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大学期间,
完成多篇论文,
其中3篇学术论文,
在《现代传播》《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等CSSCI刊物上发表;
他创作的纪录短片《天下我有》
获zaker里约奥运大学生观赛团全国选拔团体个人双项第一;
他成为武汉市作协会员,出版了20万字的个人专著;
他取得了中级茶艺师资格;
学会了古琴演奏;
创办了中传京昆社。
本期传传带大家这位成就多多,才华与帅气兼并的赵鹏同学
赵鹏
电视学院研一学生
傍晚,在大书房咖啡馆,我们见到了他。身着黑色长衫,头发清爽有型,一架黑框眼镜后面闪烁着灵动的目光。他的开场白就让人眼前一亮:“我叫赵鹏,字寄溟。取‘寄意南溟’之意,也就是庄子《逍遥游》里的‘(鹏)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不一样的成长体验
赵鹏的童年在军队大院里度过,在父母的引导与周围人的影响下,让他养成了既张扬个性,又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性格。后来,赵鹏考入湖北省重点中学,也是“全国首批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的武汉外国语学校。在这里,他接受了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课堂上,大家分组讨论,自由发言,内容涉及各类前沿话题。课堂外,通过“中国知网”“超星学术视频”,丰富自己的学养,训练思维能力。
学校还有各种学生社团以及文化活动,让大家充分地挖掘和展示自我。赵鹏选择了红楼梦主题社团“缘石社”,一次全校活动中,他主讲了王熙凤这个人物。机缘巧合,社长相赠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读完这本书,赵鹏对唐诗宋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颗文学的种子就此生根发芽。他逐渐学会了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容规划学习和生活。
高考是每一个中学生必经的阶段。虽然与理想的文学专业擦肩而过,但他顺利通过了中传的自主招生考试,成为13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新生。带着对文学的不舍深情,也带着对新专业的期待,赵鹏来到了中国传媒大学。
扛起摄像机的诗人
赵鹏坦言,从文学跨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他经历一段调整期。得益于专业安排,新闻写作、现代汉语等课程注重写作、理解与表达;英语类课程注重听说读写能力。中学的积累与习惯让他投身其中,十分享受。与此同时,文史哲书籍的阅读量也增加不少。就这样,虽然没有为分数而努力,但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大二下学期,和班里很多同学一样,赵鹏选择了赴台湾世新大学交流。最初的想法,是要感受海峡对岸不一样的中国文化。然而,意想不到,半年交流让他走进了影像的世界。
台湾就读时,赵鹏选修了《实验电影与前卫电影》,这门课程从哲学和后现代艺术层面解读影像。在学习和创作中,赵鹏有了第一部作品《暗夜借着光默默说话》,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影像不仅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和叙事,而且能够表达思想。走出课堂,他是侯孝贤电影院的常客,观赏了大量的艺术影片,对影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了真切认识。
▲台湾交流
除了现场感受,赵鹏的实操技能也逐渐娴熟。台湾的学习经历让他对影像有了很深的认识,大三学年的《DV创作》带给他真切的体验。在秦瑜明老师的指导下,赵鹏选择自己钟爱的古典文化,与同学合力完成了讲述北京智化寺“京音乐”传承故事的纪录片——《延音不止》,获得老师肯定。此后,他南下广州,创作了体育纪实类短片《天下我有》,以其对人物的理解和讲述获得了ZAKER里约奥运大学生观赛团全国选拔团体个人双项第一,成为四位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大学生记者之一。
▲与吴敏苏、李艾珂以及CGTN英文频道总监刘聪老师合影
闲暇,赵鹏有逛旧书摊、听讲座的习惯。从台湾回来,他整整购得四大箱各类书籍。台湾各高校举办的文化讲座,只要有时间他一定要去。“我坚持一学期,听完了台大石守谦老师的《清代文人画研究》课程。”赵鹏对我们说。“和拍摄、剪辑同样重要的,是与人沟通以及结构、梳理故事的能力。这需要广泛的阅读,也需要对社会的整体把握。真庆幸自己当初的努力。”
与恩师行走在学术路上
大三的《传播研究方法》课上,任课的曹培鑫老师要求同学们从众多的主题中选择,进行课堂展示。赵鹏看中了中学时已经开始思考的“女性主义”。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他大量查找了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文论,有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形成了100多页PPT。课堂展示时,他进行了四个多小时的分享,这给曹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生交流也越来越多。
▲与曹培鑫老师合影
大四时,和其他同学一样,赵鹏面临着毕业论文选题的困惑。“在和曹老师交流中,他邀请我加入‘新中国画报史’的研究项目。”有了大体方向,赵鹏阅读了诸多新闻专业的相关书籍,搜集了“新中国画报”的相关资料,最终选定《晋察冀画报》作为研究对象。应当说,毕业论文的写作让他体会到了学术的快感:“最高兴的就是科研办公室的大桌子,可以放下我需要的所有资料。”“充分的资料准备和思考后,完成论文所需的时间并不长。”几个月后,《走向群众:<晋察冀画报>研究》(发表于《现代传播》)形成。
此时,赵鹏如鱼得水,在阅读、积累、写作的交替循环中,不断得到新的启发,对《晋察冀画报》的研究逐渐深入。“为了确保严谨,我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也有一些想法,但在这篇论文中没有体现,总觉得意犹未尽。”就这样,思绪的大门逐渐打开,他先后完成了《从文艺大众化到摄影武器论: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的影像转向》(发表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文艺创作怎样服务人民——《晋察冀画报》中的时代精神》(发表于《人民论坛》)。如今,研究仍在继续:“接下来,我要把中国传统艺术史中的“雅与俗”和本雅明的理论放在一起,结合文化研究的内容,对《晋察冀画报》进一步研究。”
取得这样的成果,有赵鹏的积累、努力,更与曹老师的“慧眼识珠”密不可分。提到这里,赵鹏深有感触:“曹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指导,提供各种机会。他并不要求学生成为他的复制品,而是要让学生长足发展,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路走来,给予赵鹏帮助的人还有很多:秦瑜明老师的严谨与激情,涂凌波老师的博学与谦逊,吴敏苏老师的人格魅力,周靖波老师的学养幽默……均对他有所启发。赵鹏与师长的交往有独到之处,往往是自己的积累、学识以及课堂表现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有了接下来的思想碰撞
▲周靖波老师为赵鹏专著作序
▲与周靖波、欧阳启名老师合影
对于专业学习的乐趣,赵鹏有自己的认识:“我们拍摄影片,完成论文,是在发现问题、表达观点,与他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世界观、价值观渐渐形成。”
陶醉在古典文化中
专业学习之外,诗词、昆曲、古琴、茶艺、书法,与古典文化相关的元素,都是他的最爱。
中学时期,通过叶嘉莹老师的《唐宋词十七讲》,赵鹏结缘古诗词,相从至今。走过金陵方山,他会留下“风掠晚林龙一叹,十朝烟雨吊繁华”的吟咏;离别师友,也会相约“此后昆音定伴我,昆音一响忆先生”。在反复的解读中,千百年前诗作中流露的情绪令他感同身受。“这一刻,激情‘点燃’。”赵鹏饶有兴致地说。此时,苏轼的乌台、杜甫的草堂以及庾信的乡关,都落在他的笔下,形成对诗词的品鉴。日积月累,来自外界的肯定水到渠成:2015年,赵鹏获台湾“舍我文学奖”古诗组第二名,作品刊载于《心潮诗刊》与《武汉作家》。2016年,出版了个人专著《江楼听雨——寄溟品赏古典诗词》。2017年,《却为来迟情更挚——析吕碧城<崇效寺探牡丹已谢>》于台湾《国语日报古今文选》专栏刊载。
▲赵鹏专著《江楼听雨:寄溟品赏古典诗词》
▲陈伯安先生为《江楼听雨》写的贺联
学习诗词格律时,赵鹏颇感遗憾:在普通话中很多“入声字”已经消失,对古典文学的吟咏丧失了原本的音律之美。一次偶然,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打动了他。“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句句透着灵气。唱词中原汁原味的入声字弥补了心中的缺失。就这样,他一遍遍现场观摩“临川四梦”,聆听了苏州大学周秦教授的《昆曲艺术》讲座,也爱上了这唯美的艺术。如今,听到“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他还是会落下泪来。
在中华文化中,茶艺、音乐、书法都是重要组成,赵鹏均有涉猎。何为茶中上品;用哪种器皿、何处水源进行冲泡;如何能调动起茶叶中用时间积淀下的丰富韵致。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赵鹏一一熟记在心,取得了中级茶艺师的资格认证。他还学会了古琴演奏,并在书画社中挥毫泼墨,不亦乐乎。
▲中级茶艺师证照
▲茶艺
生活中,赵鹏有很多朋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他与文学院教授周靖波老师相识,有着相同爱好的他们几次深谈,便成为“忘年交”,经常在一起探讨诗词、琴曲和社会话题。休息时,便和吴敏苏老师一起欣赏黄梅戏、昆曲,他说:“虽然吴老师教授国际传播课程,但她对中国文化的发自心底的热爱深深打动着我,谈及咖啡店遍布大街小巷、茶文化日渐式微时,她常常感慨不已。”而与兴趣相同的同学交流,也是一件快事,这便有了后来的中传京昆社。
▲古琴
试想,静谧的午后,泡一杯香茗,焚起一炉青烟,弹上一段古琴,耳边回响吴侬软语,手捧诗词,细细品读。怎一个惬意了得?
他是一个听到“姹紫嫣红开遍”会不禁流泪的浪漫诗人,也是用镜头感知生活的影像记录者,更是一位带着思考与批判观察眼前世界的严谨学者,或许这还远远不够,赵鹏不愿仅仅用几个词勾勒自己,画地为牢。
“一帘心梦凭奔马,半本红楼落满尘。”写下这句诗时,读出这句他自己的诗时,他的神情中充满着积极的静穆,那是一种深邃的表情,微妙之处,难以用语言表达。从文学到新闻,从中传到中传,他总是心怀诗歌与远方,走在“点燃自己”的漫漫长路,从未停歇。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指导老师 |尚新英
记者 | 王雷亭 程晨
编辑 |曹雅涵
责编 |刘帆
编审 |裴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