个,进行分析性写作训练。罗杰斯教授表示小组讨论的环节至关重要,对于培养学生批判与创造性思维、提升艺术品位有促进作用。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美国曼尼斯音乐学院

琳妮·罗杰斯教授

02

俄罗斯音乐理论中的节奏现象及其教学

美国皮博迪音乐学院伊尔达·卡那诺夫教授就“俄罗斯音乐理论中的节奏现象及其教学”,从对基础节奏理论的思考、在创造音乐特性方面的节奏能力以及20世纪音乐创作中的节奏技巧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卡那诺夫教授对音乐理论家、美学家鲍里斯·阿萨菲耶夫提出的“Intonatsia”一词进行了详细解释。他指出这是一个“人造词汇”,用以描述音乐构成中各个元素的特点,包括旋律轮廓、动机形式、和声功能、曲式结构等,及其对作品风格形成所具有的独特意义。而这诸多要素,主要是依靠节奏来联系与传递。他通过对比弹奏作品片段,如舒曼《克莱斯勒偶记》与吉普赛歌曲《黑眼睛》、贝多芬op.90号奏鸣曲与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等,让现场师生进一步体会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相似的“Intonatsia”所引起听觉认知中对音响相似度的辨认。这一新鲜的观点受到与会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并引发热议。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美国皮博迪音乐学院

伊尔达·卡那诺夫教授

03

如何营造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

来自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的伊丽莎白·马尔温教授,根据Alison King在1993年所提出“情境式教学”与“非情境式教学”的对比,引出课程的主题“如何营造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马尔温教授先详细介绍了“思考—分组—分享”的教学主旨,然后在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欢快的氛围中,带领大家进入到音程学习的“情境式”课堂,通过对音乐主题的分析与演唱,来感受协和音程在音乐中产生的效果。随后,她在“一音对一音”、“一音对两音”和“一音对四音”等不同节奏比例的二声部旋律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步体验由于不协和音程的加入给音响带来的紧张度。马尔温教授的课堂将理论教学与听力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对于元素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的感悟。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

伊丽莎白·马尔温教授

04

勋伯格作品的手稿

及其在手稿评述版本中的重要性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乌利赫·克莱默教授以“勋伯格作品的手稿及其在手稿评述版本中的重要性”为题,分享了他对勋伯格乐谱编辑工作中的经验。克莱默教授介绍,在对勋伯格乐谱的编辑过程中,经常见到同一作品有多个手稿版本,而如何确定最接近作曲家创作意图的版本,是编辑工作中最重要的难题。他通过对勋伯格作品的手稿乐谱与出版乐谱的比较分析,为大家讲解手稿乐谱上音高、节奏、表情符号等细节上的差别,是如何在出版乐谱中得到确认的。这要求编辑工作者对作曲家作品、风格、技法、思想,拥有深入了解与研究的能力。同时,克莱默教授展现出的这些珍贵手稿,也让现场听众直面感受勋伯格对创作细致入微的思考。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

乌利赫·克莱默教授

05

民族管弦乐法实践课

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金野副教授、作曲系温展力讲师,携手华夏民族乐团的师生们,在综合楼排练厅给与会代表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民族管弦乐法实践课”。温展力老师介绍,这是作曲系“管弦乐配器法”课程改革后每学期常规的乐队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管弦乐队音色音响认知与思考的能力。公开课上,乐团现场演奏了由作曲系学生编配的黄虎威《阿坝夜会》与桑桐《悼歌》两首作品,金野、温展力两位老师就写作与演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给予了指导,如单件乐器的有效音区、音量平衡、音色融合度等。最后,作曲家王宁与华夏民族管弦乐团中各声部的首席教师,也对同学们的配器习作提出了修改意见。这种新颖的授课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民族管弦乐团的学习良机。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金野副教授

作曲系:温展力讲师

06

中国风格赋格曲的教学与写作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刘青副教授的公开课“中国风格赋格曲的教学与写作”,将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引发了大家热烈的反响。课堂上,她首先将中国赋格曲的创作历程、已出版的中国风格赋格作品集进行了梳理,并介绍中国风格赋格作品中主题、调性布局、和声以及音乐表现四方面的特点。她还邀请了我校管弦系与声歌系的同学,现场为大家展示了四位作曲系本科学生分别以山西民歌《看秧歌》、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中国京剧以及东北民歌《小看戏》为主题,创作的中国风格赋格作品。通过对作品主题、对题以及结构的细致解析,刘青老师为我们传递出作曲技术理论教学“西为中用、中西贯通”的理念。她期望学生能将中国音乐元素与审美情感,注入到赋格曲这种严谨的西方音乐体裁中。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

刘青副教授

07

二十世纪听力技巧的训练模式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莫琳·卡尔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二十世纪听力技巧的训练模式”的课程。卡尔教授首先指出,目前,在美国的专业音乐院校中,“用眼睛聆听”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即从声音到符号的训练模式,转换为从符号到声音的训练模式。为了将这种观念传达给在场师生,卡尔教授以增四、减五度为例,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中列举了10余个片段,让大家体会该音程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品、不同和弦中所产生的效果。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音乐学院

莫琳·卡尔教授

在为期两天的13场公开课中,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着眼于作曲技术理论与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分享了宝贵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当前正值中国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我校教师在公开课中将“四大件”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完整展现,其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的关注与肯定。与此同时,国内外专家的教学范例,也对中国音乐学院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我们将对此次交流季活动持续报道,敬请关注!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相关事宜请咨询】

010-64887431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

010-64553488

(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

出品:党委宣传部

来源:作曲系 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

排版设计:林渲墨 张瑜 田周正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官方网站:http://www.ccmusic.edu.cn

官方微博:@中国音乐学院

邮箱:ccm_net@126.com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中国音乐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国音乐学院官微-看点 |【公开课2】中国音乐学院教学实践公开课暨第一届国际作曲技术理论专题交流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