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 共谈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专题【三】

国际关系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新时代 | 共谈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专题【三】

国际关系学院

「 编者按 」

四十年,以远见创改革,以担当迎开放;四十年,筚路蓝缕求真理,薪火相传创佳绩。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国关师生共话时代心声。

改革开放四十年

青年奋进正当时

国际关系学院

我出生在祖国最西边一个叫做伊宁的小城里,那时候新疆人民的汉语普及率还没有现在这么高,学校也分为民语学校和汉语学校。我的父母从小上的就是汉语学校,这在他们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所以,当我到了入学年龄时,父母毫不犹豫地决定让我去上汉语学校,他们的这一决定对我今后的成长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7年香港回归时我一年级,应该说香港回归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的政治概念。当时举国欢庆,还是小孩子的我们也感到分外激动。同年我加入了少年队,这让我更加觉得无比自豪。1999年澳门回归时我三年级,学会了唱《七子之歌》,也从课本中了解了澳门的这段历史,祖国的概念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2003年非典爆发,我上了初中,大街小巷张贴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宣传标语还历历在目,这也是我第一次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到一起。

国际关系学院

2006年,我初中毕业,选择了报考内地新疆高中班。这是国家为新疆地区学生提供的一种教育政策,就是在内地教育质量较高的地区高校设立单独的新疆班,选拔一部分新疆学生在内地培养。就这样,我顺利地考上了内地新疆班,来到了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其实在这之前,我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以及那一首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来到这里亲身体会改革开放的成果。那一年,我16岁,一个人离开家乡,开始了十年的求学旅程。

改革开放政策加之特殊的地缘环境,造就了深圳独特的移民文化。早在2002年,深圳就已拥有55个少数民族,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座汇聚齐56个民族的大城市。我在深圳学习了四年,从一个来自边陲小城的少年,逐渐向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迈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在学校里一起学习、生活,我体验着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感受着不一样的人文关怀,所有的一切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国际关系学院

2010年,我高中毕业,下定决心要北上,报考了国际关系学院,一个人来到了首都北京。如果说深圳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那么,北京应该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变化最大的一座城市。深圳有地王大厦三天盖一层的深圳速度,北京则拥有国贸从156米到330米的传奇故事。

2014年,APEC会议在北京举办,在校团委推荐下我有幸成为了APEC会议的一名志愿者。这是我第一次代表着自己的祖国参与到这样的国际性会议中,此次会议经历也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祖国的强盛。当时我是APEC领导人峰会的志愿者,主要在峰会现场为代表做服务引导工作,得益于这个岗位,我有幸亲眼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并在现场聆听其讲话。

从2010年到现在,我在北京已有八年的时间,这可以说是在我成长过程中起到定型作用的八年,是我真正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青年的八年。八年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最终造就了现在的我。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在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祖国在期待我们,人民在期待我们。

国际关系学院新闻中心

作者:伊力凡·马合木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际关系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国际关系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国际关系学院-新时代 | 共谈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专题【三】