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国音乐学院官微”可以订阅哦
2017年4月5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及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教务处共同承办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十期)”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举行。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振民教授为国音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谈《枫桥夜泊》的创作”的讲座,畅谈在创作该作品时的心路历程和思路,分享了他在创作中国音乐作品时的理念。
交响音诗《枫桥夜泊》是徐振民教授根据唐代诗人张继同名诗篇创作的一首作品。该作品完成于1991年4月,同年10月在东京由外山雄三先生指挥日本新星交响乐团进行了世界首演。《枫桥夜泊》曾先后获“单乐章管弦乐中国作品比赛首奖”等奖项,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曾在十几个国家多次上演。讲座过程中徐振民教授从两个方面围绕主题展开,谈了在创作《枫桥夜泊》前的音乐生涯、创作时的心境,分享了作品的灵感来源、思路和创作手法。
徐振民教授谈到,创作前须准备案头工作,确定作品的要点:《枫桥夜泊》是一部中国作品,必须具备中国的神韵;古代题材的作品必须要有古代色彩,南宋作曲家、词人姜夔的17首歌曲成了创作的灵感来源;处理好写景和抒情的关系是创作的关键,原诗看似通篇写景,但诗中的“愁”才是奠定色彩基调的存在,因此创作时就要深度挖掘这个字,把原诗中的感情用音乐表现出来。
与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所采取的曲式结构手法相似,《枫桥夜泊》没有采用中国的起平落式结构或者多段连缀体的曲式结构,而是一个abcd加尾声的曲式结构。a段写景,以大段的旋律铺陈出写意具体的描写。主题旋律以长笛奏出,并采用展衍、引申的手法发展成四个主题乐汇。主题旋律独具五声性,基于他民族式和声的功底与实践的积累,采用民族音调并不断转调,调性游移,形成“泛调性”的特点,其中“乌啼”等音乐形象的描绘十分生动。另外还用竖琴描绘水流,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描绘夜深沉,小号加弱音器与小提琴描绘天籁之音、回声等;b段写情,围绕诗中“愁”字展开,主题旋律主要由弦乐奏出,并进行引申发展,以此抒发内心的愁绪;c段为吟诗调,以尺八或长笛吹奏出古朴苍劲的腔调。根据诗中四句诗而形成四个乐句的旋律主题,由代表中国特征的管子与英国管奏此旋律,在由弦乐演奏呈现出的“霜满天”背景下进行“吟诗调”式的表达;d段为插段,为作曲家的感受,这样的安排思路借鉴于舒曼在《童年情景》中加入“诗人的话”段落;尾声的旋律呼应a段,首尾呼应。主题一共出来4次,每次主题都不一样,有统一的因素也有变化的因素。
除线性写作、复调应用和少量的半音写作之外,徐振民教授还简要谈及和声方面的问题。以不协和音打造丰富的和声音响:a段的“乌啼”采用上下声部复合和弦交织;b段的钟声重视三度叠置,在九和弦基础上加入附加音,加强音响张力;c段吟诗调的背景需要对“霜满天”进行描绘,作曲家以高音旋律分成4个声部,自由延伸、错落,形成雾状音响,增加音响的丰富性;水声的效果用竖琴演奏二度、六度等多种结合方法实现。列举了《枫桥夜泊》中描绘钟声、乌啼、水流的和声特点,展示了“钟声和弦”“乌啼和弦”“流水和弦”的结构特点,其中对附加音的用法独具特色,并且强调和声的线性写作和半音化写作对音乐刻画的有效表达。另外强调和声的写作需要“功力”(用功、努力),同样也需要灵感,因为和声也是创作。同时,徐振民教授更加明确强调音乐创作中以钢琴来帮助作曲家找到更合适的声音的必要性。
83岁高龄的徐振民教授思路清晰,谈吐利落,严谨的讲学和幽默的言谈引人入胜。徐振民教授的话令人动容:“我认为作曲最重要的还是旋律,要表达内心的情感,没有旋律是不行的。我一直认为一个作曲家能写出好的旋律来是最幸福的一件事。音乐是灵魂之间对话的媒介,必须是作曲家从内心流淌出来的,必须是具有崇高真诚的精神气质的。”这是一代音乐大家的肺腑之言,也是学习音乐专业的我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讲座尾声,徐振民教授对其音乐创作思想进行了简要概括:“第一,要有深刻的内涵,而且最好能有正面的意义;第二,要有崇高的精神气质,要真诚、真挚,一定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第三,要有民族的神韵,民族的风格;第四,要有时代的风貌,希望在音乐语言方面能有所创新;第五,希望我的作品能为更多的人接受、喜欢。”
本次讲座历时一个半小时,徐振民教授根据切身经历,以畅聊的形式,从交响音诗《枫桥夜泊》的最初酝酿,到创作的完成和首演的成功,将创作过程中的种种细节逐一分享给大家。徐振民教授希望,通过此次演讲一则能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在场的同学和老师们,再则希望能够给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们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来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郭倩瑜 郭建光
排版设计:冯春萍
官方网站:http://www.ccmusic.edu.cn
官方微博:@中国音乐学院
邮箱:ccm_n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